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運營公舉小磊磊(公眾號ID:gongjulei),作者:運營公舉小磊磊,授權轉載發布。
10月16日,《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系列的導演張策宣布離職,和朱一旦分道揚鑣,不再擔任朱一旦公司(光曜聯晟)任何崗位。
這個舉動對朱一旦的短視頻團隊影響是巨大的,因為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張策包攬了策劃、導演、編劇、配音等多個重要崗位。
在非一線城市,很難再找到相同能力的全棧型人才。即便找到,再延續原本的視頻風格,也有很大難度。
張策離職當天,朱一旦的B站號有2萬粉絲取關。截止目前,短短8天時間掉了7萬粉絲。
換句話說,最近1個半月時間,朱一旦的B站號一個粉絲也沒漲。而九月份之前,每個月能漲40萬粉絲。
根據小公舉觀察,在張策接手的一年多時間里。
朱一旦的公眾號頭條閱讀量迅速從平均3K漲到3W,粉絲數翻了10倍以上,粉絲總數至少有50W。
朱一旦的B站號粉絲數更是從0飆升到了500萬,高居嗶哩嗶哩全站粉絲數榜Top27。從10萬粉絲到500萬粉絲,只花了377天,堪稱現象級UP主。
過去16個月,朱一旦的視頻更新頻率平均是2天1條。不過國慶節過后,整個10月份只更新了2條視頻。
實際上一條是敘述自己即將轉型的視頻,但是遭到粉絲瘋狂吐槽水準下降。另外一條是廣告,并沒有生產出媲美過去的高質量視頻。
在我看來,新視頻的情節橋段轉折點上,處理的有些生硬,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換了配音后,也少了原來那味兒,有種故意為了表演而表演的感覺,大概就是尷尬吧。
雖然朱一旦聲稱要改變視頻風格,但如果質量比不上過去。原粉絲不一定會買賬,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粉絲取關。
問題來了,張策作為導演編劇,朱一旦IP系列視頻又如日中天,為什么要出走,背負高風險自己創業?
我通過公開視頻和信息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高頻率高強度的創作,身兼編劇,配音,策劃,導演等多個崗位,讓張策負重不堪。所以才會在視頻里說出一句,我真的很累了。
雖然張策是朱一旦的幕后功臣,但是他在朱一旦公司并沒有任何股份。說難聽點,連「高級打工仔」都不是,實際上連朱一旦本人都不是大老板。
朱一旦在自己公司「山東光曜聯晟文化傳媒」雖然占有30%股份,但職位「僅僅」是監事。
還有一位股東王星越野占有30%股份,并且擁有法人/執行董事/經理三個身份。另外還有兩位小股東,雖然單個股權少,但合起來的股權卻達到40%。
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了一年后,才推出了系列視頻《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換句話說,是先成立的公司,導演張策是后加入的員工,然后把朱一旦捧火了。
「公司的管理確實有些問題」這句職場經典吐槽梗,明顯是委婉的抱怨在公司受到了委屈/不得志。
2020年10月13日,朱一旦的公眾號進行了一次遷移,遷移后最大的變化是賬號歸屬主體不一樣了。
遷移前老公司主體是「光曜聯晟文化傳媒」,遷移后新公司主體是「光曜傳媒」。老公司朱一旦是二老板,不是實際控制人。
而剛剛成立的新公司,朱一旦變成了大老板,是實際控制人,并且占據了51%的絕對控制權。
老公司里的其他股東也悄然退出。
在小公舉看來,張策離職,暴露的還是基層內容創作者和老板之間不被避免的矛盾關系。
一家新媒體公司,多個不同重要崗位的工作,都由一個人完成,業內把這類人才叫做全棧新媒體人。
這類人的工作壓力特別大,在這基礎上公司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利益/發揮空間,是絕對留不住人的,更何況還是視頻爆紅的幕后推手。
這種問題在新媒體行業特別常見,賬號是老板的,內容是員工創作的。有一天寫出了10W+,或者持續做了很多爆款,甚至員工成為了幕前紅人。
老板該給予員工什么回報?
我的新媒體社群里,就有運營吐槽過這種問題,寫出了10W+,結果只加薪200元。在他看來,獎勵有點少了(畢竟10W+能吹一輩子了)
在這種問題上,出品過《吐槽大會》的笑果文化,就「有容乃大」了。
同樣身為編劇的李誕,2012年進入《今晚80后脫口秀》擔任嘉賓,2014年幕后老板葉烽成立了笑果文化,當時李誕并沒有任何股權。
直到2016年,李誕以投資人的身份入股了5.04%,成為了笑果文化的小股東,從員工搖身一變成為小老板。
幾個月后,李誕便以編劇內容總監的身份策劃了《吐槽大會》,成為現象級網綜。
雖然笑果文化是一家公司,出品了多個節目,但在網上被廣泛記住的似乎只有脫口秀節目,節目核心IP和賣點就是李誕。
吐槽大會雖然有很多編劇,能獨自扛大旗的人只有李誕,其他人或多或少都差了些,能吸引住觀眾的只有他。
以股權形式留住核心人才,一能讓人不受委屈,二能獲得應得的回報,或許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只不過這種老板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