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深燃(ID:shenrancaijing),作者丨周繼鳳 唐亞華 李秋涵 魏婕 金玙璠 蘇琦 黎明,編輯丨金玙璠,經授權轉載。
“早安,打工人”、“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最近“打工人”這個詞火爆網絡。茶余飯后,微信聊天中,甚至表情大戰里,隨處可見“打工人”的身影。不少人將“打工人”看作是自己的真實寫照,“打工人”甚至成為了互聯網人在面臨職場困境和生活重擔時的一場娛樂狂歡。
相比“社畜”、“奮斗逼”、“007”中夾雜著被壓榨、低人一等、聽天由命式的喪與無力感,“打工人”似乎多了點“人間清醒”、“你我都是勞動人”的樂觀主義精神味道,也更能描述奮斗者的奮斗氣質。
你是怎么看待打工人這個詞的?今天,我們和不同職業的互聯網打工人一起聊聊他們的職場生涯。
有的人認為打工人就是“工具人”,勞動成果得不到尊重;有的認為“打工”意味著沒有說“不”的權利,被迫接受外行指導內行,不敢反抗領導定下的過重的“KPI”;也有人一邊吐槽一邊打工,把苦中作樂當成打工人的必備技能;還有人覺得勞累和奮斗是打工人的常態,于是坦然接受每天打工到半夜回家;有的已經身為公司聯合創始人,卻做著秘書+銷售的工作,到頭來還是個打工人……
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聯網打工人還有著明顯的年齡焦慮,擔心自己被后浪拍在沙灘上,到了35歲連工都沒得打。
打工人不懂得拒絕,不管多晚都要完成任務
陽洋,28歲,某互聯網用戶運營
這是我打工五年在北京的第三份工作,上一份有些“劃水”,這一份讓我感覺到,我是真正的“北漂”。
“北漂”對我來說,有打工人的辛酸,但是一個勵志的詞。以我們長輩那代人來看,到北京就是去“打工”,這個詞有點貶義,但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在哪里都是工作,有些自嘲。但你要相信付出了,是會獲得回報的。
我是一個不懂得拒絕的“打工人”,很聽話的,老板讓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管多晚,任務都要完成。
我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用戶運營,日常工作是招募學生用戶。老板給定了一個比較重的KPI,加班到11點是常有的事,我不會認為是KPI高、工作要求不合理,只是有時候會想,“為什么我完不成”,會容易自我懷疑,焦慮到擔心任務完成得不好就會被裁掉。
在轉正前我真的很焦慮。當時任務是拓展60位用戶,這就需要和一個學校社團達成合作,首先得找到一個社團的兩位核心成員。任務截止最后一天,我還沒有找到那兩個人,我在公司死命地找,各種加QQ、打電話聯系人,晚上11點公司沒人了我還在找。最后終于找到了,但已經來不及了,KPI沒有完成。
這意味著,我很可能轉正失敗,那天晚上我很喪。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會選擇睡一覺,醒來再做,但很多時候睡不著,睡著了也會立馬被驚醒,我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捋一捋工作下一步到底還能怎么做。
寫轉正評估的時候,真的有些心酸。好在我的小組長對我挺照顧的,他告訴我沒事,之后再找人就行,我才順利留了下來。
這樣的壓力也讓我能力進步,讓我感到踏實。我很期待年底項目圓滿完成,能獲得一個優秀團隊的獎勵。當然,這都是外在的,我更希望獲得肯定。作為一個打工人,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充實的,想要肯定自己的時候了。
我知道互聯網職場人的35歲魔咒,其實我也沒有想一直做這行,不想一直打工的。我就想在未來兩年里,靠打工攢一些積蓄,去一個二三線城市,開一個酒吧。酒吧不用很大,四五十平米就行,邀請一些歌手駐唱,我自己也會彈吉他唱歌,沒事就交點朋友,想起來就覺得很美好。
老板才有情緒自由,我們只是“工具人”
圈圈,33歲,某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場負責人
為什么叫“打工人”?你打得過工人嗎?一個996社畜,就算打得過,還要出誤工費。
好了,玩個諧音梗。我打工10年了,還是很普通、不敢隨便辭職的那種,在非頭部互聯網公司,做非核心業務,是個非核心員工,這個概括準確又心酸。
這是個5%和95%的世界,如果你屬于5%,你在參與甚至決定這個世界的走向,但如果你屬于95%,你只能是打工人。
在工作中,我被提醒是“打工人”的瞬間有很多。
我們公司部分高管或老員工有股票,公司定期會發郵件提醒大家交易窗口期是什么時候,說白了就是股票可以變現。這個郵件是發給所有人的,但我并沒有股票,每次看到通知郵件的時候就很扎心。
我們做市場的,經常需要參加行業活動的晚宴,但是只有老板能上桌,我們工作人員只能站在一邊餓肚子。
還有一次,老板約我們到外面談方案,下午就去了,后來鬧得有點不愉快,我們被老板批評責問。當時都晚上七八點了,老板說要跟下一個項目組對方案,就讓我們走了,周圍也沒什么可吃的,我們干了一天活,就這么餓著肚子回家了。老板有情緒自由,我們沒有,我們只是“工具人”,勞動成果得不到尊重,這是老板和打工人最大的區別。
在互聯網公司打工,心酸和苦悶是常態。我一個在阿里的朋友說,如果35歲還沒有到P8,就會被認為是成長性不夠而淘汰。不是我們有年齡焦慮,是互聯網行業對年齡敏感和不友好,尤其是對女性。
我們只能自我激勵:生活里80%的痛苦來源于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來源于沒錢,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
離35歲還有兩年,我現在會留意出路,做兩手準備。很多人做微商、賣保險,我覺得也不丟人。以前我看到這種完全不關心甚至很排斥,現在也會去留意這些,包括開網店、經營小紅書,我會想如果換我會怎么做,怎么把自己的工作經驗用到里面,也會研究別人是怎么成功的。只要能帶來收入和增長的都是好事,為此,我可以放下身段。
每天穿西裝奔波在各大會場,也想有一片自己的空間
田亮,27歲,廣告公司AE
打工人說的就是我。“打工人”這個詞火起來,也是因為今年找工作艱難,競爭壓力大。實際上也是說明,白領和體力勞動者一樣,都是普通勞動者。
我們相當于是為老板跑腿的,整天忙忙碌碌,最辛苦的是我們,但最后可能是老板買了勞斯萊斯,而我們呢,也就賺了老板的一個零頭。
各大公司對接媒體的渠道非常多,所以沒有看家本領的廣告公司,很難生存下去。身處其中的廣告人,競爭壓力格外大。
我自己是AE(客戶經理),需要自己厘清各個行業的情況,拓展資源建立人脈,懂得social,見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還得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專業知識,比如直播帶貨很火,不少客戶都想進入,我們就必須快速了解這一行,給到客戶想要的東西,更要找客戶簽單,然后做執行。
我們有季度KPI,大家為了拿到客戶,費勁了心思。現在一個客戶身邊有十多家廣告公司在等著,拿下一個客戶難上加難,我現在談的這個客戶,從去年9月份接觸到今年10月份才正式談。我一個同事聽說一個潛在客戶第二天過生日,當晚蛋糕店都關門了,他挨個敲門敲了十幾家蛋糕店,終于有一家破例答應趕制出一個蛋糕。我同事第二天用這個蛋糕給客戶辦了一個簡易的生日party,客戶真的被感動到,立馬簽下了單子。
作為乙方,我們基本上有求必應。遇到緊急或大的項目,經常熬夜通宵,有好幾次我凌晨三四點鐘改完方案,第二天七點鐘爬起來給客戶送資料。很多雜事也要干,有一次客戶需要一些紙箱子,是我擼起袖子帶頭粘紙箱子做物料。
我每天穿著西裝奔波在各個會場、寫字樓里,但時常在想,自己什么時候能夠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空間,哪怕是一小塊隔間。對我來說,即將到來的30歲就是一個坎,在北京奮斗了幾年,但感覺無論是薪資還是事業都沒達到預期。
三十而立,我還遠遠沒有立住。每天都很忙,但是產出反而不盡如人意,現在有些迷茫、有些疲憊,不知道還要不要繼續在廣告行業里打工。
苦中作樂,是一個成熟的打工人必備的技能
小鹿,25歲,互聯網公司創投項目經理
大家其實都是打工人,只不過階層不一樣,老板也是為了自己的人生打工。
每天早上九點左右,我會在閨蜜群、同事群里發,“早安打工人,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也會用“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這個梗互相激勵,開啟被“壓榨”的一天。
李佳琦和薇婭10月20號直播那天,我在直播間蹲到凌晨1:30左右,買到了該買的東西,然后洗了把臉,繼續坐在電腦前,把沒做完的工作做完才去睡。那一刻覺得自己真是打工人本人,一邊要省錢,一邊完成工作才能睡覺。
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但是每天都在學習。我之前沒有什么商務經驗和創投背景,一開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跟上同事的腳步,后來老板就會把很多項目和活動交給我負責。
期間我真的壓力很大,哭了好幾次,真的是分分鐘想辭職的狀態。記得一次活動當天,我是負責人,早上6點起床,早飯也沒吃,冒著暴雨坐一個多小時地鐵趕到活動場地,給嘉賓們準備早餐。全部都準備好之后,自己餓得要死,那時候覺得自己哪是社畜,就是奴隸。
但是后來,老板說我這幾個活動完成的非常好,比他預期的還要好,我突然就覺得之前的那些經歷也沒那么艱難了。
苦中作樂是一個成熟的打工人必備的技能。我們同事間有一個吐槽群,有的時候老板一邊開會,大家一邊打字吐槽,有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笑出來,然后要立馬憋回去,因為被老板發現又是一頓罵。我們同事私下非常團結,周末經常約著看電影、吃飯、唱歌,一起排解壓力。
雖然在不斷成長,但年齡焦慮越來越明顯。昨天凌晨一點多,我寫PPT的時候還在想,我到了35歲之后,該走向哪個地方?
根據我之前找工作的經歷,職場對女性并不友好。有面試到最后一輪,因為我有男朋友就把我pass掉的,也有要求以拼酒去拿訂單的。我想了兩種方式,在互聯網公司做一個中層,或者去創業。因為市場總在不斷地涌現新需求,以后如果有好的項目我可能會考慮創業。
累就對了,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
蘇達熙,25歲,大廠UI設計
我經常問自己“累嗎?”累!累就對了,因為舒服是留給有錢人的。我從加入這家公司起,基本沒有十點半下過班,常態就是每天打工到半夜11點回家。
公司不會要求你加班,只會告訴你“這些東西什么時間要”,你到時間給到就行,所以都是自覺式加班。
但回想一下,我剛畢業那會,心氣高,那時候干平面設計,不愿意做量多、又沒什么水準的圖。
“打工人”梗火了以后,我有時候工作群里會發“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打工才是”的表情包,我更多是給朋友發,一早會發“早安打工人”的圖,吐槽工作的時候,就發一個“加油,打工人”互相激勵一下。
現在整個團隊忙了兩個多月,APP終于要上線了,你覺得它結束了,但其實是另外一個開始,馬上又要開始迭代優化,或者直接開始新的項目。我的工作是卡在產品和技術中間,產品經理給的東西,我要盡量往前趕,給技術開發留時間。
這是一個專業人應該有的態度,但是就怕小公司分工不明確或工作協作不好,產品經理和技術的時間很富裕,但是設計卡在中間,留的時間特別短,東西又要得急。
我之前的公司對設計并不看重,而且也不懂。現在的公司就很好,比如產品經理沒想到的,但我做設計,通過反推發現有邏輯不通的地方跟他溝通,可能他就會接納我的意見。
但是另一面,在大廠工作壓力很大,因為身邊的同事都特別厲害,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其他從大廠出來的同事都做過獨立項目,我上一份工作是在小公司做平面設計,工作內容屬于前不用管,后不用管,只管中間環節,比如告訴我“需要一個什么圖”,我就去做,每天就是改圖。
我轉行做UI設計,相當于從頭再來,領導帶著走一遍之后,基本要自學邏輯。我和現在同事的工作經歷、工作經驗甚至工作能力都不同,每天會處在焦慮中,其實很影響工作狀態。
但只要在職場一天就有一天的焦慮,就算開公司當老板也是做乙方,一樣是打工人。除非有一天我退休了,可能才能擺脫。有因就有果,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退休前把基礎打好。
唯一的不滿足是,我現在因為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談戀愛,好在父母也不催了,也讓我好好搞事業。
身在“疑難雜癥”組,外行人還要教我做事
阿樂,28歲,金融上市公司產品經理
我對打工人的表情包挺無感的,因為心里早就默認自己是進城務工的打工人了,像咱們這種三線半小城的“鄉鎮男孩”,還需要再集體自嘲嗎?
特別是當你身處一家大公司,公司的喜,跟你沒有關系,公司一旦業績不好,你會是第一個感受到——因為福利或年終獎立馬見少。
再加上我是產品經理,大家都聽過這么一句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當任何人似乎都能給你提一堆想法,而這些其實都在你規劃中或是腦海中,但因為種種合規的要求或其他原因不能做的時候,看著“外行指導內行做事”,你也就只能自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了。
打工人,不代表工作不認真或不上心,主要是沒有主導權和選擇權,沒有說“不”的權利,有的時候更怕自己不被需要。
我在一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工作,做的是面向內部的系統,相對C端產品來講,用戶量不是特別大,數據和反饋也不會特別直觀。公司又偏銷售導向,業務偏線下,線上系統本就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客戶有什么問題會直接找業務經理或理財師,大家對APP的需求不是特別高。
拋開協作難、互相扯皮這類大公司病,我們組面向整個事業群,需要和不同的業務線對接,這會造成一個問題:我們常做規劃,但規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兩個月前訂好的方案,產品上線時,業務推進的形式從A變成B,公司業務先行,我們就很被動。
同時,但凡涉及到金融的業務,合規永遠是第一要素,那產品部門幾乎沒有發揮的余地,上面怎么規定交易流程,我們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公司的疑難雜癥就全部推到我們組了,我現在的工作狀態是“非正常產品經理”。
互聯網聚集起來的更多是新興人類和新興行業,當我身邊越來越多00后入行,甚至比我工資還高,壓力自然就有了。
我不能一輩子都畫原形,產品總監就那么幾個,加上產品經理本身就是一個新興行業,現在超過40歲的產品經理幾乎沒有。35歲以后我會怎么樣,向上走應該怎么走?其實整個行業都還在探索。
我現在已經很久沒有過徹底放松的時間了,就算是假期,腦子里還會想著工作和家里的瑣事。最近最輕松的一次,是蜜月旅行中吃到了一頓非常好吃的缽缽雞。美食治愈心靈,遠離工作,那邊物價又低,那一刻真的放空了一次。
我以為自己是創業者,但其實只是一個打工人
季鵬,34歲,某互聯網公司早期員工
五年前,一個老朋友給我打電話,要我來北京,說他創業了,公司未來要上市,邀請我加入。當時我在一個二線城市打工,打了好幾年打不動了,一激動,就加入了。
當時公司沒幾個人,大家不領工資,估計是為了激勵我們幾個早期加入的朋友,給了我一個“聯合創始人”的身份,以及很少的股權。當時我覺得自己開始創業了。
干了這么多年,公司倒是沒上市,項目倒是黃了不少。更關鍵的,我覺得自己不是創業者,而是一個打工人。
以前我以為我是來改變世界的,是站在臺上發表演講的,是在年輕員工面前吹牛的,后來事實是,我每天要給CEO做PPT,出去跑業務,給客戶端茶送水,給公司員工點外賣,甚至辦公室的保潔也是我來負責。最開始是讓我負責市場,但其實什么都做,除了拍板做決策的不是我。
一回老家,家里人問我在北京做啥生意,平時都干啥,我說有時候要做PPT,還要出去跑客戶。他們問,你這不是秘書+銷售嗎,當老板還做這些?我說我不是老板,我只是個打工的。
創始人很強勢,我們這些所謂的聯合創始人,打工心態很嚴重。畢竟,公司不是你注冊的,商業模式不是你想出來的,主要的資金也不是你提供的,你也只有很小比例的股份。你是在給自己創業,給別人打工。
以前我印象中的打工,是扛著鋪蓋坐綠皮火車去大城市搬磚,現在我覺得,大城市里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打工。現在生活節奏太快,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輕人,每個人就像一顆螺絲釘,在其他人給你設定好的軌道里行走,這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現狀。
來北京之前,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了好幾年,做到了業務崗的中層,在南方一座小城市買了房。本來是打算回老家的,在小城市當個公務員,上上班、喝喝茶、吃吃海鮮,還是挺愜意的。在家里你自己就是老板,即便是出去上班,大家都是當地人,生活節奏很慢,也不會有那么嚴重的壓榨感。來北京后,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社會分層更加明顯,也沒有那么濃的生活氣息。
在北京漂了這么多年,一轉眼快35歲了,創業啥也沒創出來。回老家,打工也打不了了,考公務員受年齡限制,都只招年輕人。更關鍵的是,創業聽起來有光環,家里人覺得你自己當老板了,做大生意了,未來就是上市公司老板,現在回老家去,總有一種敗退而歸的感覺。
我也想過退出,找一家互聯網公司正兒八經地打工,但35歲的互聯網人,在大城市的互聯網世界里沒有任何優勢,后浪早就把你拍在沙灘上了。
注: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圈圈、陽洋、田亮、小鹿、蘇達熙、阿樂、季鵬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