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掌柜是周掌柜咨詢負責書摘的小掌柜,每天為朋友們分享商業故事。
1、
大多數Blue Origin和SpaceX的內部人士更傾向于把彼此為航天事業所作的貢獻視為全人類的進步。
但事實上,這兩家公司正處于激烈競爭之中:搶奪最優秀的工程師,更重要的是爭創歷史。
而各自的領導者貝索斯和馬斯克也在角逐全球首席夢想官的寶座。就讓Alphabet控股公司CEO拉里·佩奇登月去吧,我們的目標是火星。
貝索斯與馬斯克對抗的不僅僅是彼此,更是新一代航空航天創業家,以及同樣勇于探險的億萬富翁保羅·艾倫(Paul Allen)、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和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他們也擁有私人太空項目。
但Blue Origin和SpaceX發射頻率更高,外界廣為報道,社交媒體上熱議不斷,這使得它們在公眾想象之中處于領先地位。
2、
貝索斯致力于打造航天宇宙,讓人類在其中安居樂業。
馬斯克的愿景是將火星開拓為殖民地。
為實現各自目標,他們首先必須大幅降低航天成本,因此他們都專注于制造可回收再用的火箭,提高人類太空旅行的可行性。
據知情人士透露,兩人走在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上,貝索斯的方法比馬斯克更為平緩漸進。
“我們在Blue Origin所做的一切都是以10年為單位來設想的。這正是杰夫對公司的規劃方式。”貝索斯某多年知交說道,“另一方面,SpaceX拼命奔跑,耗盡員工的精力。從文化角度來講,兩家企業切實反映了領導者的作風。”
而SpaceX高級公關經理菲爾·拉爾森則表示,“我們的工作時長和期望值超過了行業平均水平,每周工作40個小時是不可能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的。”
十四年前,馬斯克創辦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簡稱SpaceX),拿出當時大部分身家,為這一風險事業投資1億美元。
即使團隊每周工作90個小時,SpaceX仍一直瀕臨破產。“資金問題揮之不去。”某位曾與馬斯克并肩作戰的前頂級工程師說道,“燒錢速度非常驚人,但為了實現目標,伊隆不得不大量招兵買馬。”
雖然前三次發射以失敗告終,SpaceX終于在第四次取得成功,并于2008年贏得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價值16億美元的合同,使公司起死回生。
到2012年,SpaceX開始對其可回收航天器系統進行飛行測試。
3、
貝索斯成立Blue比SpaceX早了將近2年,但采用的是更為系統的方法。
他有一雙紋了Blue格言“gradatim ferociter”的牛仔靴,意思是“不斷前進,永不言退”。
多年來,該公司只雇用幾十名員工,嚴格控制成本(今天,Blue Origin擁有約600人的團隊,而SpaceX的員工規模超過了5,000人)。
他們孜孜不倦——Blue遭遇了一系列挫敗,直到近幾年,新謝帕德號系統才邁出了一大步——但他們的情況沒有SpaceX那么緊急。
“伊隆必須實現收益,否則無法生存,而Blue即便很多年沒有收入也照樣能堅持。”Blue某前管理者表示,擁有貝索斯這樣一位實力雄厚、鍥而不舍的領袖,簡直是一種奢侈享受。
但這也是SpaceX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內成就了更多壯舉的原因。
馬斯克與貝索斯都是出了名嚴苛的老板,精通各自所在行業錯綜復雜的技術難點。馬斯克將特斯拉部分業務遷至位于加州霍桑的豪華SpaceX總部附近,方便更好地監督兩家公司。
他的性情尤為嚴肅緊張,盛傳他常常鞭策員工化不可能為可能。開會沒做好準備被逮個正著?馬斯克可能會向后仰起頭,眼珠子滾動望向天花板,暗忖著“要如何對你發飆”。
一位前頂級工程師說道,“接著,他會說,‘你考慮過這個問題了嗎?’如果你還摸不著頭腦,那你就麻煩了。”
貝索斯通常每周到訪一次Blue,但曾與貝索斯共事的知情人士指出,他非常嚴厲。多方消息透露,他“博覽群書”,“對推進器和火箭了如指掌”,在產品評價中說到“噴射器和制造工藝”滔滔不絕。
他不斷質疑固有設想,即便是人滿為患的會場也阻止不了他點名批評。
“我目睹過不少一塌糊涂的展示。”某前工程師回憶道。如果你不能把所有事實闡述清楚,你是不可能辯得過他的。他的洞察力超過了任何人。
最主要的一點,兩位領袖都是其航天品牌的有力倡導者,創造了一種光環效應,不僅有利于吸引人才,也有助于獲取公眾認同。
4、
2015年11月,新謝帕德號助推器成功發射并返航著陸,貝索斯在Twitter上寫道,“回收火箭——是一種奇珍異獸”,并附上一段記載了此次任務的精美視頻,獲得500萬點擊量。
馬斯克迅速予以反擊,“還算不上奇珍”,并宣稱早在3年前,某艘SpaceX火箭就做過五六次了。
而在2015年12月底,SpaceX實現獵鷹9號第一級助推器的成功著陸,貝索斯則在Twitter上呼叫,“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當人們摸索出可行的太空項目——而不僅僅是通往太空之路——時,真正的創新才能發生。
那么,究竟誰才是贏家?
SpaceX對傳統太空產業的定價模式和供應鏈施加了壓力,也因此成為裝載貨物送上軌道的更具吸引力和實惠性的方案。
迄今為止,它已拿下了價值48億美元的政府合同。2016年4月,它竟報出比老派競爭對手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波音公司與洛克希德馬丁的合資企業,眼下發展步履維艱——低40%的價格,贏得了一份軍事合同。
為了趕上對手步伐,Blue必須從亞軌道太空走向軌道太空。而進入軌道飛行需要大幅提速,還要考慮與航天器如何控制高溫、燃料和上升與下降軌道等問題相關的復雜因素。
鑒于其劣勢地位,也無怪乎SpaceX員工早已不把Blue視為潛在威脅了。
SpaceX老將們雖對Blue以小規模團隊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欽佩,但他們表示,“我們沒太顧慮Blue”,而且“也沒把他們當回事。”
另一名資深員工表示,Blue Origin不過是“杰夫·貝索斯的愛好罷了。”
而貝索斯的忠臣們自然反感這一說法。“不管是誰,能讓一艘火箭登上數十萬英尺的高空,并利用氫氣機的10萬磅推力使其成功著陸,這絕對不是愛好!”
5、
從小行星采礦作業到微型衛星初創企業,這個行業里的年輕創新者們設想出一切可能性。在未來的歲月里,他們想成為SpaceX或Blue Origin的一員,或將依靠這兩家公司將他們的試驗品或樣機送上軌道。
同樣的,SpaceX和Blue也將依靠這些新興企業在太空之中孕育新市場,好比App Store應用商店為蘋果乃至整個智能手機行業所做的貢獻。
航天工業專家指出,當人們摸索出可行的太空項目——而不僅僅是通往太空之路——時,真正的創新才能發生。
但首先,人們必須保證可再用火箭發射和著陸的可預測性、高頻率和安全性,直到它成為一種日常。
SpaceX將把NASA宇航員運送至國際空間站,減少美國對俄羅斯的依賴,同時創造歷史。馬斯克也宣布,SpaceX很快會把一艘無人宇宙飛船送上火星。
相比之下,貝索斯仍堅持他的漸進式做法。
Blue已經鎖定ULA新一代火箭發動機的開發和供應合同。在構建軌道空間技術的同時,Blue將繼續發射亞軌道的新謝帕德號,目標是在2018年將游客送上太空。
貝索斯的心腹承認,Blue與對手相比尚有一段距離,但他也指出,Blue擁有一條“可靠的管道”。“他們已經連續三次駕駛同一飛行器,很快,你會看到他們每周飛行一次,這點無人能超越。”
毋庸置疑,貝索斯和馬斯克都是歷史的創造者。每發射一艘火箭,全世界都對他們報以敬畏的眼光。
馬斯克疾馳著奔向銀河。而貝索斯則一步一個腳印,每一項任務成功完成后,他就在火箭乘員艙印上一只象征著堅定、穩妥的烏龜標志。
參考資料:《亞馬遜的野心才剛開始》,快公司,浙版數媒
【來源:周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