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是佛祖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的心臟,也是佛經的核心思想。常有人說:能把《心經》看懂,相當于把三藏十二部經都看懂了。雖然只有268字 ,但把如何解脫成就的法門全在這部《心經》里,歷代學修之士,難有人真正看懂其內涵,萬人念,萬人解釋。像道教修煉的《內經圖》,這《內經圖》不是《黃帝內經》的內經,這《內經圖》是道家修煉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內經圖》;可修到氣化,得道成仙的;今天的科學是難以解釋,當然了,科學有太多太多東西是解釋不了,不單是這個解釋不了。修《內經圖》成就的人,有記載出生的時間,但記錄沒有死亡的時間;像唐朝的呂洞賓,一千多年了,有生時,沒有死時,這不是危言聳聽,只不過你無緣相遇罷了;人的修煉的確是可以修煉到氣化的,氣化后,人的意念到哪里,人就能到哪里。
我在十幾年前,就遇見過修《內經圖》的,那時他六十多歲;我們知道,人的腳后跟是最容易老的,他那時已修到腳后跟像三歲孩子的臉蛋,這是我親眼所見,從那時見面后,他一直在出世閉關,那時對我說:要修到氣化再出山。《內經圖》的修煉,首先,修到人的血液轉乳白色,然后修成透明體,最后到氣化。那時與他交談時,其講到《內經圖》有十二層內涵,他那時已體悟到《內經圖》的八層九層,也就是同一句話,有八個層面,九個層面的解釋。其實《心經》,《道德經》也一樣,各人解釋都不一樣,如都解釋一樣,《道德經》就不可能有二千多個譯本了。學習這些在于自己的體悟,沒有對與錯,只是體悟到是否與本源相連;《心經》也是一樣,也是靠個人的體悟,我見過好多譯本,與我以下譯的內容可能相差甚遠。這就是靠個人的體悟,體悟到哪一層面,也自然譯到哪個層面。
今末學把《心經》體悟到的與大家分享,沒有對與錯,只能說如法與不如法,誰與本源相連,誰就如法,這是關鍵。像道家的《內經圖》修煉,在十二層里,你體悟到幾層?《心經》也是一樣,體悟到幾層,是否體悟到與本源相連,這是大家所關心的。
以下內容是本人對《心經》的體悟,見笑了!
先把268個字的《心經》內容給大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下面的《心經》淺譯是本人的一點體悟,末學還在路上,向大家請益!
“觀自在菩薩”
“觀”講的是觀照;“自”講的是自己;“在”講的是當下;“菩薩”講的是覺有情。整句:觀照自己念頭的每一個當下,就是覺有情,覺有情就是自度度他的人。第一句話就把整部《心經》作了一個總結,也就是把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作了總結;第一句話涵蓋修行的全部核心要領,也是修行成就的核心心法。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深”,講的是久遠劫在探究或者尋找。“般若”講的是智慧;“波羅蜜”講的是到彼岸,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涅槃。“多時”,講的是生生世世。整句:講的是久遠劫以來,為了解脫生死輪回之苦,一直在追尋究竟圓滿智慧的成就法門。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講的是觀照自己,看見自己的念頭。“五蘊”:講的是受蘊、想蘊、行蘊、色蘊、識蘊這五蘊。“蘊”為藏蓄的意思。“皆空”:講的是放下萬緣,讓空生妙有,只有真空才能生妙有;而非實質皆沒有,是講萬念不生,識心死,真心顯。整句話意思:講的是觀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讓受蘊、想蘊、行蘊、色蘊、識蘊的念頭生起,做到“看見,不成為”,觀而不粘,讓念頭漸漸消融,與本源漸漸相近,最后觀到萬念不生,能所脫落,真空生妙有,實相回歸。
“度一切苦厄”。這句話的意思是,接上一句話,只有修到真空生妙有了,才是度一切生死輪回,才能了脫生死輪回之苦。這前面幾句話,是把整部《心經》又全面闡述了修行成就的要領與方法。
“舍利子”。“舍”講的的給予,施舍。“利”講的是利益。“子”講的結子,圓滿果實。整句意思:是講不斷給予,不斷施舍,利益眾生,才能有美好的成果,也就是把自己我施舍,去利益廣大眾生,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涅槃地;也就是告訴我們要舍己為眾生而后得。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講的是有相物,包括我們的色身,所見的大千物質世界,皆為色。“不異”:講的是沒有差別;“空”:所見大千世界的物質,皆會成、住、壞、空、這個空,意思是所有的有相物都會消失。全句意思是:我們看到的大千物質世界,說是有,與無沒有差別,只是在宇宙的長河中瞬那間生滅,都是不能永久恒定的。意思是告訴我們看清事實真相,不要被外境的假有所迷惑,不然,會障礙了我們恒久不變的真心本如,難以回歸。
“空不異色”:這個“空”,講的是非性空;“不異”,講的是沒有差別;“色”,所見物質。全句意思是:性空,就沒有大千世界的所見物;非性空,就有大千世界的所見物。不管是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等;都是無明所化顯;如性空了,一切可見物都不存在。所以,空與色沒有差別,差別在性的空與不空。在楞嚴經講:“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所有可見物都是從無明中來,有了知見,就有了妄想,分別,執著,無明就此誕生,萬物從此出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先解釋“色即是空”:“色”講的是有相的大千世界,講的是唯物。“即是”講的是肯定詞,就是。“空”,講的是空有,壞空。整句意思:我們看到的大千物質世界,看是實有,但就是會成住壞空,也是沒有。現在用科學也可證實到,把一物體不斷分解,分解到質子,中子,電子,到夸克,但單個夸克至今還未捕捉到,因為夸克剎那間生滅。告誡我們不要被假像迷惑顛倒,看是實有,最終空無,意思是要看破,放下,不要把假有當真,認賊作父,不然消耗精力過多,這生就難以解脫生死輪回之苦。
“空即是色”,“空”,這個空講的是心里,或想法,不顯相的一面,講的是唯心;“即是”也是肯定詞;就是。“色”,講的是大千的物質世界,包括我們地球上的可見萬物,是講唯物。全句意思是:我們看到的物質世界,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所化顯;告訴我們,今天的一切想法能構建出有相的物質世界。例如:要建一幢大樓,是不是先有想法,然后設計,再建造,最后看是雄偉的大樓,實質是有我們念頭的想法運釀而成;也就是我們熟能所知的質能所變一樣的道理。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第一句:“受想行識”,“受”講的是受蘊:受蘊有心受,身受,意受;“想”講的是想蘊;也就是心里思維意識活動;“行”講的是行蘊:行蘊分心行,身行,意行。“識”,講的是識蘊;分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亦復如是”,“亦復”講的是循環往復。“如是”,講的是一直這樣。整句意思是:一直以來,或久遠劫以來,一直這樣循環往復著。
這兩句全意是講:久遠劫以來,一直被外在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影響我們心里活動,思想意識與外在行為活動,一直纏繞而使自己循環往復于六道苦海之中,不能脫離輪回之苦。
“舍利子”。這句舍利子與上面舍利子又加強提醒了一句,意思是:要舍掉自己所有貪欲的念頭想法與行為,要利益廣大眾生,才能到達究竟圓滿的成就涅槃地。意思是不要再被以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所纏繞了,不然會陷入循環往復,難以擺脫六道輪回之苦海呀!這是佛菩薩慈悲,再次來提醒!
“是諸法空相”。先看“是諸法”:這里的是諸法講的是我們所見的五蘊,上面已講過五蘊;“空相”講的是空有之相。這句話意思是再來提示,我們所遇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蘊,會讓我們煩惱增加,要明白,這些煩惱是寄托在空有之相上,也就是寄托在人的色身上,但這個人的色身也是空有之相,只是在大千世界中瞬間生滅,充其量三萬六千五百天壽命,這個人也是假有,要把這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寄托在這個假有的人身上,我們是不是不應該?告誡我們不要認假為真,認賊作父。
如今的很多人,認假為真,以為賺了錢,以為自己可以長期擁有,可以給自己帶去,所以才會不斷去索取;要明白,索取最多,物質的東西,到臨死時,才恍然大悟,一樣都帶不去,帶去的只是業力果報,這果報會讓自己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自己還沒清醒過來。所以佛菩薩慈悲,告誡我們,要認清真假,不要被假有所迷惑;也告誡我們這個相是空有的,被五蘊纏繞,到頭來一場空。有句話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也就是說:人都死了,這些物質給誰帶走?特別是今天某些貪得無厭的商人,只進不出,好好想想,你是不是這樣一直在外求呢?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第一句:“不生不滅”;告訴我們,有相的世界是有生有滅,無相的世界才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是實相的世界。“不垢不凈”,不要被境所轉,煩惱習氣會染垢自己的清凈無為之心;告誡我們,要保持清凈無為之心。“不增不減”:真正的本如是如如不動,是無增加,也無減少,這才是本源實相,是真理,是覺性圓滿;有增有減是變動的世界,有變動就有多少,大小,動靜的二元對立,二元對立為有相世界,有相就會有時間,空間;那是不究竟的,只有清凈地是無有增加,也無有減少。只有無增無減的世界,才是如如不動的實相真如法性的本源地。這三句話:是告訴我們要認清真假,才讓自己不迷。
“是故空中無色”:“是故”,這個“故”講的是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爆炸前,也就是還沒有盤古分天地之前。“空中無色”,“空中”講的是宇宙本體;“無色”,這個“色”講的是有相世界,世界分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這三界皆為“色”,“無色”,講的是沒有三界。意思是最早原有是沒有天與地,沒有生與滅,沒有垢與凈,沒有增與減,是本如一真法界,也就是說,我們的本體法性本源是無有分別的實相世界。大家方便去看我寫的兩篇文章:《大千世界的星球是如何產生的》《大千世界的眾生是如何產生的》,那里闡述得比較詳細。
“無受想行識”
這句話又在原來受想行識前面加一個“無”字,意思是,告訴我們,本源是沒有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意思是告誡我們要放下萬緣。
“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六根連六識,六根中的眼根連六識眼色界,耳根連耳識界,鼻根連鼻識界,舌根連舌識界,身根連身識界,意根連意識界。前面加“無”,說明無連六根六識,意思是不要被外境所轉,如被外境六識界所轉,那就生死輪回,轉轉不休,難以解脫。
“無色聲香味觸法”,這色香味觸法是六塵,六根連六塵:分別是色連眼根;聲連耳根;香連鼻根;味連舌根;觸連身根;法連意根。前面加無,也就是六塵與六根要脫離。上面講了六根,六識,六塵,這是三六十八界,都不要粘住,粘住十八界的任何一界,就會有生死輪回,不能解脫。告誡我們,不要被外境所轉,不然就會迷惑顛倒;只有往內觀,內求,才能回歸本源,與道合真。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句講到十八界中,其講到眼界與意識界,意思是看到的眼界,想到的意識界,我們統統不生一念,只是看見,而不能成為;才能回歸本源。如成為了,就會被境所轉,那就是凡夫,難以解脫。這是佛菩薩慈悲,再次吩咐,叮囑我們,告誡我們,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放下萬緣,回歸本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無明”,首先要知道“無明”,什么叫無明?無明通俗講不明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不知道念頭的升起是煩惱輪回的開始,被境所轉就是無明體現,但自己不知道。無無明,第一個“無”,講的是沒有。沒有念頭升起,也就是說:直接在十二因緣中,直接斬斷。在十二因緣中,順序如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無明,直接在第一因緣中下手,也就是斷了生死輪回的根。這樣講,大家是否明白?這樣,講一公案:關于如何了知“無明”二字。從前,有一個不明白“無明”二字的居士,便去問法師,什么叫無明?那位法師憤氣對他說:“你哪里有資格問這個問題?”于是居士聽了,心中一怒,臉上一沉,快要發作;于是那位法師便含笑的對他說:“你這樣便是叫無明”。那位居士也笑了這是最好的解釋。
看下一句:
“亦無無明盡”
“亦無”,亦是通借詞也,亦無也可理解為“也無”;“無明盡”。這個“盡”,講的是盡頭,沒有了。上面講了十八界,也就是沒有了無明,也等于沒有了煩惱,沒有了迷惑顛倒的根,輪回也自然到盡頭,沒有了。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乃至”意思是到了。“無老死”,首先看“老死”,這是十二因緣中,最后的第十二因緣,也是最后因緣,為老死。“無老死”,也自然沒有了十二因緣循環往復的生死鏈了。整句意思是:到了無老死,等于斬斷十二因緣的循環鏈。
“亦無老死盡”。這句話是說沒有了十二因緣中第十二緣的老死了,自然也不按循環往復的循環連輪轉不休。
上面整句話意思是:到了沒有了無明,也就是在十二因緣中,打破循環連延伸,可以直接在無明系統觀照,直接進入明覺系統。所以《心經》是大乘,也是最快成就的最上乘法門,因為在根源直接下手修。很多法門是在十二因緣中的“愛緣”下手修,有的從“取緣”下手修,這樣相對比較慢,有了愛緣,就會有取緣,有了取緣,就會有有緣……,這樣一直延伸下去;怎么辦?對治方法是“戒”,所以,有五戒,八戒,二百戒,五百戒等,斬斷往下延伸,逆流而上修,這是常規漸修,修行是逆道而上;但要明白,漸修法門,往上修,今生今世是難以成就的,一般要三大阿僧祇劫。
但如今是每60000年為一小劫,每一小劫分四個階段,為:成、住、壞、空。成15000年,住15000年,壞15000年,空15000年;現是壞階段,也是末法時期,所以,用最直接從源頭來修,才能更快回歸本源。直接從“無無明”處下手修,在十二因緣中,從源頭第一因緣處斬斷,不再往下因緣延伸,這樣才能更快成就。《心經》是大乘,是一乘法,也是最上乘,最快成就的法門;但歷代幾乎難發現把《心經》作為修行的法門來修,只是為了念經而念經,難見到《心經》像今天那樣來解密,原因是今天到了末法時期,所以才有緣層層來解密內涵。目的只有一個,讓大家盡快明白,《心經》是直接從第一因緣的無明緣入手修,直接在“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就是無明的開始,無無明,從開始源頭,又直接逆向修,觀照念頭,讓念頭消融,回歸本源。我們為什么生生世世,輪回不休,原因是知見過重,分別意識太強,妄想心太大,執著心不放,然后不去觀照,一直順向延伸,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直下去,才有輪回。那如何辦?直接是:“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這是楞嚴經上講,直接知見無見,直接在念頭的源頭觀照,做到:“看見,不成為”;不讓念頭往十二因緣延伸,也就是不再延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到老死。這樣延伸下去,再來往上修,這樣會很慢,如這樣修,要三大阿僧祇劫來修。直接剛從源頭出來,又直接觀照回去,直接回到源頭,讓念頭出來,觀而不粘,讓念頭消融,如霧見陽光,這樣,才能讓修者快速成就。其實,《心經》是典型的祖師禪,也是頓悟法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什么以前幾乎沒這樣解釋過,一是時機未到,二是可能知而不宣,但今為何來解密《心經》?因為現是末法時期,所以才大膽來解密《心經》的核心思想。各位同修:時間不多了,外界修行的磁場一直在破壞,哪怕是原始森林,也同樣遭受破壞,如今某些商人,為了個人利益,去開發大片土地,把原有好的磁場嚴重破壞,原來好的磁場可以養人,養心,現很少有了,未來會更加少。但一個個下落紅塵,本要“回家”復命,早被忘了自己是誰?為何而來?使命是什么?早被紅塵這個大染缸,染得分不清方向,更談不上要“回家”。所以,看到此文的你,馬上清醒過來,時間不多了。
今是末法時期,所以才傳最上乘的法門,盡快讓實修者入門,不需要像原來那樣,要三大阿僧祇劫來修。“生活道——借物煉心”;就是應劫而創,直接從第一因緣的無明緣的無明系統直接觀照,直接觀照回到明覺系統,不需要到第八緣,愛緣上下手,也不需要從第九緣的取緣下手,直接從源頭下手觀照,這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法門,只有此法門面世,才能讓更多的眾生離苦得樂,盡早盡快“回家”。
我們再繼續:
“無苦集滅道”
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苦集滅道?這苦集滅道是四諦:是四個階段,苦為一個階段,集為一個階段,滅為一個階段,道為一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分心里與對外處事,先講內在心里:當心往外送,這是心的自然特性,苦因開始--苦;心往外送以后,六根對境,動蕩起伏是集--集;當動蕩起伏的心,用覺性觀照,為滅啟動--滅;心清楚地照見心,覺性在,為道--道。這是心層面;下層對事層面的苦集滅道,為了講得更清楚,舉個例子:如有事情出現,要去解決處理;首先第一步是接受它,這是“苦”;第二步面對它;這是“集”;第三步,處理它,這是“滅”;第四步:放下它,這是“道”;這是苦集滅道的四個階段。“無苦集滅道”,意思是無需從順道行,直接從根上斬斷,如順著修,又與十二因緣順著相同,這里再次告誡我們要從根上無明處入手,不必或無需要到十二因緣中的老死緣處往上修。這個苦集滅道是順向紅塵處世,但修行無苦集滅道,意思是無需順向,從源頭處下手逆流而上修,直接觀照。這也是佛菩薩慈悲,再次告誡我們,讓我們盡快回歸本源,與道合真。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第一句:“無智亦無得”:無智的這個“智”講的是聰明,見識;“無智”:講的是無需要聰明,見識,如用聰明與見識,反而落于復雜多變對立二元世界,無需要聰明的見識。
“亦無得”,亦無得,看上去不得,實際才是真正的得,為什么?因為無智為空,這個空是真空,真空才能生妙有。無智亦無得,才是大智慧,才是真正的真空,才是真空生妙有,這個妙有就是實相。
“以無所得故”,這句話與上句連接,由于真空生了妙有,才是回到原有的不生不滅境地。“故”,就是本源的如來地。“無所得”才是真得,這個無所得,與《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樣。這四個相沒有基礎的人可能又不懂了,我解釋一下:無我相,就是沒有了我,把我看空;無人相,就是人空,我也空,人也空,人我都沒有了,所以眾生也空了,眾生空了,自然沒有壽者相,壽者相就是希望永生,凡是愛惜一切的物質,不破壞它,都叫壽者相。以上四相皆無,也叫“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回到本源地。這二句話解釋:無需要做作,也無需有得有失的內在心里活動,全然放下,放下到空無,讓空無生妙有,這才是實相回歸,與本源相連,回到如來地。這二句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心經》是修行的心法,佛祖釋迦如來說法49年,84000法門,三藏十二部經,核心就是《心經》,也是修行最快的成就法門,但是眼睜睜放著,只知道268個字,只知字,不知其意,死人讀活書,活書成死書;不通不通。
《心經》是最快成就的法門,因為入手處是從十二因緣的第一無明緣下手修,自然直接回觀反照,從無明系統進入明覺系統。講到這里,也許你會問:為什么不用其他教派經典來翻譯,道教老子來比喻,儒教孔子來比喻,基督教的耶穌來比喻,伊斯蘭教的穆汗默德來比喻等等,我不反對全世界二千多個宗派,但佛教說法最久,最細,因說法年數就49年,84000法門,所以,佛經相對比常規教派更長久,更細致。同時,佛教側重于人與心的關系,道教側重于人與自然關系,人與自身關系。儒教側重于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由于佛教側重于人與自心關系,所以,修行重點是心的解脫,所以,佛教更適合來比喻做范本,更能讓人如法接受。我沒有排拆他教之意,只是相對更如法。“生活道——借物煉心”,是以佛教《心經》為基點而創,自然也是頓悟法門,是讓人快速成就之法,是真正的一超直入如來地的法門。
我們再看下一句: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菩提薩埵”意思是講覺有情,也就是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自度度他境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上面已解釋過般若波羅蜜多,這里講這個“故”,這個故,就是本源,法性,如來,也就是實相。整句意思是:要想達到自度度他,覺有情,就要依止以上講的法門來修,才能開啟智慧,達到成就的彼岸,回歸本源。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
“心無掛礙”,意思是心中三心不得,過去心不得,現在心不得,未來心不得;才是無掛礙。“無掛礙故”,做到三心不得,安住當下,心無一絲牽掛,意思也是覺照自己的念頭,讓念頭涌出,做到“看見,不成為”,讓念頭消融,才能回歸本源。這個“故”講的是本源。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句話的意思,與上句連起來,只有三心不得,回歸本源,才能遠離妄想,分別,執著。為何有恐怖?因為有三心所得;過去心一得,會后悔;現在心一得,會煩惱;未來心一得,會恐懼或恐怖。所以,三心不得,自然無有恐怖,也自然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心,才會與本源相連。接上面,無有掛礙,不想過去,現在,未來,自然也無后悔,無煩惱,無恐懼;因為你遠離三心,遠離妄想,分別,執著,也自然沒有了顛倒夢想。遠離了,也自然達到空,達到了真空,自然有一天,真空生妙有,達到究竟圓滿的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講,三世諸佛也就是過去修行成佛,現在修行成佛、還是未來修行成佛,皆是依止剛才講的方法實修;“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講正等正覺。也就是說:過去修行成佛,還是現在修行成佛,還是未來修行成佛,都要依止以上講的方法去踐行,才能到彼岸成就,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故知”講的是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般若波羅蜜多”,上面已講過,到究竟圓滿的彼岸境地。“是大神咒”,“咒”是講真言,也就是有力量的言語,能讓心中所想成為事實,為真言,為咒。因為般若能驅除煩惱之魔,所以具有大神力,所以叫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因為般若的智慧能破生死輪回的黑暗,所以叫是大明咒。“是無上咒”:因為世間,出世間,所有諸法,無一能夠超過般若智慧,所以叫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意思是世間,出出間,一切之法,無一可與般若智慧相比,所以叫無上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以上真言,能度脫人生的一切苦厄,無論是身苦,心苦,意苦皆能度脫。“真實不虛”:以上講的是真言,是佛菩提所言,人人可深信,依此而修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前面已經說過般若智慧可到究竟的彼岸,這是真言;“揭諦”講的是經歷,去體驗。整句意思是:讓我們不斷去經歷,去體驗,與智慧相結合,日久功深,才能到究竟圓滿,脫落生死輪回的涅槃岸,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覺性圓滿究竟地涅槃。
——元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