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羅列世界上最偉大的女性,那么她一定榜上有名。
弗里達·卡羅。
一個連畢加索都自嘆不如的女畫家,一個頭像被印在墨西哥鈔票上的女人,一個時代的時尚偶像。
她的傳奇故事,曾被拍成電影《弗里達》。
今年恰好是這部電影上映20周年。
魚叔借此機會來說說,這部心目中最好的人物傳記片——
《弗里達》
Frida
《弗里達》豆瓣評分高達8.7,好于96%的傳記片。
它是當年的「現象級電影」,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并在來年的奧斯卡獲得六項大獎提名。
談及這部電影,不得不提人物原型,墨西哥畫家弗里達·卡羅。
她是拉丁美洲最偉大的女畫家,人生經歷堪稱曲折——
6歲罹患小兒麻痹癥,右腿肌肉萎縮;
18歲出車禍,脊椎折成三截,金屬扶手刺穿了骨盆;
47歲去世,一生經歷了32次外科手術,包括1次截肢。
弗里達·卡羅
弗里達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終成一代傳奇。
就連畢加索都不禁盛贊:
「我畫不出弗里達那么好的自畫像。」
可以說《弗里達》是一部拿命拍出來的電影,20年后重刷,依舊震撼。
之所以推薦它,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獲得面對困境的勇氣。
1907年,弗里達·卡羅出生于墨西哥城。
她從小就特立獨行,性格乖張,敢于挑戰規則。
童年拍攝全家福時,她竟然穿著男士西裝就來了。
表情冷酷,動作張揚,與正襟危坐的家人形成鮮明反差。
可就是這樣一個桀驁不馴的人,卻在18歲那年遭遇飛來橫禍。
這天,她像往常一樣穿著學生制服,趕著搭乘公交車。
在車上,她給抱著嬰兒的婦人讓座,與拎著金粉的裝修工人閑聊,一切都很稀疏平常。
可就在公交車轉彎的時候,為了躲避另一輛車,發生了車禍。
裝修工人的金粉飄散一地,而一根鐵扶手更是直穿弗里達的身體。
這場車禍徹底改變弗里達的人生軌跡。
死里逃生的她全身上下打滿石膏,躺在床上動彈不得。
與此同時,男友也舉家遷往歐洲,她承受著身心的雙重折磨。
世界以痛吻她,她卻報之以「畫」。
弗里達將苦難當作了靈感繆斯,以顏料傾瀉感情。
由于整日躺在床上,她只能長時間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身體。
于是便有了第一張代表作——《穿天鵝絨衣服的自畫像》。
這也奠定了她今后的創作方向,多以自畫像為主。
導演巧妙地將弗里達的畫作融入了電影場景,使電影有了寓言式的表達。
1931年,弗里達與迭戈結婚。
結婚場景出自弗里達的畫作《弗里達與迭戈·里維拉》。
兩人在畫布中逐漸變得立體,緊接著嘉賓跟隨音樂從兩邊入畫,弗里達幸福地握住了迭戈的手。
1932年,弗里達第二次流產。
電影畫面出自弗里達的畫作《亨利·福特醫院》。
她對著嬰兒的標本作畫,畫面中央是醫院的病床,置于天地之間。
弗里達赤身裸體躺在床上,被單被鮮血染紅。
她左手握著六根血帶,是臍帶的隱喻。
從上至下分別系著子宮、嬰兒、蝸牛、器械、蘭花、骨盆。
這些意象的組成,象征著生命的離去,極具超現實主義特征。
1939年,弗里達決定和丈夫分開,并創作了《兩個弗里達》。
畫面中一左一右兩個弗里達,分別穿著墨西哥傳統服飾和殖民時期的婚服。
象征著婚前婚后兩種不同的狀態。
1944年所創作的《斷裂的脊柱》是電影中最富視覺沖擊力的一幅畫。
彼時弗里達病情惡化,因脊椎問題而截肢。
可術后,她對色彩的選用反倒變得更加大膽。
畫中的弗里達化身圣徒,被鋼制支撐架固定,身上釘滿鋼釘。
體內脊柱的位置,被一根斷裂的愛奧尼亞式圓柱替代,對應著她所接受的手術。
冰冷的場景和濃烈的色彩,反襯出弗里達內心對生命極致的渴望。
《弗里達》的成功之處在于,完全顛覆了人物傳記片的拍法。
沒有流水賬式地記錄弗里達的生平。
而是采用天馬行空的超現實表達,用一幅幅畫作串聯起弗里達的一生。
既是視覺盛宴,更是心靈的沖擊。
而且這種表達手法也無比契合弗里達。
她的一生都在打破既定框架和刻板印象;
她的畫作充滿神秘主義和晦澀的隱喻。
在上世紀50年代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崛起前,弗里達的畫作早已表達了這種風格。
《弗里達》跳脫出四平八穩的傳統傳記片模式,從第一個鏡頭就帶著觀眾在「飛」。
當所有情緒累計到爆點后,這才有了結尾封神的一幕——
弗里達躺在床上,上面還躺著一具骷髏。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骷髏開始著火,最終燒毀了整張床。
弗里達于火光之中,緊閉雙眼,露出微笑。
她生前曾說過,希望死后能夠火葬。
因為唯有以這種方式,方能避免在墓中長眠,擺脫肉身,擁抱自由。
1954年7月13日,弗里達告別了人世。
在她留下的最后一幅畫作中,發出了對生命最后的怒吼 :
「Viva La Vida!(生命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