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易生活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都喜歡在新品發布時,用 " 中杯 "、" 大杯 "、" 超大杯 " 來區分同系列的不同機型,即用于代替早前 " 標準版 "、"Pro 版 ",以及 "Pro+ 版 " 等配置。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讓一個系列的產品覆蓋更廣泛價格區間,同時提供更豐富配置的好方法。但其實在實際情況中,當許多品牌都喜歡只以最頂級型號的配置和功能作為宣傳賣點,同時靠配置差異甚大的 " 標準版 " 來降低價格門檻時,這種行為就很容易產生一個不太好的結果。即消費者沖著 " 頂配 " 的宣傳購買了標準版機型,結果發現卻并不能得到預期的享受。
然而當蘋果端出他們全新的 iPhone 12 系列時,大家不難發現,這一次其不僅一口氣推出了 " 小杯(iPhone 12 mini)、中杯(iPhone 12)、大杯(iPhone 12 Pro)、超大杯(iPhone 12 Pro Max)" 四款機型。更為重要的是,整個 iPhone 12 系列從價格最低的版本到售價最高的機型,在屏幕材質、外觀設計、硬件配置,以及網絡性能等等很多方面,居然都做到了完全一致。
這意味著什么?簡單來說,這代表著著哪怕你買的是 iPhone 12,最終得到的許多方面體驗,理論上也不會比 " 頂配版 "iPhone 12 Pro Max 有太多不同。而這也意味著,在上次給大家帶來了 iPhone 12 Pro 的評測后,今天我們三易生活,也是時候帶來該系列里的 " 中杯 ",也就是 iPhone 12 的評測了。
外觀:造型高度一致,細節有舍有得
如果大家之前有關注過此前我們三易生活的 iPhone 12 Pro 評測可能會記得,其實早在上次的評測中,我們手頭那臺 iPhone 12 就已經亮過相了。
沒錯,就這款藍色版本的 iPhone 12。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這次它擁有與 iPhone 12 Pro 一樣的 6.1 英寸屏幕尺寸,一樣都采用了 2532×1170 分辨率的超視網膜 XDR OLED 屏幕,也一樣因此獲得了更窄的屏幕邊框。
其次,在 iPhone 12 的屏幕表面,蘋果也用上了與 iPhone 12 Pro 和 iPhone 12 Pro Max 一樣的 " 超瓷晶玻璃 " 材質。作為蘋果與康寧共同研發,可能是當前手機行業強度最高的蓋板玻璃材質," 超瓷晶玻璃 " 也叫玻璃陶瓷,是一種通過離子注入工藝,在玻璃內部生成類似陶瓷的結晶,從而大幅改善玻璃機械強度的新型材料。
從材料本身的原理上來說,玻璃陶瓷其實并非由蘋果首創,那么我們為什么此前從未見到手機使用這種高強度、高耐熱的特種玻璃材質呢?這是因為傳統玻璃陶瓷內部結晶的大小和方向嚴重不一致,會導致透光率大幅降低,根本無法用作光學器件。而蘋果這次的技術創新,其實就體現在了對玻璃加工過程中的結晶配方、結晶程度,以及結晶方向的精密控制上,最終打造出了可能是手機行業首個既薄、強度又高、同時還具備超高透光率和低反射特性的 " 超瓷晶玻璃 ",這才成就了如今 iPhone 12 全系的通透顯示與抗摔能力。
當然,作為定價與市場定位都有別于 " 專業(Pro)" 機型的產品,iPhone 12 從外觀上還是能明顯看出與 iPhone 12 Pro 的區別。比如說,其邊框使用的是略帶磨砂質感的鋁合金,而非 Pro 版上更貴、更重、也更耐磨的拋光不銹鋼材質。當然,不管是鋁合金還是不銹鋼邊框,其實邊緣處都是有做磨圓處理的。所以那些傳言中號稱被 iPhone 12 割破手的圖片,其真實性就相當可疑了。
iPhone 12
iPhone 12 Pro
看完了正面,我們將視線移向 iPhone 12 的背部。正如在上一篇評測中所講到的那樣,此次 iPhone 12 的新配色 " 藍色 " 與 iPhone 12 Pro 的新配色 " 海藍色 ",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顏色。再加上 iPhone 12 機背玻璃采用了大面積高透明度的設計,也使得 iPhone 12 的配色少了幾分 iPhone 12 Pro 上的沉穩和貴氣,卻有了更多年輕活潑的感覺。
事實上,這一點從蘋果此次為 iPhone 12 提供的配色中也能明確感受到。相比于 iPhone 12 Pro 銀色、石墨色、金色和海藍色選擇,iPhone 12 的黑白紅綠藍五色顯然要更亮麗、更 " 青春 " 得多。
性能:依然是同款 A14,性能體驗毫無差異
除了全新的外觀設計,由蘋果自研 A14 仿生芯片所賦予的高性能,當然也是 iPhone 12 頗受關注的原因之一。
iPhone 12 的性能到底如何?事實上在新機發布前,網絡上曾經流傳著一種說法,稱蘋果此次會給相對 " 低配 " 的 iPhone 12 單獨搭載一款被稱之為 "B14" 的閹割版芯片。雖然在發布會正式召開后,這個謠言已經不攻自破,但它還是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亟待探究的課題,iPhone 12 的性能與 iPhone 12 Pro 到底是否存在差異?
安兔兔評測
對比 iPhone 11
Geekbench
話不多說,上跑分。在 iPhone 12 的測試成績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它使用的毫無疑問是正經的、與 iPhone 12 Pro 同款的 A14 仿生芯片。事實上,或許是得益于 iPhone 12 鋁合金邊框散熱性能較 iPhone 12 Pro 更佳,也或許是因為上次評測后跑分軟件有更新優化的原因,我們這次錄得的 iPhone 12 成績反而還要更高一點。
或許有的朋友會覺得,跑分很容易受系統和軟件的變動影響,說明不了什么。因此我們也專門進行了游戲性能的測試,并采用了依然是在 iOS 上畫質更好、同時對硬件性能壓力也更大的《原神》和《帕斯卡契約》,并將畫質選項全部拉滿。
《原神》
《帕斯卡契約》
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到,《原神》在 iPhone 12 上的表現相當不錯,基本上不是太開闊的場景都能有接近 60FPS 滿幀的表現。即便是遠景特別豐富的場景,幀率也基本能維持在 40 幀以上,配合 iPhone 12 2.5K 分辨率的 XDR OLED 屏幕,玩起來相當有沉浸感。而《帕斯卡契約》更是除了過場動畫(鎖 30 幀)之外,基本全程穩定 60 幀全高畫質毫無壓力。
請注意,我們并不是說 iPhone 12 與 iPhone 12 Pro、Pro Max 在計算硬件上完全沒有差異。因為后兩者可能是為了能夠實現機內編輯 Apple ProRAW 格式的無損影像,的確有配備更大一點的內存(4GB vs 6GB),但對于普通用戶甚至是手游重度玩家來說,iPhone 12 的硬件機能用起來與定位更高的 " 大杯 "、" 超大杯 " 并沒太大的差異。
連接和充電:最輕薄的 5G 手機,歸來的 MagSafe
客觀來說,作為一家從 2019 年秋季就開始評測各類 5G 手機的科技媒體,我們三易生活早已對 "5G 手機 " 見怪不怪了。但是對于 iPhone 12 這次的 5G,我們覺得還是有必要啰嗦一下的。
一方面來說,在當前這個 5G 手機普遍重如 " 磚頭 " 的時代,蘋果不僅給 iPhone 12 全系都加上了 5G 網絡連接能力,而且還將全系的機身厚度統一維持在了 7.4 毫米,使其都成為了時下最薄的 5G 手機之一。
iPhone 12 和 iPhone 12 Pro 所支持的 5G 頻段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來說,雖然在 iPhone 12 發布前,許多人覺得蘋果在 5G 方面的跟進速度不夠快,但實際上當 iPhone 12 系列亮相后,大家發現其這次居然成為了支持 5G 頻段最多的機型。不僅比其他廠商多了好幾倍,而且同樣是全系標配。
說實在的,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首先大家都知道,iPhone 12 這一次全系使用的都是高通驍龍 X55 基帶,與許多 Android 陣營驍龍 865 旗艦的基帶芯片本質上是 " 同款 ",但是蘋果卻能夠在更薄的機身里塞進足夠多的天線,實現對更多 5G 頻段的支持,這本身不得不說就是一種技術深耕的體現。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現在網絡中有聲音說,iPhone 12 的 5G 信號表現一般,可能是頻段支持太多的代價。針對這一點,我們三易生活使用一張聯通 5G 卡進行了簡單的測試。
正如大家所見,我們選擇了 5G 信號強度不同的多個測試地點,使用 Speedtest 進行了連續 10 次 5G 網絡測速。考慮到我們使用的這張 5G 卡本身只開啟了 500M 的網速上限,應該說至少在武漢、聯通的 5G 網絡條件下,iPhone 12 的表現其實是相當穩定的。不管 5G 信號是一般還是滿格,網速表現都沒有出現太明顯的差異。
當然,不同運營商、不同套餐價格、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的測試地點,這個結果其實都可能會不一樣。而這也正是我們三易生活此前在評測中幾乎從不進行 5G 網絡測速的原因。畢竟在我們看來,對于目前這個正在建設中,還不是 " 完整版 " 的 5G 網絡來說,僅靠一地、一卡、一機的測速,其實說明不了太多問題。
其次,如果大家關注過我們上一期關于 iPhone 12 Pro 的評測文章可能還記得,我們同樣拿到了蘋果官方的 MagSafe 磁吸式無線充電器。原本我們只是想要展示它的使用場景和技術要點,但在近日我們聽到了一種說法,稱 "iPhone 12 的無線充必須使用蘋果官方充電頭,不然不能快充。"
Emmm……?我們好像還真沒有蘋果官方的 20W PD 充電頭,不過直覺告訴我們,這種說法可能是又一次的胡亂臆測或造謠。所以使用第三方充電適配器連接 MagSafe 的測試,也就這么理所當然的安排上了。
空載,充電頭輸出 0.3W
第三方 120W PD 三口充電頭:可以順利開啟 MagSafe 快充模式,表顯功率 12.1W
某 Android 機型自帶 PD 充電頭:也可以開啟 MagSafe 快充模式,一開始 9W,逐漸增加到 12W
得益于充電測試儀,我們并沒有費什么工夫就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沒錯,MagSafe 磁吸式無線充電器對于所連接的充電適配器并沒有那么 " 挑剔 ",只要能支持 USB-PD PPS3.0 規范,且最大輸出功率大于或等于 20W,理論上就可以被用來給 iPhone 12 系列進行無線充電。而那些自己不做測試,道聽途說的言論,至此可以休矣。
拍照:少的不止一顆鏡頭,但已經算很良心了
最后,讓我們來談談 iPhone 12 的相機部分。首先雖然表面上來看,iPhone 12 與 iPhone 12 Pro 的后攝差異似乎只是少了一枚獨立的兩倍長焦鏡頭," 三攝變雙攝 " 而已。但實際上 iPhone 12 Pro 還比前者多出了一枚激光雷達掃描儀,多支持了 Apple ProRAW 無損圖像格式,并且能夠實現幀率更高 ( 30FPS vs 60FPS ) 的杜比視界 HDR 視頻拍攝功能。
iPhone 12 Pro
這意味 iPhone 12 不具備 iPhone 12 Pro 與 12 Pro Max 那么強的長焦 " 望遠 " 能力,不支持新增的夜間人像模式(因為需要激光雷達),也不適合作為 AR 開發的平臺或者更專業的影像攝錄設備。
iPhone 12
…… 是不是被嚇到了?別急,讓我們不妨來看看 iPhone 12 還 " 剩下 " 什么。首先,它擁有與 iPhone 12 Pro 完全一致的 1200 萬全像素對焦主攝,新設計、進光量更大的七鏡式 f1.6 鏡頭;其次,它擁有和 iPhone 12 Pro 完全一致的 1200 萬像素 120 度超廣角副攝,而且這一次的深度融合技術、新的智能 HDR3 算法,以及新的夜間模式,都能同時在主攝與副攝上起作用。
不僅如此,除了杜比視界和 AR 方面的差異外,iPhone 12 在常規的 4K 視頻拍攝幀率、視頻防抖能力、變焦收音能力,甚至是補光燈亮度等方面都與 iPhone 12 Pro 毫無二致。說得更直白一點,如果不追求極致的變焦,如果不在極黑的環境下拍攝人像,或者不是專業的開發者和攝影師,那么 iPhone 12 的拍照畫質與相機功能,理論上和更貴的型號相比,是完完全全沒有區別的。
樣張:貓 ISO32 26mm f1.6 1/299s
100% 放大
比如說,因為有大光圈、光學防抖和雙核對焦的優勢,iPhone 12 也能輕松承擔日常拍攝 " 貓主子 " 的任務,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的細節,完全不用擔心拍糊。
樣張:紫薯精 ISO400 26mm f1.6 1/33s
比如說,因為擁有完整的 A14 仿生芯片加持和焦外成像算法,iPhone 12 也能勝任低光環境下拍攝模型、手辦這類小物件的需求。可以看到,整個前景被攝物體的細節邊緣非常銳利,而背景部分則得到了很好的虛化。
樣張:椅子(超廣角) ISO100 14mm f2.4 1/122s
樣張:椅子 ISO40 26mm f1.6 1/121s
樣張:椅子(兩倍變焦) ISO50 53mm f1.6 1/121s
又比如說,雖然 iPhone 12 沒有獨立的長焦鏡頭,但得益于主攝光學防抖的強大以及算法加持,它實際上還是可以實現從超廣角到兩倍變焦的拍攝。如果你平時沒有 " 望遠 " 照相的需求,這樣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足夠的。
夜景(超廣角) ISO4000 14mm f2.4 1/4s
夜景 ISO800 26mm f1.6 1/2s
甚至由于配備了相同的主攝、超廣角、算法,以及處理器,iPhone 12 在絕大部分時候的夜景性能也與 iPhone 12 Pro 沒有太大區別。看過我們此前 iPhone 12 Pro 評測的朋友,可能已經對這次蘋果在夜景方面的進步印象深刻了,而事實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在價格門檻更低的 iPhone 12 上是可以得到幾乎相同的夜景體驗。
總結:它很香,但我們更期待它造成的影響
總的來說,iPhone 12 毫無疑問是蘋果在今年端出的一份杰作。一方面來說,換用 OLED 屏幕,大幅升級的相機和算法,搭載全新處理器的改變,都使得 iPhone 12 相比于前代產品在使用感受方面的進步十分明顯。
另一方面來說,雖然來得晚了一點,但 iPhone 12 所體現出蘋果對于 5G 技術的把控、對于面板材料的創新,也不得不讓人感嘆他們的工業設計能力和深厚的技術積淀。
但是最重要的是,作為整個產品序列里的 " 中杯 ",這次 iPhone 12 在大量硬件配置、設計細節,以及功能體驗上,都做到了與定位更高的型號一致,做到了讓普通消費者不用花那么多錢,憑直覺去買也不會 " 掉坑 " 的表現。在我們看來,這才是 iPhone 12 系列這一代機型最值得關注的特征。
而我們也期待著,有了蘋果在前面帶的這樣一個好頭,后續其他手機品牌也能在各自的 " 中杯 "、" 大杯 "、" 超大杯 " 策略上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讓消費者得到更多一些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