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半夜放水(ID:wobushikol),作者:晴矢,授權轉載發布。
互聯網創業有個很大的好處——憑運氣就能賺錢。
我就是這樣!
12年下半年,微信推出了「公眾號」,那個時期進場的很多人,都通過公眾號實現了財富躍遷。
很多人,從屌絲,變成了大佬。
在公眾號領域,十點讀書和視覺志,一南一北,無論是粉絲規模還是品牌影響力都不相上下,屬于新媒體里的頭部集團。
接下來還有各種垂直細分領域的,雖然粉絲規模不一定會有那么多,但是盈利水平卻非常好。
更牛逼的,還是各種隱藏大佬,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有哪個賬號是非常出名的,但手上賬號加起來的粉絲數,基本都是過億的。同時,盈利水平,可能堪比一個中等規模的上市公司。
我也是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始創業的,而且發展遠遠超過在職場工作的普通人。但是比起上面說的這些人,我做公眾號的成績根本不入流。
其中的關鍵,在于公眾號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因為自身認知水平的原因,做了一些錯誤決策??偨Y一下:
1. 在當時公眾號前景完全不明的情況下,憑運氣瞎打誤撞入場,但初期因為完全不懂互聯網,成長很慢。
2.14年開始嘗試做矩陣,初步建立了“矩陣思維”,這個思維也一直貫穿至今,很好用。
3. 最大的失策,在于沒有吃到微信真正的流量紅利——廣點通。而認識的眾多大佬之所以成功,有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花錢投放廣點通,快速的完成了跑馬圈地。
4. 沒有向新媒體的上游發展,沒能打造出一個「變現終端」。這導致了從始至終,我們的變現模式只有“接廣告”,在風險來臨的時候,扛不住。
5. 如果變現模式是只接廣告,也有很多人可以活的不錯。而我們的問題在于,粉絲數量不少,卻沒有打造出一個真正具有品牌影響力的賬號來。
我的故事是這樣的:
微信推出公眾號的時候,我還在一家券商工作,做市場部經理,銷售崗。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是真的有道理。
當時剛好看了一本書,名字至今我還記得——「網絡營銷實戰寶典」,主要講的是SEO(搜索引擎優化)。
其他內容我記不得了,有一個關鍵點知識,我記住了:名字中最好能帶上最常搜索的詞。
比如,如果你是做財經類網站的,最好你的網站名字上,要有“股票”、”財經“等等這些用戶會搜索的高頻詞匯。
券商工作經驗+公眾號出現+基本的SEO知識。
我決定做一個名字里直接帶“股票”這個詞的公眾號。
在公眾號剛出來的時候,整個微信平臺里的狀態是內容極度缺乏的。只要你注冊了公眾號,隨便發點東西,轉到朋友圈,基本都有大把人看。
尤其是心靈雞湯這種特別適合傳播的內容,基本一點就爆。所以有不少現在看得到的公眾號大佬,最早就是做雞湯內容的。
話說回來,注冊一個名字里帶有“股票”兩個字的公眾號有什么好處呢?
好處就是什么都不用做,甚至連內容都不用發,每天都會有幾百個用戶通過搜索關鍵字來關注這個賬號。
也就是這樣,在13年年底,這個公眾號就積累了10萬多粉絲。
說實話,回頭看看當時發的內容,和現在的同類公眾號的內容比起來,真的是像屎一樣。
這個時候,大部分公眾號是沒什么變現能力的,當時的廣告市場并不成熟,不像后來那么火熱。而專業的內容生產者也沒有下場,做公眾號的大部分都是小打小鬧,從其他平臺搬運內容過來。
即使是這樣,因為微信巨大的用戶數量,很多人還是很快將賬號做到了幾十萬甚至100多萬粉絲。
但是因為股票類的公眾號,過于垂直,可以通過給公眾號用戶提供資訊類服務,直接向用戶收費。通過這種方式,我每個月的收入已經超過了在券商能拿到的工資。(13年我在券商每月工資大概12-15k)
我決定辭職創業!
2013年,早期的公眾號接到了第一批廣告,這讓我決定放棄自己給用戶提供服務,轉向以漲粉絲接廣告的盈利模式上來。
沒錯,就是在當時大名鼎鼎的成功學大師陳安之。養活了最早一批做公眾號的草根創業者,讓他們堅持了下去。
估計每個創業者,剛開始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我開始決定辭職創業做公眾號后的一年時間內,也偶爾有廣告收入,但是那時候價格普通都非常低,而且市場上也就陳安之的廣告在投放。所以這段時間內基本都是入不敷出,基本都靠信用卡套現。
最多的時候,信用卡欠了二三十萬。壓力山大!
慶幸的是,這個時候,我自己初步的創業思維已經開始覺醒了。至少我知道只做一個公眾號,漲粉太慢了,要做就要做矩陣。
恰好,14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的牛市來了!從14年下半年開始的9個月時間,因為做了矩陣,粉絲數迅速從10萬增長到了100萬!
你要問粉絲是怎么從10萬漲到100萬的?答案很簡單:互推,加不睡覺的拼命!
早期做過公眾號的人,應該都知道「互推」這種最早的漲粉模式:幾個或者十幾個賬號組個小隊,互相給別的公眾號去導流粉絲。
我就是用一個十萬粉絲的賬號,以大帶小,慢慢推出了一個“8個賬號,100萬粉絲”的公眾號矩陣出來。
你別看我說的簡單,但其實這個過程非常非常累。當時,基本白天都在和各種互推組長聊天,報名,晚上就自己去搞內容。
8個垂直股票號的內容,雖然都是搬運再加工,但每個賬號每天發布不少于5圖文的文章。同時還要加上和各個同行去聊互推的事情。
而這些事情,當時基本都是我一個人做的!
好在,努力還是有回報的。15年,對于證券類公眾號來說,廣告市場迎來的大爆發!在P2P行業大投放的背景下,各種投資理財的廣告全都開始找上門。
這也算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吧,前兩年都屬于小打小鬧,勉強支撐把公眾號矩陣做了起來,要說收入的話,其實并沒有多少。而從15年收入開始爆發后,很快就達到了每個月接近100萬這個水平。
當時的狀態是,所有賬號基本每天的頭條內容都是廣告。你可能會問,這么接廣告不是竭澤而漁嗎?
其實,證券類公眾號的廣告市場,與國內A股的行業非常正相關。比如這次廣告市場的爆發,就是14年開始的牛市直接導致的。而中國A股,是典型的牛短熊長,一次牛市之后很長時間都趴著不動。
所以我并沒有節制,在能賺錢的時候,要把錢賺光。
這次做股票公眾號的經歷,讓我基本完成了從一個三四線小鎮青年,到可以直接在深圳這種一線城市立足的水平——我買房了。
當然,反觀這段創業經歷,依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在我之前所有的創業經歷中,我始終有一個思維誤區:能不花錢的,就不要花錢。
而不會花錢這個思維誤區,是導致我被同時期很多公眾號創業者拉開距離的最重要的原因。
14年下半年,微信上線廣點通廣告,這意味著,公眾號創業者可以直接以現在看來很低的價格去花錢漲粉。
價格有多低呢?在當時普遍可以做到一個粉絲一塊錢以下。
我有個關系很好的老大哥,也是通過做股票公眾號認識的,當時他利用廣點通剛上線時的紅利,把單個粉絲的成本優化到僅有1-2毛,然后迅速的漲了500多萬粉絲。要知道,這些都是股票類賬號的粉絲啊,在今天看,這種精準的粉絲,單價至少10元以上!
所以,在變現轉化可以覆蓋成本的前提下,能夠付費去購買流量,就不要選擇花人力去運營。
通過運營的方式來囤粉絲,是小農思維。
通過投放的方式去買粉絲,才是商業思維。
第二個失敗的地方,在于除了廣告之外,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更好的變現終端!
廣告,其實是效率很低的變現模式!
1. 公眾號的廣告,多少都有點傷粉絲粘性的,所以如果沒有持續獲得新粉絲能力的話,商業價值會越來越低
2. 公眾號廣告有個天然的瓶頸:訂閱號每個月30條,服務號每個月4條,這就意味著,價值最高的首圖文廣告,不可能突破這個上限!
還有,結合第一條來看,一般最好的廣告發布頻率,也就是一周一到兩條,再多的話粉絲質量就會迅速下降。
3. 流量主會為廣告主持續的復投感到開心,但大部分的情況是,可能你收了個1萬的廣告費,但廣告主那邊,可以回10萬以上!
反觀一些公眾號創業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流量模式上,而是發展出“公眾號+電商”、“公眾號+知識付費”、“公眾號+社群”這一類可以打通流量端和變現端的模式,往往他們的變現能力要比單純的接廣告要高效的多!
而且,這種模式,也更容易出圈。典型的,羅輯思維基于1000萬粉絲的公眾號,做成了知識付費的代表——「得到」,都已經要上市了。
雖然因為個人經驗,在關鍵時刻的選擇上,出了很多問題,導致兩次公眾號創業(下一篇會寫寫我的下一次公眾號創業),最后都是通過出售賬號來結束。
但是總體來說,我得到的東西,對于一個首次進入互聯網創業的普通人來說,已經很多很多很多了!
這次創業也讓我意識到,大部分的創業在變現之前,都需要鋪墊和積累。如果我沒能決定辭職創業,最后單打獨斗搞出100萬粉絲規模的證券公眾號矩陣,就不可能出現月營收100萬的高光時刻。
2020年10月,距離2012年9月——我注冊自己的第一個公眾號的時間,已經整整過去了八年。這八年的經歷,也可以說是下一次創業變現之前的鋪墊和積累。
希望我,和看到這篇文章的各位一樣,以后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