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任佳敏,授權轉載發布。
今年之所以被稱為“私域元年”,是因為騰訊官方首次高度肯定了私域業態對于商家的價值。除此以外,市場上關于騰訊官方及騰訊人對私域的解讀并不多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10月23日的深圳私域流量行業大會上,我們邀請來三位從騰訊離職的創業者,分別是:
馮立(非白CEO,前騰訊十年資深產品經理、華為前花粉業務創始人、傳音前國際高級執行副總裁)、黃雅(有信科技行業VP,前騰訊廣研高級工程師)、鄭秋明(引見科技CEO、前微信支付產品經理、微信搖一搖電視產品負責人、前加推科技CPO)
短短40分鐘的圓桌討論下來,感受最大的就是騰訊人身上特有的理性和克制。
當市場開始推崇各種加粉、裂變等提升商業效率的工具時,他們卻提醒大家不要忽略用戶體驗,舍本逐末;
當商家都在討論各種“私域+”時,他們卻提出私域不是萬能藥,而更像是升級包,轉型私域的企業必須滿足三個關鍵要素;
當大家都在大機會面前心潮澎湃時,他們卻說所謂的大機會往往不是你的機會,害死我們的往往不是 Bad idea(壞主意),而是 Good idea(好主意)。
此外,討論中還碰撞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視角,比如,馮立提出為中國未來會是一個樂高式的格子化世界,每個單獨的消費者就像一塊樂高,他們是一幫極致利己主義的消費人群……
現在,借助文字實錄,我們不妨回到深圳私域流量大會現場,聽聽三位騰訊人圍繞“私域的機會與未來”還有哪些深度思考和不同見解。如下,Enjoy:
任佳敏:三位都是從騰訊離職,且都在私域領域創業。很多從騰訊離職的員工都非常認同,騰訊不擅長做 to B業務。私域算不算 to B業務?如果不擅長,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危險?
黃雅:首先,私域肯定是 to B業務。因為所有 to B 業務的目標都是為了觸達終端用戶,并讓消費者愿意為自己的品牌和產品付費,未來任何一個 to B 企業都必須思考私域這件事。
其次,騰訊作為平臺型公司,其定位一直是做連接,并基于消費者做基礎建設,其實并沒有所謂的是否適合做 to B 業務。
騰訊開放了相關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存在大量留白。所以,剩下就要看騰訊生態做基建的同事、服務商和從業者們是否有做好 to B 業務的能力和決心。
馮立:我是2004年加入騰訊的,經歷了騰訊的很多個階段,現在更可以暢所欲言,無所顧忌。那時外界一度認為騰訊并不適合做游戲,這個80后都知道,因為當時是聯眾的天下。那么現在來看,聯眾在哪里?還有人認為騰訊不適合做游戲嗎?
我覺得可以說一個生態的某個時間段不太適合做某件事,但一定不能定義整個平臺是否適合做某事,因為它一直都在成長和革新。我看到整個騰訊體系不管做 to B還是 to C,都能很好地發揮所擅長的知識儲備,也在私域領域給大家帶來了一個非常有前景的市場。
鄭秋明:我很贊同馮立的說法。每個人和每個公司都在成長,騰訊在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在不斷迭代和創新,不能用粗暴的用基因論去蓋棺定論一家公司。
你說騰訊有沒有做支付的基因?支付算不算 to B業務?其實支付既有 to B 部分,也有 to C 部分,顯然現在做的非常成功。
再看私域流量體系,大家都在想辦法連接微信的十幾億用戶,而騰訊的整個生態無疑承擔著基礎設施建設的角色,既有to B部分,也有to C部分,和微信支付這樣的基礎設施是很像的。
因此,不要粗暴地用基因論來看待一個平臺,更應該看一個平臺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和文化,是否在不斷迭代和創新。
任佳敏:三位至少有兩位都在私域領域創業,不僅是騰訊人,甚至還有從微信部門離職的。從你們的角度來看,做好私域一定要用什么邏輯和理解?或者說用好這些邏輯,是不是更容易懂得私域怎么去做,怎么去運營?
鄭秋明:我認為做任何生意都要考慮兩個方面:第一,是否為用戶提供了價值,且提升了用戶體驗;第二,是否提升了商業上的效率,比如是否降低了供貨成本,或幫客戶降低了用戶留存和復購的成本。
今天大會很多嘉賓都在講工具的思維和邏輯,太多公司都聚焦于如何提升商業上的效率,幫商家做群發、裂變和加粉,當然這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但也不要忽略了用戶體驗這個方向。
我也是畢業就加入了騰訊,知道騰訊一直在強調的是另外一個方向,就是用戶體驗。從電商時代到今天的私域,個人微信和企業微信所帶給用戶的體驗還是有差別的。
比如,一個店鋪的商品展示列表可能是冷冰冰的,但一個客服人員的服務是可以有溫度的。我們有時候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在用戶體驗方面是否還有可以去創造和優化的空間。
我們現在確實可以提升群發、裂變加粉的效率,但同時也給客戶帶來了很多騷擾,這在打造用戶體驗方面得不償失。
現在生態和消費者都變了,以前用戶拒絕不了短信,但現在的用戶可以拒絕加你為好友,甚至可以屏蔽拉黑你,他們更希望接收到更好的商品服務信息和用戶體驗。
馮立:剛才有信科技的孫晉侯總提到一個觀點,讓我很有共鳴。私域還處在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早期到什么程度?只要有網就能抓魚,甚至拿個簸箕就能抓魚。
但這樣的階段不會持續很久,因為池塘中的魚會越來越少。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這些高效的營銷手段被濫用,就會導致整個生態被嚴重透支,用戶最后一定直接對這些營銷方式說“不”。
另外,從私域流量這個經營理念被提出開始,微信社群和用戶經營都不是第一次被提到,甚至在其他領域和方案中也能看到。
但我覺得私域的最大的價值在于,第一次跟用戶建立起值得長期經營的情感賬號,而不像之前營銷投放方式那樣,最大效率地把池塘里的魚撈光。我認為這可能才是未來整個行業更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佳敏:我追問一下,你們都說要跟用戶建立有溫度的情感賬戶,具體怎么去做呢?
馮立:我說兩點:第一,我們需要齊心協力將有限的投入和最好的工具結合起來,盡全力讓用戶覺得自己在被認真對待;
第二,我們可以參考學習華為的核心理念—“克制”。我們可以賺自己應該且必須賺的那部分錢,但不要那么窮兇極惡。很多行業被做砸了,就是因為從業者在不該賺的那部分太拼命了。
黃雅:對,現在的生意已經從“貨”的邏輯變成了消費者邏輯,其本質是和用戶建立信任關系。近幾年,我很少通過主動搜索或被媒體廣告種草去買東西,基本都靠身邊值得信任的朋友來推薦。
如果私域流量有什么邏輯的話,我認為其本質是用有溫度的服務去建立信任。關鍵還在于,企業如何既獲得大批量用戶,又能保證個性化、有溫度的服務,這是每個從業者值得思考的。
前段時間,一個傳統行業的大佬分享了自己對于私域流量的看法,非常值得參考。他認為,不是每個企業都具備做私域的條件,想做私域要滿足三個點:
第一,要有品牌,沒有品牌價值的企業,即使圈進來很多流量,用戶也會在短時間內全部跑光;
第二,先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就像開店前,門店是否準備了最好的設施、裝修和服務人員等;
第三,要為在整個體系下的服務者留下充足的利潤,讓大家都能有尊嚴的生活。
說回到騰訊體系,其實并不存在所謂的方法論。根據我對前公司微信團隊的理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任何用非法的高頻方式去騷擾或連接消費者的方式,都會被毫不留情地拒絕。
那些被封的工具或者賬號,希望給騰訊遞話之類的。我的統一回復都是絕無可能,也絕無誤殺。因為騰訊平臺足夠克制和有定力,也就是要保證私域的生意能夠長期做下去,而不會讓其瞬間消亡掉。
任佳敏:有沒有什么新機會是外界的人還看到,但這是一個大的趨勢,值得提前入局的?
馮立:這是我昨天晚上跟朋友聊到的一個話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僅代表個人,且不為任何導致的結果負責。
我和朋友透過一些數據深聊后發現,年輕人越來越只關注自己的體驗,包括情感和消費。我認為中國未來會是一個樂高式的格子化世界,每個單獨的消費者就像一塊樂高,這是一幫極致利己主義的消費人群,這里并沒有想冒犯的意思。
另外,中國的結婚率和離婚率相近,這意味著很多男人被迫成為消費主體,比如海瀾之家就是我的家,可能滿載而歸一次兩三年都不用去。
但當面對未來這樣一個格子世界后,那些過去不怎么花錢,但現在卻很掙錢的人,可能開了花錢的口子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黃雅:這個分享很有意思,視角很不一樣。我不是特別認同所謂的“大家都沒看到,只有你看到的機會”。我更認同在一個明確的長期方向上,看誰能有足夠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情。
比如,我們有信提出了一個BBC的概念,就是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一站式連接品牌、渠道商和消費者。但是要深耕這樣的方向,需要投入很多時間、技術和有足夠多的耐心,甚至需要整個行業里的相關從業者一起來參與進行。
鄭秋明:前面兩位都講了對大機會的理解,我換個角度講一下什么不是機會。
很多人聊到大機會和大賽道的時候,往往都有種壯志凌云的氣勢。但實際上,所謂的大機會往往不是你的機會,這是我感觸最深的。巴菲特也說過,害死我們的往往不是 Bad idea(壞主意),而是 Good idea(好主意)。壞主意讓我們很快能發現這個事不好就不會繼續做。而好主意會讓我們忽略自己的并不具備的前提條件和當前的限制因素。
比如,今年最火的在線視頻,騰訊會議一下沖到了千萬級別,在線教育賽道動不動就可以做到幾十億的收入。但這不是我們能做到的,很多時候,還是要看自己有幾斤幾兩,哪些機會是自己有能力抓住的。
我們作為一個比較小的公司,資源有限,個人視野和能力也比較有限,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可能只是在一個小的細分領域中,做得比他人更好一點。在大機會面前,如果有資源可以關注一下,但還是要專注于自己的小機會,最后也能活得很滋潤。
任佳敏:你們三位在私域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什么坑?比如說有很多東西,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但這個玩法很好使;還有很多東西外面的人都在用,但其實這種玩法是錯的。那么,什么玩法或者組合是最有效的?
黃雅:其實私域打法屬于非標準化的方法,本身會對業務系統形成很大的壓力,還不見得能收獲好的效果。
在真正的實踐中,企業服務不是單一的賣一套工具,避免陷入“工具論“的坑中,而是要引入咨詢和解決方案,這里面要同時考慮到企業文化、組織架構的匹配、工具升級等。同時還會將行業中特別適合做私域運營的團隊和方案引入到與企業的最終合作中,最后再碰撞出非常好的私域運營方法,從而達到很好的定制效果。
馮立:我沒遇到太多的坑,但我認為可能的坑在于企業當下是否適合做私域。企業還是要認真分析一下自己所屬的賽道、品類、所處階段和規模。比如,當你的用戶積累到一定階段后,再做私域改造,可能性價比才會比較高。
我個人認為,私域是一種精細化運營的舉措,就是將之前相對粗放的渠道用戶收到私域中,投入更加細致的關懷、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加高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與用戶在長期關聯中建立信任關系。反過來也會獲得一些收入,從反饋中改善產品和營銷策略。
總之,我覺得私域更像是一個升級包,不適合所有企業,且這個過程中存在反復的迭代。
鄭秋明:剛才主持人說有什么玩法時外面不知道的,我個人從來不相信有什么訣竅或秘訣,只要掌握了就很厲害。我相信如果有的話,今天誰講了一個行業秘密,明天是個產品馬上就出來了,但其實并沒有所謂的秘密。
如果放在十年前,信息流動沒那么頻繁,可能會存在很多行業秘密,可以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大量獲益,現在至少在互聯網圈子里很難有這樣的秘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里面不存在 know-how(隱性知識),私域的玩法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積累,不是一兩場分享就能講清楚的。
所以像我剛才提到的,發現并抓住自己能力范圍內容的小機遇,在一個小的細分領域中,用時間做積累,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壁壘和數據。每個細分行業都可能會有大量的獨有數據,掌握了這些數據就不是巨頭所能替代的。而基礎建設,直接找巨頭就完事了。人工智能、AI識別都是巨頭可以提供的,但他們沒有細分行業中獨有的 know-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