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作者 鄭卓然,授權轉載發布。
近幾年來,各大零售巨頭、互聯網電商平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生鮮零售上,生鮮零售也成為為數不多的“風口”,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的催化下,生鮮電商的價值無疑被極大凸顯出來,大大加快了行業的發展進程。
我們認為,生鮮零售將會是零售行業的最后一戰,生鮮零售最終的結局,也將改變整個零售行業的格局。
之所以這么說,是由于生鮮產品獨有的三大特性:高頻、剛需、低價。熟悉的朋友應該知道,具有這三種特性的產品不僅少之又少,而且也將是流量入口級的產品,可以幫助平臺低成本獲客引流,賦能導流其他業務,此外它還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未來可以以“高頻打低頻”的方式實現業務擴張。
其實從各大平臺的表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根據騰訊深網報道,美團方面王興在內部把美團優選、美團買菜等生鮮零售業務稱之為“一定要打贏的仗”,事實上美團在前兩年就嘗試過小象生鮮但效果差強人意,這次算是卷土重來;
拼多多則一直是在農業板塊中有重投入,通過扶持新農人,還把農業和扶貧還結合起來了,很符合國家的脫貧目標走向。拼多多事實上就起家于水果拼購,黃崢也一再強調“要在農業領域繼續做大量投入和深度創新”;
阿里方面就自然不用多說,盒馬已經持續重投入了多年,阿里數字農業板塊也在農業數字化方面做了大量“基建”工作,如今盒馬持續在全國開店開店,集到店和到家為一體,再加上天貓商超、幾大傳統零售連鎖品牌的配合,已經形成了多方位的布局和投入;
騰訊雖然沒有親手下場,但在投資上也有相應的布局,比如生鮮電商中的每日優鮮,比如社區團購中的興盛優選,比如京東也在布局便利店以推進生鮮零售,都在生鮮零售領域中獲得了不錯的成績。
總而言之,各大企業都瞄準了生鮮零售、生鮮電商的蛋糕,欲圖搶下這一零售行業的流量入口,生鮮零售的大戰已經開始。
生鮮電商可以整體上分為兩個部分,即履約端和供應端。履約端主要是解決用戶購買體驗的問題,供應端主要解決的是產業鏈上游的問題,當然,二者是相互影響結合一體的。
在今天來看,生鮮電商的履約端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下單后半小時送達的服務,可能都比用戶傳統在線下購買生鮮蔬果要來得快。能實現這么快速的送達,往往是后端倉儲網點的布局,業內比較知名的例子就是每日優鮮推出了前置倉的模式,在大量布局前置倉后便可實現快速送達。
盡管生鮮電商在一二線城市中履約端已經做得不錯,但在往下線市場滲透時顯然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目前用戶的主流購買生鮮渠道依舊是農貿市場,其中包含大量的下沉市場用戶傳統的購買習慣。
圖片來自招商證券
線上的優勢主要在于便捷省力、SKU多,即使不談送貨上門需要用戶等待,用戶對生鮮產品的成熟度的容錯率也天然較低,導致大量體驗上的問題。比如說,用戶下單某款水果后,就算半小時內送貨上門,但也常常出現水果熟透了或者尚未成熟的狀況,導致不可食用,相比于水果,用戶對蔬菜新鮮度的要求就更高,單是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整個供應鏈條上各個環節極高效的運轉,是個系統工程。
目前來說很多線下生鮮的購買體驗依舊無法被電商替代:
·可親自挑選產品,即買即得,無需等待;
·熟人圈子、口碑經營,產品質量有保障;
·半加工、砍價優惠等各種服務;
·有逛感,有人際互動,有樂趣;
但隨著基建、物流、技術的發展,比如說直播等模式的應用,線上線下的體驗會逐漸縮小,生鮮電商的市場空間無疑是巨大的。
對于下沉市場,目前常見的生鮮電商模式是社區團購,即通過一個個團長收集社區內用戶的生鮮消費需求,然后“以銷定采”進行團購訂貨,次日送至團長的社區門店中,社區內用戶去門店自提。
社區團購往往在下沉市場扎根,原因也在于下沉市場的零售業態并不豐富,而團購確實能夠實現相對低價,得以匹配價格敏感型下沉用戶的需求,并且節省購物出門成本(不少下線城市中,居民社區離農貿市場有一定距離)。比如在湖南等地區,興盛優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對于社區團購而言,其用戶大多數是已婚女性,但團長其實才是連接供需雙方的關鍵性資源,但問題也在于團長對平臺的忠誠度不高,隨時都有倒戈的可能,因此社區團購平臺事實上也需要從輕資產模式逐漸做重,通過物流、供應鏈等方面的重投入提升整體效率,反向再通過利益機制粘住團長,從而跑通整個商業模型。
總而言之,在履約端上,目前形成了一二線城市與下沉市場在體驗上的分化。一二線城市通過門店倉儲網點布局實現到店、到家、到店+到家等多種形態;下沉市場則主要是到店式的社區團購為主。但二者某種程度上也是殊途同歸,因為都需要對供應端進行重投入,才可能跑通整個商業模式。
生鮮零售之難,其實難在供應鏈,即使是在傳統商超中,每天下午都會有不夠新鮮的菜品折價出售,看上去是供需匹配不夠精準的問題,但實際上依舊是供應鏈反饋不及時的問題。
如何解決供應鏈的難題,成為生鮮零售大戰中制勝的關鍵。我們先說下國內生鮮供應鏈的現狀。
與歐美國家的大農場集約型生產模式不同,我國的農業是小農經濟為主,導致生產端相當分散,不好整合。另外,中國幅員遼闊,銷售端也相當分散,再加上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不同,SKU品種亦非常多元。整體來看,產銷分散是最大痛點,也是始終生鮮零售無法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這么多年來,我國農業有向集約式生產轉型的趨勢,情況大約是,養殖業(肉蛋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化,種植業(蔬果)次之,而水產品則由于養殖風險高,依舊非常分散。
產銷分散帶來的就是中間環節的增加,給供應鏈整合帶來難度,特別是源頭農戶往往被本地熟人采購,外地人整合采購有較高信任成本,不易成功。通常來說從產到銷的鏈路上會有四個以上的中間供應商,供應商層層加價,最終導致銷售價比產出價通常高出一倍,也就是說,種植農民賣1元的蔬菜,你最終購買的價格很可能超過2元。
圖片來自艾瑞
供應鏈層級多會導致好幾個結果:
供應商之間會交叉采購,比如三級供應商會向二級供應商采購產品,二級供應商也會向三級供應商采購產品,導致生鮮產品溯源難;
信息不透明,信息傳導慢,生鮮供應商對價格變化不敏感,供應商對生鮮的定價、進貨量往往是依靠去年情況而制定,導致經營風險較大,即使是某種產品價格大漲,往往也是靠近終端零售商的環節能夠獲得價格收益,中間供應環節獲利較少;
各地的生鮮價格差異較大,受地方市場吞吐量影響,有時候距離離產地更遠的市場,價格反而更低;
供需難對稱,需求方市場不知道去哪里尋找產地,從而導致舍近求遠的現象常有出現;
損耗率較高、保鮮率較低,根據興業證券數據,相比于美國損耗率1-2%、保鮮率超50%,日本損耗率不到5%、保鮮率超50%,中國生鮮運輸損耗率達25-30%,保鮮率僅10-20%,美日兩國生鮮運輸成本占售價約10%,中國則為20-30%;
其中損耗是生鮮運輸最為關鍵的痛點,我們過往冷鏈物流這塊并不發達,供應鏈基礎薄弱,主流的運輸方式依舊是常溫自然運輸,損耗率自然高居不下。
損耗率高居不下同樣也造成了一個怪現象,即盡管生鮮產品的終端價格較高,用戶買的價格貴,但產業鏈中的每個供應商毛利率都不高。再加上生鮮產品受季節、氣溫等因素影響較大,價格天然波動也很劇烈,導致供應商其實也并非每年都賺錢,只能說是多年平均下來能賺點錢。
也就是說,生鮮產業鏈上的各環節供應商抗風險能力其實都較低,再加上供應商普遍需要墊款,任何一個環節上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整體,整個生鮮鏈條的生存狀態都相對艱難。
3、
對于生鮮零售而言,只有進行供應鏈整合,縮短供應鏈長度,才能實現整體行業效率的提高,從而才能跑通生鮮零售的商業模型。業內也基本公認,生鮮零售的關鍵,是供應鏈能力。
事實上,現在國內的主要農業產地產區,目前其實已經基本被巨頭平臺們簽約瓜分完畢,新玩家已經較難深入切入前端產業鏈。
比如根據公開報道,阿里將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產業基地,盒馬正在投入建設“盒馬村”、“盒馬市”,打造“產地倉+銷地倉”模式,試圖從“產品到商品、從商品到品牌”打通全供應鏈,之后進而推進數字化種植。這種全程自建自營的模式好處是數字化程度充分,各供應鏈環節協同反應快速,但難點在于每個品類都要深入產地研究,有長期大量成本的投入,回報慢,若非家大業大底子厚,很難長期支撐。
而拼多多則在今年4月表示未來5年投入不低于500億元支持農業農村“新基建”,推動100萬家年銷百萬的農村網點。整體來看,拼多多的模式是以拼購需求為基礎,推動 “農產品上行”。
這些都是當下農業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優質的上游供應商、產業鏈是稀缺資源,數量有限,目前大多也名花有主,這也讓生鮮零售行業構建了更多準入壁壘,讓生鮮零售告別野蠻生長,進入巨頭時代。
從行業發展來看,我們認為,各大巨頭的履約端體系已經建立完畢,產地供應端將成為決賽關鍵,生鮮零售在未來幾年內會進一步去蕪存菁,實現行業及區域的整合。
改造農業可以算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將推動零售行業的終極一戰,而如今只能算作是生鮮零售的中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