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拐點的來臨,企業上云的比重開始超越傳統IT應用。那么云計算未來發展方向在哪兒?
數據分析機構的數據顯示,大概93%的企業正在采用多云策略,其中采用混合云的占比達到87%,而采用多個公有云的比例約為6%。目前云服務商,特別是公有云服務商,提供混合云方案與服務已經成為一個戰略發展方向。
那么混合云如何快速實現云原生,發揮云計算的特有優勢呢?
6月30日,混合云的先行者青云QingCloud發布了其容器平臺的最新版本——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云KubeSphere 3.0,讓混合云一步跨入云原生時代。
這是青云QingCloud繼2016年推出了業界首創的一套架構同時支持虛擬主機和容器主機的技術、2017年推出Kubernetes on QingCloud、2018年7月推出KubeSphere容器平臺1.0、2019年推出KubeSphere容器平臺2.0之后,KubeSphere的又一次版本升級,幫助企業實現容器混合云。
不斷更新也讓KubeSphere這個唯一一個由中國人自己發起的、全開源的、經過CNCF基金會認證的K8s發行版走近用戶,走遍全球。
1. 一招解決混合云及云原生應用需求
為了避免云廠商鎖定,采用多個云廠商的服務或者產品已經成為一大趨勢。青云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說,混合云已經成為了企業的標配,混合云需求來源于業務,云原生應用成為了必然。
那么KubeSphere能夠解決企業混合云以及云原生應用的需求嗎?
KubeSphere是一個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容器平臺,它解決的就是混合云成為一種常態化帶來的應用層面上的訴求,因此KubeSphere能夠幫助企業快速邁入云原生時代。
據介紹,KubeSphere是以Kubernetes為基礎,管理云原生應用的一種分布式操作系統。它提供可插拔的開放式架構,讓第三方應用可以無縫對接進來,讓用戶使用KubeSphere第三方應用與KubeSphere原生應用一樣平滑。
同時,Kubernetes 3.0提供的多集群管理不僅僅是管理底層的基礎設施,如加一個集群、刪一個集群或者解綁一個集群,還增加了應用層面的功能,包括可以跨集群部署應用,可以自定義一個應用跑在哪個集群上,但是對使用者屏蔽底層細節。
同時,在多集群管理上提供了一個應用管理平臺——OpenPitrix,實現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即上架應用、下架應用、分發應用等。
KubeSphere多集群管理能夠讓企業輕松地駕馭其混合多云,符合用戶的需求和期望。
2.強大的企業級特性服務用戶
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于爽說,KubeSphere 3.0是一個大版本的更新,其功能改進非常多。其中多集群管理、可觀察性能力、平臺安全能力進一步加強和生態友好是其最顯著的四大升級。
于爽說,多集群管理是在混合云時代圍繞K8s必備的能力,也是用戶最急切的需求。在3.0中,青云QingCloud打造了有KubeSphere風格的多集群管理,針對大量存在的異構混合云提供一個中央控制面板,不管是從運維角度還是知識技能的接受程度,都極大地降低了用戶成本。
KubeSphere的多集群管理與其他競品最大的區別,是支持Solo和聯邦兩種集群管理方式。Solo是指K8s集群都是獨立的,但是可以通過中央控制面板,把所有獨立的K8s集群聚合起來進行管理。
聯邦在K8s生態中可以理解為一個架構或者功能,聯邦集群可以把多個K8s的集群聚合起來形成一個K8s資源池。用戶在部署應用時,可以把應用的副本按照用戶的意愿分布到不同的K8s資源池里,其應用從上層構建,實現跨Zone、跨集群的高可用。
周小四介紹,除了多集群管理能力外,KubeSphere還提供了很多其他的功能:
第一,一步跨入云原生時代。KubeSphere提供了一個用戶體驗優秀的控制臺,讓用戶用非常低的成本去學習容器、云原生應用和K8s,基本不需要任何學習成本,就可以使用上面的應用,如DevOps、微服務治理、應用分發,以及前面提到的多集群管理。
第二,全棧容器云基礎設施強大穩健易用。青云QingCloud最早是做云平臺研發和公有云運營的,有很豐富的經驗,如何開發底層基礎設施(存儲、網絡)以及企業常用的中間件、應用模板,對于青云來說都是拿手好戲。這些能力也輸出到了KubeSphere,讓KubeSphere底層的基礎設施變得非常穩健和易用。
第三,企業級增強特性。很多企業級特性增強,讓其真正符合企業需求和IT現狀,同時,兼容企業傳統應用。
眾所周知,云原生應用的門檻比較高,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無法一步跨入云原生,KubeSphere提供了一些工具,讓他們不用改原來的代碼,就能直接部署到云原生應用平臺(容器平臺)上,實現平滑的兼容。
如何獲取和使用KubeSphere?周小四介紹,可以有四種途徑:
一是通過開源社區獲取。到KubeSphere官網下載KubeKey(新版Installer),可以一鍵部署K8s和KubeSphere,比以前速度更快,成功率更高。
二是在已有的K8s基礎上,用ks-installer方式部署。有很多用戶已經有自己的K8s,有的用戶也已經使用了其他廠商提供的容器服務,如AWS EKS、阿里云ACK、騰訊TKE等,也可以在上面部署KubeSphere,兩者結合使用。
三是可以購買商業的產品或者服務。青云QingCloud提供開箱即用的容器一體機,里面預裝好所有的硬件和軟件,它是完整的設施平臺,包括服務器、存儲、網絡、容器平臺,同時做了大量調優,免去了用戶配置、安裝、部署等繁瑣的步驟,開箱即用。
四是可以在云廠商的網站上一鍵部署KubeSphere服務,現在有兩家提供KubeSphere服務,包括青云QingCloud QKE和土耳其Radore。
QKE是青云QingCloud AppCenter提供的KubeSphere和K8s服務。它的創建速度特別快,10分鐘左右就可以創建一個高可用的集群。同時,它集成了青云QingCloud底層的基礎設施,如網絡、存儲等。
它提供在線升級,在業務不中斷的前提下,升級底層K8s和KubeSphere集群。QKE是目前市場上唯一擁有和提供該能力的產品。
其次是Radore,一家土耳其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提供數據中心服務的公司,正在向云服務的轉型。Radore與KubeSphere達成社區合作。Radore負責土耳其本地的KubeSphere社區的推廣和運營,未來會授權其在歐洲和非洲推廣KubeSphere。
3.開源和開放架構是KubeSphere未來
KubeSphere是一個開源項目,以開源的方式不斷迭代。因此,開源項目一定要全球化,不能閉門造車。同時,必須有非常開放、敞開胸懷、海納百川的精神。
周小四介紹,KubeSphere與云原生應用基金會CNCF緊密合作。作為CNCF的會員,青云QingCloud成為Kubernetes官方認證的服務提供商,KubeSphere和Porter還進入CNCF Landscape。同時,提供了全球化的站點——KubeSphere.io,提供了面向本地化的站點,如中國站、土耳其站,后續還會有更多本地化站點。這些做法都是KubeSphere邁向全球化的策略,全球化運營也在逐漸增強。
到目前為止,KubeSphere在全球化與開源方面成績斐然。比如,在GitHub上比去年多了2000多個Stars,現在是3700多個Stars;Forks數量達到550個;KubeSphere的用戶在過去一年急劇上升,現在已經達到上萬個。在過去半年,海外用戶達到58%,已經超過國內用戶。
除此之外,KubeSphere論壇日益活躍,貢獻者日益增多,國內的一些企業如本來生活、中通、VNG等,已經有人員參與到開發團隊中。合作伙伴隊伍不斷擴大,如土耳其的Radore等。
周小四說,容器云原生用戶越來越多,使用場景越來越復雜,容器云原生已經到了爆發期。未來在云原生應用領域,容器平臺廠商將來的競爭一定是生態的競爭。
基于此, KubeSphere下一個版本,也就是4.0版本,會在架構上做一些改造,目標是做成一個可插拔的、開放式的架構,讓ISV或者企業基于開放架構的標準,開發自己的應用或者服務,部署到KubeSphere上,看起來跟KubeSphere上其他系統級別的應用一模一樣。對于KubeSphere團隊來說,只需要專注做最核心的事情。對企業來說,更容易用KubeSphere架構開發自己的解決方案,交付自己的產品。
KubeSphere擁有兩個標簽——Open Source(開源)和Open Architecture(開放架構)。KubeSphere只提供最核心的,如管理基礎設施、工作負載,提供系統級別的服務,比如監控、告警等,其他都交給Open Architecture。
另外,KubeSphere還會幫助企業建設集團云和社區云,提供一些運營功能,比如計量模塊、統計報表等,以一種插件的方式,完善整個生態。
云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云門檻比較高,其商業模式也面臨重塑。因此,青云QingCloud將會做一個在線的商業平臺,合作伙伴和企業用戶可以在上面售賣產品、服務,甚至是云原生應用的培訓教材、插件等。
云原生應用和混合云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幾乎涉及各行各業、各個領域。KubeSphere會不斷擴展新領域,與合作伙伴一起推進平臺層適配工作,如在平臺層跟KubeEdge整合, KubeSphere是云端的,KubeEdge是邊緣側,云和邊的平臺級合作肯定可以給物聯網領域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周小四認為,未來,一定是云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云時代,也一定是生態之爭的時代。青云將圍繞開源和開發架構兩大方向著力發展KubeSphere,讓KubeSphere為用戶提供更靈活、更全面的服務。青云QingCloud希望其他企業包括個人開發者都能參與到社區中來,把開源社區做得更好,面向全球,服務全球用戶,通過生態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