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包拯,聽眾腦海中一定會回蕩起這段熟悉的唱詞,“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的“青天”形象已經(jīng)通過戲曲、電視劇、電影等形式的演繹和傳播深入人心,但歷史上真實的包拯與演繹中的“包青天”有什么不同之處呢?跟隨《百家講壇》的“名臣包公”系列,來深入解讀那些年被誤解的包青天?,F(xiàn)《名臣包公》系列已同步酷我暢聽,登陸即可傾聽名臣往事。
影視作品中包拯的經(jīng)典形象都是黑黑的臉,眉心有一個月牙。但是現(xiàn)實中的包青天并非是這樣的容貌。根據(jù)《名臣包公》系列第一集《真實包公》中,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的講述,包拯黑臉形象最早的詳細記載是出現(xiàn)在元朝,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元曲的形式出現(xiàn)。在元曲的形象表現(xiàn)中,“黑臉”是用來塑造人物鐵面無私的性格,與人物本身的容貌是沒有太多關系。而包拯額上的那枚月牙也是為了表現(xiàn)人物的清廉。在古代文化中,“月”是天上神圣之物,帶有此物出生的人一定是上天派到人間匡扶國家、救危救難的神明。因此包拯這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黑臉形象,是人們對于包拯的尊敬與向往,也是對于公平與正義的渴望。
在第二集《忠孝千古》中,趙冬梅教授繼續(xù)在“忠”與“孝”這個檢驗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上深入剖析了包拯。“忠”與“孝”是個人品行的試金石,更是檢驗一個官員是否稱職的重要準則。包拯的“孝”字家風,從父輩處學來,自己更是把孝道發(fā)揮到了極致。然而“自古忠孝難兩全”,包拯也同樣遇到了這個兩難的課題,是“忠”還是“孝”,包拯最終的選擇是令人震驚的,也是令人敬佩的。
包拯的一生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一心保持著真我本色。以“清廉”著稱的他,更是留下了大量民間傳說與斷案傳奇。歷史上真實的包拯還有哪些被隱藏的故事?登錄酷我暢聽,搜索“百家講壇2020最新合集”,跟隨北京大學趙冬梅教授重回歷史,近距離“傾聽”一代名臣包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