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首次雙十一,顯然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校場。
人們在疫情期間積累了一季的物欲,統統都在這個集吃喝玩樂游于一體的節日中爆發。眾多消費者就如同校場中的獵物一樣,被各大電商平臺以優惠福利誘惑與追逐。
而就在天貓、京東、蘇寧等平臺紛紛交出首輪成績單時,網易嚴選卻宣布“退賽”。
昨日晚間,網易嚴選在其官方微博發文稱,平臺將“退出這個鼓吹過度消費、為銷售數字狂歡的雙十一。”消息一出,立刻沖上了熱搜。
在“退賽長文”中,網易嚴選用了一半篇幅,以生動的比喻、豐富的例子痛批雙十一盛行的消費主義和奢靡風,最后引出退賽說明,并表示,不做復雜優惠玩法、不發戰報、不為銷售額開慶功會。
這篇看似站在消費者角度發表的長文,顯然賺足了眼球。而網易嚴選也并非第一次做這樣的營銷。而針對此次“退賽”,網絡上也充斥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一類贊揚網易嚴選是良心平臺,一類怒斥其套路滿滿。
實際上,這一褒貶不一的營銷手段,在雙十一這個流量舞臺上,已經為網易優選打了個好廣告。
一方面,逆勢營銷,以劣勢迎戰優勢。
20世紀60年代,著名廣告大師伯恩巴克為甲殼蟲汽車做了一個廣告——“想想還是小的好!”。這個廣告針對當時美國式長寬大汽車存在的普遍優勢,把甲殼蟲看似明顯的不足之處變成別人無法企及的優點,幫助甲殼蟲汽車成功打入美國市場。
網易嚴選今年雙十一“退賽”,就與甲殼蟲廣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論是阿里系的天貓淘寶,還是京東蘇寧等大型電商平臺,都相繼推出一套又一套促銷玩法,請明星、辦晚會、開直播、上線互動游戲,無所不用其極。基于它們雄厚的資金和本身就已經具備的行業功底,網易嚴選顯然玩不過它們。
既然爭不過,索性就不爭了。網易嚴選另辟蹊徑,把自己的劣勢拿出來與各大電商巨頭的優勢抗衡:我們不來套路,不發戰報。這種“想想還是不營銷的好”,像極了甲殼蟲廣告“想想還是小的好”的套路。
顯然,在網易嚴選的微博下面可以看到,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吃這一套的。這樣另類的打法,既不用花費巨額營銷費,也不用耗費人力推出一系列華而不實的玩法,就把自己的劣勢完美掩藏。在pike對手的同時,還將自身形象瞬間拔高了。
另一方面,借勢宣傳,為品牌立住人設。
“雙十一”這個名詞,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極大的熱度。各大電商平臺在為自己做宣傳的同時,客觀上也在為“雙十一”制造流量。尤其今年層出不窮的聯動效應,整個促銷節日堪比春晚,平臺方和產品方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搶著以各種噱頭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而這個時候,有人宣布“退場”,不用只言片語,注意力就已經在他身上了,更何況網易作為以內容起家的平臺,文案功底也十分了得,說起理由來頭頭是道。
而且,網易嚴選本身就主打商品品質和性價比,這樣的宣傳對于他們來說再合適不過。即使明知道是營銷套路,也因為與平臺的品牌格調高度契合而顯得毫無違和感。
再加上此前反對消費主義的宣傳片,網易嚴選“以消費者為中心”、“注重產品品質”、“認真嚴謹”的人設就牢牢立住了。與蘑菇街主打女性用戶、京東主打家電不同,網易嚴選直接跳脫出垂直化品類,站在了消費者的立場上,借助雙十一的曝光度,達到事半功倍的宣傳效果。
幾年后,大家不一定會記得別的平臺銷量是多少,但一定能記住有人“退賽”。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網易嚴選這波操作確實給自己打了個好廣告。但它所倡導的消費觀念,正是我們當下所欠缺,卻又應該被重視的問題。
后疫情時代,人們壓抑已久的消費欲需要一個出口來釋放,除了堪比過年的國慶中秋“雙節”,下一個釋放點便是雙十一。而隨著電商產業不斷增多,競爭加大,雙十一也成了平臺和商家的終極戰場。
想要吸引消費者,一方面是實惠的價格和優質的產品,另一方面是消費者有限的注意力。從今年雙十一布局來看,不論在哪方面,幾大頭部電商都玩得非常出彩,并且在持久的博弈中難分高下。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早已在紛繁復雜的玩法中被規則的制定者牽著鼻子走了。平臺和商家用大力度的折扣福利拉住消費者,通過“買買買”的口號、明星主播的宣傳,以及晚會、游戲等各類噱頭,為消費者營造一場近乎真實的“美夢”。
在現實生活中壓抑已久的人極易掉入這樣的陷阱,仿佛不是花了幾千塊錢,而是賺了幾千塊錢。“造夢者們”帶消費者走進巴赫金所描述的“狂歡式的廣場生活”,在眾人狂歡的世界中,階級、身份、門第都被打破,不同類型的人,在同一個電商平臺上做著同樣的事情。
而沉迷于這一場場狂歡的消費者,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判斷意識,成為馬爾庫塞口中“單向度的人”,不會批判,不會質疑,不會選擇,只會盲從。平臺根據廣告收益推送到首頁的商品,明星直播帶貨推薦的“好物”,以及一系列掩藏著利益關系的購買清單,變成了用戶購物車里的必買商品。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曾在其著作《消費社會》一書中描述過這樣的現象。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人們在購買物品的時候已經不再注重產品本身,而是更加關注它的“符號”,即跨越產品的性能、功效,產生的附加意義。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在購物時會傾向于是不是名牌,有沒有美感,或者是不是明星推薦等這類符號化明顯的產品,產品本身的實用性或許只占據了購買意愿的一小部分。而雙十一的到來,加大了商品的符號化特征,甚至商品本身的符號性成為了它的全部。
雙十一所塑造的,也是網易嚴選在文案中所批判的,正是這樣一個消費者逐漸被物化,失去自我的消費社會。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不論是幾大電商平臺,還是他們所創造的節日,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著刺激經濟發展,拉動消費的積極作用,尤其在今年,以阿里、拼多多等為首的各大平臺在助農脫貧,疫后恢復等方面都有著突出貢獻。
至于營銷“度”上的把握,不僅依賴于平臺的社會責任感,第三方機構的監管措施和宣傳教育也尤為重要,此外,消費者自身也應該進行反思。
同時,我們不必過分拔高網易嚴選的維度,也不必挑著它的營銷手段針鋒相對。從本質上來講,這只是一波優秀的營銷案例,營銷也是商業化社會中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從它的宣傳理念來說,的確也給了陷入狂歡的消費者,和沉浸在銷量神話中的游戲主導者們提了個醒。
即便無法改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但在加入這場狂歡之前,我們至少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想做什么,真正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