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曉程序觀察”(ID:yinghoo-tech),作者:十三l,授權轉載發布。
蟄伏了半年的「小鵝拼拼」,原來是在等著借雙十一的東風,才正式出道。
今年5月,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便注意到,騰訊旗下推出了自己的社交電商小程序「小鵝拼拼」,從這個名字中就能看到它瞄準的領地:小鵝=小額,小程序主打低價商品,拼拼也就是拼團玩法,低價商品的拼團玩法。
此前,「小鵝拼拼」一直動作不大,不過這次的雙十一,算是徹底高調了一把。“騰訊瘋小鵝,價格真5折”、“一起薅鵝毛”這些口號聽上去魔性十足,也讓不少人在這個最大的電商節,開始認識了「小鵝拼拼」。
雙十一期間,「小鵝拼拼」已經在長沙橘子洲頭、北京地鐵、深圳漢京中心進行了線下物料的投放。商城優惠力度也是誠意十足,有“騰訊放心購”做信任背書,不少用戶更是想都不想就下單。
不僅在線下,這個首次參與雙十一的“小鵝”,更是憑借著花式玩法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個騰訊的“親鵝子”在雙十一中玩出了什么花。
玩出花的流量
作為目前鵝廠最小的“小兒子”,「小鵝拼拼」是不缺流量的,別的不說,就是它背后的“哥哥團”,都是其他小程序羨慕不來的。
「小鵝拼拼」的哥哥們:QQ、王者榮耀、騰訊視頻等眾多鵝系的明星業務,都在紛紛為它打call。
不過光打call只能為它造造勢,「小鵝拼拼」自己也是有兩招。
聯動微信生態工具打出組合拳
為了加速破圈,廣泛觸達受眾,「小鵝拼拼」不愧是鵝系,一下就抓住了在微信里的玩的要點:聯動微信生態內的工具,盤活流量。
在雙十一前,「小鵝拼拼」便在搜一搜里上線了品牌官方區,集合了小鵝拼拼品牌頁、公眾號、小程序和精選商品頁,用戶在搜索小鵝拼拼時,可以直接點擊商品直達購買頁面。
而公眾號也是「小鵝拼拼」的一個重要的流量啟動器,每周推送優惠活動、優惠商品、優惠券,甚至在雙十一活動中,推送了優惠游戲,用戶玩游戲可以領優惠券。
除此之外,視頻號作為「小鵝拼拼」的品牌形象展示,在推送了3條視頻之后,已經充分建立起了“中二”、“賤賤的鵝”等形象。
(來吧,展示)
不過,在視頻號底部并沒有插入文章鏈接,這也就錯失了從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這條通路。
朋友圈、社群傳播的“內購清單”
除了「小鵝拼拼」的自主宣傳,在商城內還推出了多款砍價、秒殺、拼團等活動,比較新穎的玩法是,是一份“禁止外傳的內購清單”引來了社群和朋友圈的廣泛傳播。
這份內購清單中,對于當下的網紅產品進行了集合和比價,表格內顯示,小鵝狂歡價均低于友商價,部分價格甚至只有50%,在這樣大的視覺沖擊下,很多用戶甚至真的不會去比價就直接下單。
同時,「小鵝拼拼」為每個熱銷商品都附帶了商品鏈接,用戶想要下單時,一鍵即可購買。用大差價作為驅動力,促使用戶購買,并盡可能的減少用戶的購買鏈路,同時表格的便利性也能讓用戶不必再四處比價,直接分享給朋友。
“內購”清單的確實帶來了不小的傳播,甚至我身邊的小伙伴也在給我轉發,不過這樣一來,「小鵝拼拼」靠低價砸出來的用戶心智,很難繼續拓展,拼多多時至今日依舊在“百億補貼”,平臺補貼完如何繼續留住用戶,這是個即將面臨的問題。
繞不過去的BUG
玩法是夠炫,但有一些無法忽視的bug,讓我們簡直認為自己“弄錯了”。
1、小鵝拼拼到底重不重視拼?
首當其沖的是,小鵝拼拼居然沒有“拼”的玩法?!
在打開了幾個頁面后,我們驚訝地發現,居然這幾個商品也都沒有拼團玩法!
再多打開幾個頁面,發現不是這樣,拼團玩法是有的,但是有的商品頁面,只能拼團,不能單買!
是不是看糊涂了?來總結一下,就是在小鵝拼拼上,有的商品只能拼團,不能單買;有的商品只能單買,不能拼單;沒看到商品兼具單買和拼團兩個功能。
直接購買可以和發起砍價同時存在在頁面上,砍價的邏輯和拼多多分享給朋友幫忙砍價是一樣的。
這著實讓人感到頗難理解,單買和拼團理論上是拼團類電商基礎必備的功能,不能同時兼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據小鵝拼拼店主表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平臺并沒有給運營者提供這樣的選項,“這是一個平臺的bug”。
2、群小店依然雞肋
今年6月,小鵝拼拼新增“群小店”一級入口,只要將小程序分享到群里,就可以開一個家屬于個人的“群小店”,且只要是群成員,都可以在群里開通群小店功能帶貨。如此一來,對于即便沒有小程序的小微商家來說,也能夠在群內實現從“群-小程序”的直接轉化。
如今,5個月過去,群小店似乎并沒有多少變化,還是過去讓人不能理解的產品邏輯:店主開通群小店之后,無法對小鵝拼拼商城中的商品進行篩選,只能粗略的點選類別。當用戶點擊店主分享的卡片,點進小店后,進入的并不是店主的小店店面,而是直接進入了小鵝拼拼的首頁挑選商品。
說白了,就是店主無法選品,也無法自主上傳商品,能做的只有分享小程序——獲取紅包——出售商品后,獲得一定分傭。
換言之,所謂的店主并沒有店,更不是“店主”,只是小鵝拼拼的一個商品分銷員。
有開發者在體驗產品后對我們表示:“這個玩法太雞肋,完全沒戲”。
說到底,分銷模式下的個人小店,應該以“人”為核心進行過運營,而人即店主。對于這種模式而言,店主運營、推廣、維護小店的意愿越大,平臺方就會越受益。而店主的意愿驅動力,和小店本身息息相關,小店的選品、裝修風格等店主個人屬性的體現,才能讓店主有真正的歸屬感和掌控感,不然,店主非店主,不過是平臺的“打工者”。
這方面的最正面案例便是連咖啡的「口袋咖啡館」。連咖啡CMO張洪基在接受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采訪時曾透露了「口袋咖啡館」大獲成功的一條核心原因:小企業沒有拼多多“財大氣粗”,想要“一本萬利”,還要抓住用戶的心,更多人分享的目的是自我表達和被認同。
說到底,「口袋咖啡館」的成功就是圍繞“店主”這個核心進行運營,幫助店主來表達自我。
相比之下,群小店卻更像一個初級版本的分銷工具,既沒有趣味,更沒有黏性,店主和群友的關系,除了分享領紅包、推銷領傭金外,似乎很難找到更多的互動理由。
如此看來,光靠哥哥們團們或許能夠獲得一時的關注,但小鵝的實力如果不夠硬,一時熱鬧之后,還不知道是怎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