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百度宣布對美國金融科技公司Zest Finance進行數額未名的投資,該公司可以將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析融合起來,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信用評分。有人認為,百度此輪投資意在使用Zest Finance技術來判斷用戶信用,進而幫助百度金融擴大消費金融市場。
這一投資不算大手筆,然而百度以及BAT的消費金融布局,卻值得一談。互聯網時代,一切的獲取都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信息、商品、工作、外賣…就連曾經很難的“借錢”在互聯網時代也變得容易起來。隨著互聯網金融高歌猛進的發展,越來越多互聯網借貸服務面世,消費金融市場的規模不斷壯大,成為BAT布局互聯網金融的重頭戲。百度金融、螞蟻金服、微眾銀行,均開始提供信貸服務,姿勢各異地借錢給你。
為什么BAT均盯上消費金融市場?
所以消費金融,是指與消費場景結合的貸款服務,最典型的就是房貸和車貸。普通貸款并不關注你的消費場景,而消費金融則需要先有消費場景,再有金融服務。為什么BAT紛紛重視消費金融服務呢?
第一,消費金融市場是一塊大蛋糕。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達到13萬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過27萬億元。波士頓報告則稱,截至2014年,個人消費貸款規模為7.7萬億元,這一數字將于2018年增長至17.5萬億元。央行數據則顯示,2012年我國消費性貸款規模為115萬億元,2013年為142萬億元,2014年達到171萬億元,消費貸款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這些數據均表明,消費信貸規模在幾年內將會實現翻倍增長,并且本身就是萬億級市場,是值得BAT重視的大市場。
第二,開放成為消費金融市場加速器。中國消費金融市場相對于歐美發達國家來說很不成熟,“美國人今天花錢明天還、中國人今天存錢明天花”的背后是消費金融的發達程度區別。中國的傳統銀行機構面向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做得很不完善,沒有與場景結合,忽略了許多用戶群。一年多前,國務院在全國放開消費金融市場,鼓勵民間資本、互聯網企業入局,消費金融市場成為充分競爭的開放市場,一片藍海,大量資本進入,創新源源不斷,開放成為加速器,市場增長遠超預期,吸引BAT入場。
第三,消費金融市場存在著大量的痛點。傳統消費金融市場,體驗十分不好,比如辦張信用卡流程會很長;再比如使用手機分期服務則要填很多資料,利率和手續費幾乎到了高利貸級別;助學貸款申請門檻就更高了,放款流程很復雜。總之,許多人群和場景傳統消費金融根本沒覆蓋到,支持的場景存在體驗差、流程長、利率高等問題,沒有服務可言。這些痛點,恰恰是互聯網巨頭能夠解決的,借助于互聯網技術,BAT可讓消費金融服務體驗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第四,消費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版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AT均在布局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有許多結合之處,互聯網消費金融已成為與支付、理財服務同等重要的“互金三駕馬車”,是最重要的互聯網金融服務。BAT的互聯網金融布局均涉及除了P2P、電子貨幣(比特幣等)之外的主流互聯網金融市場,例如支付、理財、保險、擔保、征信、供應鏈金融等等,自然不會錯過已開放的消費金融市場。
BAT做消費金融的不同思路
BAT布局消費金融的思路完全不同。
螞蟻金服和騰訊是最早入局的玩家,2014年,支付寶和騰訊就嘗試過發型“網絡信用卡”,旋即被央行叫停,現在看來這個叫停沒什么意義,眼下變了個名稱的“網絡信用卡”早已普及。螞蟻金服的消費金融服務主要有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借唄支持直接借錢,芝麻分不低于600的用戶就有機會使用,最高可申請50000元的貸款,額度可轉到支付寶余額,相當于借錢,這一業務尚未規模推廣。已規模推廣的業務則是螞蟻花唄,跟京東白條類似,是分期付款而不是借貸服務,基于芝麻信用授信消費額度,主攻電商消費場景。
消費金融作為互聯網金融三駕馬車中的“領頭馬”,一直以來深受百度金融的重視。前不久邀請中國頂級消費金融產品設計和運營專家,前陸金所執委黃爽相繼加盟百度,在消費金融領域發力。百度消費金融的主體產品是“百度有錢花”,主要有分期、信用支付和現金貸三大類業務。信用支付和現金貸與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類似,分期則是百度發力的重點,之前重點在做教育分期,滿足年輕人的教育夢想,幫助教育行業擴展增量市場。
騰訊的消費金融業務依托微眾銀行,眼下布局相對謹慎,其產品是企鵝微粒貸,基于手機QQ和微信,給用戶提供便捷的貸款服務,不需要提供任何紙質材料和財產抵押,直接根據用戶社交數據和查詢銀行征信記錄判定授信額度,快速放款,授信額度為500元-30萬元之間,單筆為400到4萬元。可見,騰訊消費金融布局更聚焦于“借錢”這件事情上,與消費場景還沒有實現打通,在騰訊微粒貸的條款里有一條是:借款資金只能用于個人日常消費,不允許將借款用于購房、證券投資等,否則視同違約,表明其還是定位為消費金融的。
百度聚焦教育等行業金融、螞蟻做電商場景、騰訊專注于借錢,是眼下BAT布局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整體概況。
BAT誰最有機會脫穎而出?
BAT在消費金融業務上各有所長。
眾所周知,征信是撬動消費金融駛入快車道的核心“支點”,而征信的背后需要大數據的支持。對于BAT來說,無論是螞蟻的電商、百度的搜索還是騰訊的社交優勢,海量的用戶數據積累都會在后臺形成強有力的征信數據,對于消費金融的發展大有裨益。
螞蟻的重心在“分期”業務上,即螞蟻花唄,這與阿里巴巴的電商生態、支付寶的支付場景基礎有很好的結合,優勢明顯。所以,高頻、小額的電商消費場景的金融服務,螞蟻更有機會。
百度的優勢一方面來自于行業積累,多年以來百度積累了龐大的商戶資源。比如從現在做教育消費信貸來看,百度更想要做額度相對較大、頻率相對更低的行業型消費金融服務,走的是“場景+行業”結合的模式。比如與教育行業結合,幫助教育行業做大增量市場。公開資料顯示,“百度有錢花” 目前已與數百家教育培訓機構達成了合作,為數萬學子提供教育信貸支持,成為職業教育分期信貸服務市場的領跑者。除了教育之外,“百度有錢花”和家裝、醫美、旅游等行業,這些行業百度均有所布局,攜程去哪兒、百度糯米、Uber等業務都有各自的消費場景,與金融服務有明顯的結合空間。除了行業優勢之外,百度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上優勢更加明顯,例如教育貸款實現了“秒批”,開了行業先河,此前教育貸款行業都存在著手續復雜、流程繁瑣、填寫資料多、審批時間長的痛點,有了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而此次投資ZestFinance并與之合作,引入ZestFinance的風險評估模型,百度可以充分利用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進而確定信貸政策、利率水平與風控手段,更快地做大消費金融規模。
騰訊的優勢是手Q和微信兩大超級入口,這是騰訊諸多業務的優勢。比如理財通,在微信擁有一個入口,用戶就源源不斷地來了。也不可否認社交大數據對消費金融的價值,基于用戶的設計關系和行為數據,確實能夠更好地實現風控。對于騰訊而言,眼下最關鍵的是要將金融與消費場景結合起來,微粒貸目前還沒有與消費場景打通,電商場景上騰訊押注京東,但京東有親兒子白條;未來騰訊會不會選擇行業,與百度一決雌雄呢?
消費金融市場之爭才剛剛開始。阿里重點做日常消費場景,眼下主要是拿下了許多電商場景;百度重點做消費金融+行業,眼下在教育行業的布局領先;騰訊則是重點在做借錢,與消費場景還沒有打通。就是說,大家都還在起步階段,未來還充滿變數,接下來就看誰能在這個藍海市場率先脫穎而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