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客公園
「三年只做理想 ONE 一款車」這是李想謹慎克制下的一種「戰略集中」的創業策略。
都說汽車創業沒有試錯機會,所以造車新勢力在成立初期都或多或少或不可避免的「大手筆」布局。但李想卻用一種更「高效健康」的方式實現了造車創業的第一階段。
「采用高效研發方式聚焦一款車型,打造為同價位銷量冠軍,這是我們在成立公司之初就決定的。」李想在公司首個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上說。
最近,剛剛上市的理想上交了自己的首個季度作業,財報的關鍵詞是高效與健康。今年,理想汽車的交付量創造「10 個月交付 2 萬輛」的最快記錄,同時憑借一款產品在九、十月連續兩個月位居中國新能源 SUV 單品銷量第一。
理想 ONE | 理想汽車
在這樣亮眼的交付量背后,理想正在奔向「盈利」。理想剛剛公布的 2020 年第三季度汽車銷售收入 24.65 億元,環比增長 28.4%。
這個季度理想汽車的毛利再度提升到了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值。2020 年第三季度汽車銷售毛利率 19.8%,較第二季度的 13.7% 提高 6.1 個百分點。同時,2020 年第三季度整體毛利率 19.8%,較第二季度的 13.3% 提高 6.5 個百分點。一個簡單的參照對比是,特斯拉在 2020Q3 季度公布的整體毛利率為 23.5%,車輛毛利率為 27.7%。
理想 2020 年第三季度汽車銷售毛利率 19.8%,規模效應開始顯現 | 理想財報
在財報中理想汽車表示,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部分零部件采購價格的下降(包含特定供應商的一次性返款),以及產量提升帶來的單車制造成本的下降。
在這種極強的自我造血能力背后,理想更是攢足了錢。截止 2020 年 9 月 30 日,理想汽車現金儲為 189.16 億元,相比 2019 年底的 37.09 億元大幅提升。
「作為一個從零起點的創新企業,公司把 20 - 30 億的有限研發費用集中投入到一款車型上 , 好處、挑戰并存。」李想在財報會議上說,也是奠定新能源 SUV 銷售冠軍的基礎,是在有限的資源下做出的最好的一個選擇。
2022 后的理想
Q3 季度的亮眼財報,似乎為理想這家公司打上了「汽車創業的效率標桿」的標簽,這不僅能給之后的造車新勢力參考,更能給傳統車企的新獨立團隊一些借鑒意義。
但同時,戰略集中的初步成功以及自我造血能力的構建,讓理想走向了「第二階段」。「從 0 到 1 的時候,你會小心翼翼地驗證模型,用最小的產品驗證整個商業閉環,不會輕易去擴張。」李想曾說。
理想上市現場 | 極客公園拍攝
李想在首個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上透露了更多關于理想的未來。
首先,理想汽車預計,第四季度車輛交付量將突破萬臺,將在 1.1 萬至 1.2 萬輛之間,環比增長 27.0% 至 38.6%;總收入約為 31.1 億元至 33.9 億元之間,環比增長約 23.9% 至 35.1%。
更重要的是,李想在下個階段的戰略似乎不再「克制」。
李想透露,在軟硬件平臺、自動駕駛的研發推進上,會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持續成倍的加大「研發投入」。在理想的第二代平臺上,整體研發投入、人員數量將大幅提升。
并且,從 2022 年開始,每年向市場交付一輛新車。同時,還立下了一個未來的愿景「希望靠一個車型一個配置能夠取得整個同價位中車型中的銷量冠軍。」
理想的增程式(EREV)電動汽車的底盤平臺 | 理想官方
面對市場上即將推出的更多「增程式車型」的競爭,李想表示中長期理想 ONE 仍保持很強的競爭力,未來理想會放出更多的功能,且不向消費者收取額外費用,因此非常有競爭力。
但作為第一個在中國成功商業化增程式(EREV)電動汽車的公司。在純電動化已經成為主流共識的情況下,理想的增程式(EREV)電動汽車始終是最大的「爭議點」。
這一次財報的電話會議上,李想更是首次公開講述了自己對于「純電動車型」的看法:對用戶來說,目前純電動車仍然不夠方便,在 400kW 快充技術成熟前,理想汽車將不會推出純電動車型。
這個 400kW 快充技術是李想定義未來的「第二代電動車解決方案」。與李想之前說的要加大研發投入的「第二代(增程式)平臺上」不同,這是一個 5 - 10 年之后的下一代電動車解決方案。而李想認為這個技術將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改變,他似乎更看好這種新的「代差優勢」,同時增程式車型的「自給自足」也并不會成為包袱,所以這也是決定這理想這家公司未來從「增程式」轉向「純電動」技術路徑的關鍵因素。
李想認為未來電動汽車是能夠實現 400kW 的快充,是今天主流的充電速度的 4-5 倍,用戶充電體驗和效率接近加油,商業模式將會更好。
而 400kW 快充技術需要三個關鍵技術的支撐:800V 以上的電壓平臺、500Ah 超級快充的國家標準和 4C 充電倍率以上的電池。當技術成熟時,第二代電動車即可推出,具體時間沒辦法界定。但公司堅定的認為增程式技術在大型 SUV、MPV 上的應用具有 5-10 年的優勢。
在李想這樣超級務實的戰略之下,我們看到了一個更接近「原子」層面的思考維度和戰略布局。
如果說,造車新勢力的機遇是「智能電動汽車」之下的一種產品「代差優勢」。那么李想似乎已經偏執的在思考下一個時代的「代差優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