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威鋒網
1. M1 性能表現超出預期的好,速度快到堪稱恐怖
2. 與 Intel Mac 一樣功能強大,甚至更強大
3. M1 發熱大幅降低,續航大幅提升
4. 兼容性不是大問題,而且吃驚的是,用 M1 跑 X86 應用甚至比用 Intel 跑 X86 應用都快出很多
5. 外觀設計無任何變化
6. 新增 P3 廣色域、Wi-Fi 6
7. 可運行 iOS App
八核 CPU(4 大 +4 小)3.2GHz
七核 GPU
十六核 NE
8GB UMA 內存
256GB SSD
49.9 瓦時鋰聚合物電池
對比手上另一款 2020 款 Intel 最高配的配置 Air,教師優惠 9799 元。
i7-1060NG7 四核八線程 1.2GHz 睿頻加速 3.9GHz
Iris Plus G7 GPU
16GB LPDDR4X 內存
256GB SSD
49.9 瓦時鋰聚合物電池
1. 性能表現
開門見山,直接談感受。
系統級流暢度的直觀體驗:一個字:快,絲滑流暢!
在均搭載 macOS Big Sur 11.0.1 正式版(20B29)的情況下,M1 芯片的 Air 在各項系統操作中流暢度遠遠超過 Intel Air。尤其體現在動畫效果、打開 / 切換應用程序、滑動、頁面放大縮小、打字流暢度、和睡眠喚醒速度。
得益于更強的 GPU,掉幀現象幾乎不存在,而這在 Intel Air 上隨處可見。
得益于低延遲的 UMA 內存和新內存控制器,切換應用程序的響應速度迅速。
得益于 M1 的新 SSD 控制器,連續讀寫能力達到了 2400Mb/s 以上,而 Intel Air 只有 1200Mb/s。隨機讀寫能力也大幅增強。這讓打開應用程序、睡眠喚醒都得到了,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提升。
對于睡眠喚醒,Intel Mac 從睡眠中喚醒需要 2-3 秒的等待時間,就和普通 PC 一樣。而這款 M1 Mac 就和你手中的 iPhone 一樣,瞬間喚醒,瞬間解鎖。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幾秒的提升,它帶來的是一種非常舒適非常 "Apple" 的體驗。
再比如打開 Safari,快速滑動網頁像 Apple 網站,在 Intel 上總是會出現一點點遲滯和卡頓,像是處理器還在處理數據。而 M1 Mac 上滑動就和 iPhone 上滑動網頁一樣,沒有任何阻滯感。
如果非要讓我找出一些詞語形容,我只能說這款 MacBook Air 在得到了 Apple Silicon 之后,如魚得水,有了一種用 iPhone 和 iPad 時候的絲滑流暢感和迅捷感。而之前用 Intel Mac 時候,感受不到這種流暢,相反總是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卡頓和拖泥帶水的阻滯感。
直觀體驗后我們將用數據說話,測試 CPU、GPU 的各項性能。因為還有許多軟件并未完全適配 M1,而是使用 Rosetta 模擬器進行運作,所以在圖中會特別標注。
首先是 CPU Geekbench 5 部分的跑分。兩張直觀的圖應該可以說明一切了。
M1 芯片在 MacBook Air 上跑出了單核 1732,多核 7443。這個成績已經超越了所有的 MacBook 產品線包括最新的 MacBook Pro 16 寸搭載的 i9-9980HK。單核能力基本與目前的桌面級 AMD Ryzen 7 5800X 相似,超過此前的最強移動級 Intel Core i9-9980HK 將近 70%。
至于同為 ARM 的隔壁微軟 Surface Pro X 最新定制的 SQ2 處理器,則只有 M1 的一半都不到。值得注意的是,M1 的最高頻率只有 3.2GHz,但已經實現了和 4.7GHz 的 R7 5800X 同樣的單核性能,而睿頻高達 5.0GHz 的 i9-9980HK,它的單核性能竟大幅落后于只有 3.2GHz 的 M1。可見 M1 的 IPC 效能已經達到了可以說是極其恐怖的程度。
有趣的是,因為最新的 Geekbench5.3 是適配 ARM Mac 的,但同時也適配 Rosetta2 來轉譯 x86 跑分。結果出人意料,M1 芯片在 Rosetta2 模擬 x86 的情況下,都跑出了單核 1265 分,多核 5647 分的結果,其表現依舊輕松超過我的頂配 i7 Air,也超過了桌面級 i5-9400F。也就是說,M1 在模擬 X86 情況下跑 X86 應用,竟然仍比大多數 Intel 原生跑 X86 應用快。
然后是 iMovie 渲染一段 1080p 分辨率 60 幀的視頻。使用 ProRes,大小約為 3GB。
測試結果幾乎正正好如蘋果官網所描述的 3.5 倍提升。
GPU 方面,首先是 GFXbench 跑分,測試項為 Aztec Ruin 和 Aztec Ruin 離屏。
年輕人不講武德,Intel 曾經的最強核顯 Iris 毫無面子。蘋果宣稱 M1 擁有 2.6T 的浮點運算能力,輕輕松松就抬走了 Intel Iris 核顯,據網上其他跑分資料顯示其分數已經和桌面級 GTX1050Ti 和 RX560 相當。值得注意的是,我的 Air 是殘血 M1,少一顆 GPU 核心,如果是滿血 M1,其實力會更強(按照過去 A12X 和 A12Z 的比例來看差距約 15%)。
然后是游戲,我選用 Dota2 Vulkan,中畫質,1440x900,按照平均幀率計算。
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可以看到 M1 盡管是用 Rosetta2 模擬運行的 x86 Dota2,但這幀數,整整領先 Intel Iris 三倍之多。加上 Intel 發熱嚴重高于 M1,風扇非常吵鬧。實際感受就是 Intel 卡成了 ppt,簡直沒法繼續游戲,而 M1 是能很流暢,注意,是很流暢的運行這款游戲。(游戲幀率穩定性和持續性能測試在后面)
通過上述性能測試,可以看到,相比于我的 i7Air,M1Air 在各個性能指標上都實現了大幅增長,帶來了系統流暢度體驗上的飛躍提升。中文互聯網里盛行的一個謠言:ARM 性能無法比擬桌面級處理器,現在似乎已不攻自破。時代變遷如此之快的現在,恐未來將會是 X86 性能無法比擬 ARM 了。當然,好戲還遠不止此,我將繼續測試,請往下細看。
2. 持續性能、發熱和散熱測試
Intel x86 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高能耗。X86 CISC 相對落后的架構和工藝,帶來了超高發熱量和功耗,讓 MacBook 系列總是背負著發熱大、降頻、卡頓的包袱,俗稱 3 秒真男人。當然不只是 MacBook,許多 Windows 輕薄本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那么這次測試以無風扇的被動散熱 M1 MacBook Air 和 有一個小風扇散熱的 Intel MacBook Air 進行對比,看看他們的持續性能表現究竟如何。
我們選用比較壓榨性能的 Cinebench R23,10 分鐘循環烤雞和游戲來測試。
測試分別記錄降頻情況、發熱情況和風扇情況。
Cinebench R23 在第一時間就對 ARM AArch64 進行了適配。
那就讓我們在 10 分鐘的烤雞中來找出最真實的性能。
Cinebench 10 分鐘測試里,M1 Air 無風扇的表現明顯不如 Pro M1 和 mini M1 的 7500 分來的高,很明顯無風扇導致的發熱降頻得背大鍋。但是,1500 分單核和 6500 分多核,依舊甩開了 i7 Air 有風扇一大截距離。
接下來看一下游戲的幀率穩定性表現
Intel 款 Air 僅在前 6 秒鐘能維持 40-50 幀率,6 秒之后開始直線下降,到了 30 秒時候只有 30 幀,此時風扇開始逐漸吹響,幀率則出現了反復波動,從 15 幀到 25 幀來回跳動。
而 M1 的表現出人意料,沒有風扇,但前面 3 分鐘都絲毫沒有任何影響,5 分鐘后略微幀數有了下降,此后 30 分鐘幀數也有波動,大概在 80-90 之間來回跳動。撫摸屏幕下方和背面主板部,有發燙,但 Intel 款發燙明顯比 M1 款更嚴重。
由于 M1 Air 沒有風扇,所以全程保持安靜 0 分貝的噪音。
而 Intel Air 有一個轉速高達 5000rpm 的小風扇,在渲染視頻和游戲時候全程保持著高速運轉,噪音還是非常擾人的,用 Apple Watch 測量其噪音值達到 42 分貝。
結論:M1 芯片的 Air 雖然沒有風扇,然而其持續性能輸出時間仍舊比 Intel 長了,蘋果說好的 3.5 倍的 CPU 性能提升和 5 倍的 GPU 性能提升,也正是在持續壓力測試狀態下得出的更精準的結論。
說白了,Intel 因為降頻發熱,實際性能并沒有 Geekbench 峰值跑出來那樣高。而 M1 的低發熱使其持續性能輸出更好,更符合 Geekbench 跑出來的峰值性能。這點我們從 Dota2 的 10 分鐘測試便可以看到,Intel 款盡管有風扇加持,經過 10 分鐘的測試后,還是 " 體力透支 " 了,而無風扇的 M1 繼續堅挺著。
測量其背部發熱程度,不比 Intel 嚴重。而且在日常操作使用中也保持比 Intel 更低的溫度(跟 iPad 一樣,基本是涼的)。i7-1060NG7,這么一款高配的低電壓 10 代酷睿 i7,Intel 引以為傲的第一代 10 納米工藝,不僅性能上完敗于第一代 5 納米的 M1 芯片,在發熱和持續性能表現上,也敗得慘不忍睹。至于 M1,在 Air 上的表現出色,發熱控制很好,持續性能依然會有降頻但不算嚴重。Air 畢竟是 Air,沒有風扇的輕薄設計,注定讓它無法長久發揮全部的實力。我相信,在更好散熱環境的 MacBook Pro 和 Mac mini 下,M1 可以爆發出更持久的驚人潛力。
3. 續航
M1 不僅帶來了性能、安靜和低發熱,續航的提升也是另一個激動人心的地方。礙于時間關系沒有細測。根據蘋果官網給的參考,Intel 的 Air 使用時間是 12 小時視頻播放,而 M1 的 Air 是 18 小時視頻播放。多出了整整 6 個小時。這里我們采用視頻播放 3 小時的剩余電量來進行對比實驗。(對照中 i7 Air 電池循環 42 次,基本不影響結果準確性,M1 Air 循環則為 0 次)
可以看出 M1 芯片的低功耗,確實對電池續航有著質的提升。相比于許多 Windows 電腦只能靠做大做厚電池的方法來提升續航,這將是又一個大飛躍。現在,即便是外出工作一整天,也不需要攜帶充電器了。
4. 設計
2020 款 M1 和 2020 款 Intel 在外形、設計、三圍、體重上,完全一樣。
還是一如既往的簡潔線條,細膩無暇的金屬,還有堅固耐用,讓人很安心的鋁外殼。
依然是令人愛不釋手,很舒服的筆記本電腦使用體驗。
但不是全面屏的設計,屏占比依舊不高,似乎有些過時。因此我猜測明年很可能出一個設計大改的新 Air。
鍵盤依舊是沿用 2020 款的剪刀鍵盤,打字體驗還是比較舒適的。
這篇文章是在 2020 款 M1 MacBook Air 上親手打成的。總之,符合筆記本電腦鍵盤的理想標準。值得一提的是,我是文書工作者,鍵入速度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得益于 M1 芯片,無論是多繁忙的狀態,無論是在 Word 還是 LaTeX,打字流暢度都達到了巔峰水平。而在 Intel Air 上,倘若電腦任務繁忙或發熱大時,我的打字速度就經常超越 Intel 處理的速度。
5. 兼容性
許多人擔憂的 ARM 兼容性問題。至少目前來看,并不是什么大問題。絕大多數常用 App 都能良好運行。系統方面使用起來和 Intel Mac 完全無異,功能全部可用,儼然是一部強大的 Mac 而不是一個大號的 iPad。許多軟件已經及時更新,像常用的 Office、WPS 系列宣布將很快支持 ARM 架構,屆時使用起來更加順暢。即使部分軟件暫不支持 ARM 架構,在 Rosetta2 轉換器支持下,運行起來速度和功能和以前并無區別(甚至仍然比許多 Intel 處理器原生 x86 更快)。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Rosetta2 轉譯時需要耗費一點時間,表現為第一次打開 x86 軟件,需要等待十幾秒到二十幾秒在 Dock 欄上彈跳,表明其正進行轉譯,以后再打開時則無需再轉譯。絕大多數軟件都可以迅速轉譯完畢并且功能正常,目前我還沒遇到過不能用的 X86 軟件,根據網上其他評測也表明僅有極少部分軟件暫時無法轉譯或會出現錯誤。
Rosetta2 的轉換效率非常高,蘋果官網也說了,許多游戲和圖形密集型 App,在用 Rosetta2 轉換后的幀率表現,都比 Intel 高出不少(再一次側面暴擊 Intel GPU 確實不太行)。而 Adobe 也在發布會上承諾最遲明年完成旗下軟件的遷移適配工作。
另外有一點,那就是 M1 和 A14 等 A 系列芯片同宗同源,所以可以直接原生運行 iOS App,適配好的 App 可以直接在 App Store 下載。使用起來和 iPhone、iPad 無異。諸如時下熱門的游戲原神(Genshin Impact),非常吃手機配置,假如官方適配的話,相信使用這臺 M1 Mac 可以流暢無壓力高特效隨意運行。
當然,這僅針對 macOS 用戶。如果你是 Windows 作業系統的主力用戶,那么很抱歉首先暫時不支持 Boot Camp。題外話,微軟其實對 ARM 也早已情有獨鐘,類似 Rosetta2 的轉譯器也在微軟的開發當中,所以 Windows 10 運行并非遙遙無期,但短期內是不現實的。
而 Windows 虛擬機如 Parallels 目前也還在加緊開發當中,針對需要虛擬機 Win 來處理任務,相信用 Parallels 或 VMware 之類的還是可以應付解決的。
(老話重提,你如果拿 Windows 當主力系統,為何要買 Mac 呢,隔壁 XPS13 它不香嗎?)
6. 屏幕
· 依舊是 Retina IPS 屏幕清晰細膩
· 依舊是蘋果優秀的色彩管理
· 依舊是 macOS 對高分屏天衣無縫的支持
· 2020 M1 款增加了 P3 廣色域的支持
· 與 2020 Intel 款一致的 400nit 屏幕亮度 + 反光率 + 原彩顯示
7. 其他部分
最激動人心的幾個部分已經看完了。其他方面的話驚喜就不多了。
· 本作 Air 并非全新設計,而是舊瓶裝新酒,亮點在于 M1 芯片
· 依舊是素質優秀的屏幕、外放音質、力度觸控板以及流暢精致的 Bug Sur
· 新的 ISP 有略微改善前置攝像頭畫質,然而 720p 的攝像頭依然是硬傷
· 從 Wi-Fi 5(802.11ac)升級到了 Wi-Fi 6(802.11ax)
· 經常故障的 T2 芯片已經移除了,新的安全芯片整合在 M1 中
· M1 Air 目前不支持 eGPU(外接顯卡)
· 包裝盒里有一個 30 瓦的 USB-C 充電頭,不環保!
8. 寫在最后
總體來看,從 Intel 到 Apple Silicon 是又一次巨大的新革命。蘋果電腦處理器的革命畢竟也不只是這一次,過去四十多年時間長河里,經歷了從摩托羅拉到 PowerPC,再從 PowerPC 到 Intel,再到今天的自研芯片。回想 2004 年,史蒂夫 · 喬布斯在開發者大會上宣布,Intel 的處理器擁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是未來便捷電腦的趨勢,所以將放棄 PowerPC。
不禁感嘆,十五年光陰,Intel 也走上了 PowerPC 的老路,成為了高耗能低性能的 " 牙膏廠 ",終致被拋棄。而 Apple Silicon M1 芯片以其強大的性能和超低的功耗,足已證明蘋果做了一次正確的選擇,網絡上盛行的 ARM 性能無法比擬桌面級 x86 的謠言,也已不攻自破。配合蘋果自己研發的 Rosetta 高效轉譯,過渡期的兼容性也不會是什么問題。加之天下忍 Intel 久矣,過去十年 PC 行業止步不前,與 Intel 十年來性能擠牙膏脫不了干系。如今如微軟等企業率先響應積極適配更先進的 ARM,牙膏的競爭對手 AMD 也在制造投入研發 ARM 處理器,老舊的 X86 未來難免落到墻倒眾人推的地步。我認為,有競爭是好事,這也算是給了 Intel 和它的 x86 CISC 架構多年來不思進取、高耗低能,敲響了一記警鐘。
對于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13 購買建議。從價格來看,兩者的最低配相差 2000 元。Pro 多了 100g 重量,2 小時續航,TouchBar,100nit 亮度,更好的揚聲器和麥克風,以及一個有助于提升持續性能輸出表現的小風扇。
另外,mini、Pro 和 512GB Air 提供的是:滿血版 M1(擁有 8 核 CPU,8 核 GPU);而 256GB Air 提供的是:略殘血版 M1(擁有 8 核 CPU,7 核 GPU)。
兩者區別并不大,參考 A12Z 和 A12X。應該是將其中一批體質較差的 M1 閹割了一顆 GPU 核心,CPU 和其他部分則無區別。
如果你對筆記本電腦不感興趣,而是對 M1 芯片特別感興趣的話,那么 Mac mini 小型臺式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5299 的起售價,擁有滿血的 M1 和更好的散熱環境,不需要擔心電能限制。目前三款 M1 設備的最大 UMA 內存選配都是 16GB。我比較相信蘋果的蜜汁優化,例如 iPhone 12 的 6GB RAM 能吊打 Android 一眾 12GB RAM。
目前我購買的是 8GB 的 Air,目前來看,日常使用,連續打開 10 個 Safari Tap,開啟數個文檔都問題不大,但開啟大型應用,加載大專案,還是會觸及交換文件 swap 造成性能輕微下降。也有可能是這些軟件的優化還未到位。得益于 SSD 性能帶寬延遲響應的改善,觸及 swap 僅造成輕微的性能下降。但總之,如果有更 Pro 的需求或者期望使用 2-3 年更久的,我還是會推薦你選擇定制 16GB RAM 或等等明年更大 RAM 容量的 Apple Silicon 芯片。
因為初代 M1 芯片目前只應用在 Air,Pro13 和 mini 上。盡管 M1 的強大已經很驚人了,但我相信殺手锏還在更后面。如果你還不想做初代芯片的小白鼠,或者想要購買 iMac 和 MBP16,等待明年更成熟的加強版 M1X/M1Z/M2 芯片部署在全系 Mac 上,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另外,據消息,全新全面屏設計的 12 寸和 14 寸 MacBook 也在路上了,很可能在 2021 年與 M2 芯片一起發布,不妨拭目以待。
全部測試和文章都是自己完成的,如果有幫助歡迎轉載,須注明出處。
注:
1. I7-1070NG7 和 M1 的數據均為測試所得。其余型號芯片(處理器)的數據來源:
Geekbench Browser 網頁、Cinebench R23 App
2. 測試中涉及到的系統和軟件版本,M1 和 i7 兩款均安裝 macOS Big Sur 11.0.1(2B029)、Safari 14.0.1、Geekbench 5.3、Cinebench R23.200、iMovie 10.2.1、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3.2,所有設置均一致。
3. 測試中涉及到計時方面,使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進行計時,四舍五入至 0.x 秒。
4. 測試中涉及到電池性能方面,Air i7 電池循環為 42 次,Air M1 為 0 次,根據電池循環性能,無顯著統計學差異,基本不影響結果準確性。
5. 本文進行的測試已盡力排除干擾因素以保證結果準確可靠,所提出觀點亦為本人所總結,非其他團隊、個人意志。然而測試有限,并不能完全反映電腦的全部功能和性能,所有數據和觀點僅供大家理性參考交流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