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華為在倫敦舉行了Mate 20系列新品發布會,短短時間內,如潮水的好評正在將其推崇為最完美的安卓機皇,猶如網友所說:看到了旗艦機型應該有的一切。
事實也正是如此,麒麟980芯片、7nm工藝制程、三個后置攝像頭以及石墨烯散熱等技術接連不斷的加持,預示著這款手機將在攝像、續航、質感、外觀等方面跨越性比超華為此前產品。而且如果麒麟980能獲益于7nm工藝從而解決原先的性能不足,這一挑戰高通的舉動可能意味華為領先國產手機品牌的步伐,達到質的提升。
這暫且是后話,不過毋庸置疑,Mate 20系列將成為華為進攻高端機市場的一個重要拐點。
但這款手機的市場前景卻未必如網民狂歡般的樂觀,當華為高喊著超越蘋果、企圖“一步登天”,更多的消費者可能在蕭瑟中滿足于心理憧憬。
望山跑死馬的錯覺?
就在Mate 20一鳴驚人的前一個月,華為手機被曝光了一件不甚光彩的事,但在其為新機預熱的輿論中不出意料地被忽視了。
9月7日,3DMark的運營方 UL Benchmark 經調查結果確認,正式把華為P20/P20 Pro、榮耀Paly、Nova 3等3款手機從基準測試中除名,原因是華為和榮耀的手機會根據應用包名而啟動“作弊”模式,帶來虛假的性能提升。對此,cnBeta報導稱,華為消費事業部軟件總裁王成祿直言“其它安卓設備制造商也是這么干的”。
當以技術見長的華為過度地滿足了國內輿論對技術的崇拜心理,其實華為也樂于收割技術“紅利”。但實際上當外界因放大華為產品上的技術標簽,而選擇性忽略某些“修飾”過的信息,孰不知正是這些細節信息支撐了華為技術超越競爭者的臉面,由此這形成某種錯覺:我們趕上了蘋果,起碼聲勢上已經超越了蘋果。
這也是為什么華為在發布會上拿Mate 20X和任天堂Switch對比鬧出笑話的原因,華為急切地展示其手機作為“便攜式游戲機”的硬件性能,甚至不惜用“以長比短”的方式獲得不知情者的青睞。
往深了講,也可以看出華為想借技術這一突破口超越蘋果的意圖,即使所展現的技術實力平添了些假象。
其實,從追隨蘋果到技術創新上繞開蘋果,這著實已經是國產手機近幾年來最大的成功,尤以華為為代表,Mate20 X在電池部分使用的石墨烯散熱,正是其獨一無二的技術代表。但智能手機的市場表現從來都不是技術實力差距導致的單一結果,若是拋開“唯技術論”去評價華為,我們或許更容易看出在高端市場上的真相。
根據高端手機排行榜統計顯示,售價在800美元以上的市場,蘋果以絕對優勢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售價在500到800美元之間,三星和蘋果并駕齊驅,兩者市場份額加起來占據80%以上;價格在600美元以下的市場,華為、小米、OPPO都進入了榜單。另外,根據Canalys 2018年第二季度的報告,蘋果、三星和華為在600美元以上的市場上共同瓜分中國高端手機市場99%的份額,其中蘋果獨占66%,成為高端市場增長的最大受益者。
由高端市場的現狀看,華為想要超越蘋果并不是如外界渲染地那樣可以憑技術“一步登天”,更何況手機產品的技術堆砌也未必能得償所愿。
華為面前的“高低手”?
Mate 20贊譽滿滿,最高興的應屬余承東了,畢竟蘋果秋季發布會后其一句“穩了”,可是把“牛皮”已經吹了出去,而且對外價格之高更是挑釁意味十足。在外界看來,余承東代表華為,他所表現的野心無不透露出華為近來在高端市場的步伐越來越激進,巧的是輿論也正需要這種技術和品牌自信。
但盡管如此,面對蘋果這一終極對手,其實華為的高端路線走得遠不是如此輕松,反而在“競標”蘋果時表面氣勢上的高昂使其不得不在銷售戰略上趨于保守,以此支撐壓過蘋果的底氣。
據華為宣布,其高端機型Mate10、P20的出貨量均超過千萬,其中今年4月份發布的P20更是短短3個月時間出貨量超過750萬,按照這個數據,華為在高端機市場上確實表現不俗。不過counterpoint發布的今年二季度數據顯示,在400美元以上的市場上,蘋果占有43%的市場份額,三星則以2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OPPO、華為分別為10%、9%,小米也以3%的市場份額進入前五名。
這份數據難免對一直被認為是全球第三的華為造成一定困惑,追其根由,可能是因為華為的兩個高端機型中,標準版用來打品牌,而主要靠低配版贏取出貨量。
以P20系列為例,P20、P20 Pro和P20 Lite三個版本的定位分別是高端、旗艦和中端,若是華為P20系列的千萬銷量中Lite版占比過大,也就解釋了為什么counterpoint數據中華為真正屬于高端機的銷量數據不如OPPO。這也是有先例可循,對華為2015年發布的P8系列手機,有機構指出P8出貨量在400萬左右,而P8青春版出貨量高達800萬左右。
雖然客觀上華為的數據銷量還是以低配版為基礎,但高端品牌的樹立卻使其不得不追隨蘋果,如今更是伴隨著產品技術基因的不斷加持,華為高端機型也開始走上蘋果為外界詬病的加價路線。
正如網友吐槽,“以前沒錢買華為,現在沒錢夠買華為”,當然吐槽是其次,一味追隨高價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某些弊端。一方面,高價拉開了華為與友商的價格差距,相應地也給了高端市場上友商的競爭空間,我們看到OPPO、Vivo和小米的旗艦機正在擠入偏高端市場400-600美元的空白區域。換句話說,前有蘋果這一強敵,隨后又要面對產品創新力近來受肯定的藍綠廠。
另一方面,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很難長期保持自己的價格競爭優勢,其高端手機上市不到一年時間價格就出現大跌。如去年上市的Mate10 Pro已從上市時的4899元跌至如今的3599元,甚至一些第三方零售商已降價至3000元以內。價格落差難免會令已購買的消費者新生不滿。
智能手機寒冬,Mate 20能持續堅挺嗎?
當國內所有智能手機廠商趁著蘋果創新疲軟的機會,爭相搶奪高端市場這塊蛋糕,外部環境的變化顯然讓他們倍感“糟心”。手機行業的寒冬還有可能進一步加劇,消費降級的預兆已經透露出消費者對未來的態度,這時候一身技術標簽的Mate 20更像是消費者心中的“高嶺之花”,也許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實際上,無論是行業寒冬還是消費降級,皆可以從消費者的微觀角度找到原因。
一則換機需求短時間很難再出現新的高潮,這主要是因為去年智能手機售價開啟上揚模式的同時,其創新和性能提升的步伐并沒有讓消費者感到體驗上質的升級,許多產品甚至陷入了新舊產品功能體驗差距日益模糊的尷尬境地。而高端機本身使用時間較長,這就導致喚醒這部分消費者的換機需求更困難。
在這個智能手機性能過剩的階段,華為Mate 20似乎也無濟于事。
二則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移的過程中,價格長期還是消費者購機的核心要素,而對華為Mate 20來講,高昂的價格本身就是一道屏障,尤其是在這個榨菜方便面暢銷的特殊時期。
與華為高端機不斷飆升的價格趨勢相反,國產手機整體的平均價格經過峰值開始出現連續 2 個季度的下滑,從 2017 年第4季度的2650元到 2018 年第1季度的 2462 元再到2018年第2季度的 2294 元。與此同時,3000元以上價位手機銷量也經歷 2個季度的連續下滑,占比已經從24%下滑到21%。
這些數據直觀地透露出國產手機消費降級的現象漸趨明顯,而如果加入通脹因素,真實下滑幅度其實更大。
總而言之,Mate 20系列如今獲得的認可度轉移到市場上的購買力,勢必要受當前的環境背景影響。當然,華為在高端市場多年的品牌積累,已經讓其在國內市場具備了相當大的優勢。比如用戶的換機留存,雖然蘋果以58.82%的換機留存率位居榜首,但華為憑借36.49%的數據已經拉開了與三星的差距。而且其用戶群體相比其它廠商更為穩固。
不過,沒人能預測這場寒冬到底會持續多久。
2001年華為位居全國電子百強之首之后,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中大談危機和失敗,如今“居安思危”在高歌猛進的華為手機業務中也同樣適用。當“超越蘋果”已是眾望所歸,但愿不會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來源:藍鯨TMT網 作者:歪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