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曉
來源|AI藍媒匯(lanmeih001)
2012年的一場大雪,北京。
程維出門叫車,在風雪中等了15分鐘,全身都凍透了,出租車還是沒有一輛。
他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能把附近的空車調度一輛過來,那就太好了。
于是,便有了滴滴。并且很快,程維就跟團隊碰撞出了滴滴的使命“讓出行更美好”。
此后八年,在這一使命的驅動下,滴滴一直在快速進化迭代,持續完善出行生態,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
也基于此,人們的出行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
相比程維八年前的那個雪天打車,現在的人們可以繼續呆在有暖氣的屋內,用滴滴叫車,待滴滴完成調度附近閑置車輛后,等待司機到來即可,同時還可對應個人多元化需求,選擇專車、快車、拼車等服務類型。
一個事實是,滴滴已深入到人們的社會生活,深刻改變了原有的出行生態。10月份的數據顯示,每天有超過5000萬用戶用互聯網出行服務。
只是面對如此成績,程維仍不滿足。八年后的現在,他有了更大的野心。
未來出行夢
程維,新造了個夢。
11月16日,滴滴出行舉辦第12場“滴滴開放日”,正式發布了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D1。
官方表述的這輛車,基于滴滴平臺上5.5億乘客、上千萬司機需求、百億次出行數據,針對網約車出行場景,在車內人機交互、司乘體驗、車聯網等多方面進行定制化設計,是第一款為共享出行而生的汽車新物種。
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就講了其中一個細節:
“有一個司機師傅每天要到我的微博里面固定時間下面發一條微博,你知道他說什么嗎?他說我開滴滴開得屁股疼,你們要幫我解決一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D1)做了透氣的座椅,還增加了電動腰托的功能。”
而對于程維而言,D1的意義不止于此,更在于是他一個在未來人們不需要擁有汽車,也能夠擁有美好出行生活的夢想起點。
與他身為無證青年有關,更與滴滴“讓出行更美好”使命有關。
程維認為,在用戶滿足了出行服務的需求下,是否擁有一輛車就變得沒那么必要。
這多少有些理想化,也稍顯激進。畢竟這相當于直接顛覆了過去一百多年的汽車工業發展觀。
但邏輯上,確實講得通。
首先,出行即服務,用戶本質上需要的是隨時快速到達目的地的出行體驗,而不是擁有車輛這一工具。
再者,目前滴滴平臺上連接了超過3100萬臺的車輛,在分析了大量的出行場景和數據后發現,部分出行問題需要從交通工具側的變化來解決才更有效。
尤其是當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斷上漲的私家車數量和城市有限道路資源,以及空間資源之間矛盾越發凸顯,諸如停車難、打車難、交通擁堵等問題依然廣泛存在。
為了進一步實現“讓出行更美好”,程維認為,“共享化是未來出行的最優方案。”
出行即服務的核心是提高使用效率,每個家庭擁有一輛汽車,只有5%的時間被使用,而95%的時間用戶需要買一個車位,租一個車位存放它。但是在滴滴上面,目前每一輛汽車每天超過60%的時間在被使用。
這就是共享出行帶來的直觀變化,能夠極大提高有限的道路資源的使用率,讓每一個道路上面的車都盡可能的裝載更多的用戶,從而讓整個城市整體更加的通暢,實現綠色出行。
據了解,目前共享出行占據所有出行的比例為3%,滴滴的理想是將其提高至30%。
D1,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根據滴滴方面表述,D1將首先在長沙試運營,陸續推廣到全國,讓更多用戶可以通過滴滴App呼叫D1,真正做到“不買車,也能坐上更舒適的好車”。
不僅如此,在滴滴以D1撬動未來共享出行的愿景中,D1還服務于未來出行的更美好化。
程維希望D1能夠快速進化,快速普及,未來十年將會同步優化軟件和硬件,快速迭代。
他預測,到2025年,共享汽車有望在滴滴平臺普及超過100萬臺,新的迭代版本能夠搭載滴滴自研的無人駕駛模塊。到2030年,希望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轉型運營商
一個清晰的轉變是,成立前八年的滴滴,目光是放在當下,致力于通過盤活社會閑置出行資源,打通供需兩端,以最大程度上解決現有的出行難題。
成立八年后的滴滴,目光則是放在未來,希望以共享出行行業引領者的身份探索未來出行,并引導整個行業完成向下一個十年的過渡。
當然在此之前,滴滴是有備而來。
早在2018年4月,滴滴就與31 家汽車產業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洪流聯盟」,旨在聯合汽車全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角逐共享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汽車產業變革。在洪流聯盟的成立活動上,滴滴與合作伙伴就探討了共享新能源汽車的設計和標準制定,聯合開發新一代為共享而設計的汽車,并推動大規模運營。
兩年后第一批D1面世,背后站著是比亞迪。后者是目前國內最好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之一,代表著世界一線的汽車制造水平。
同時伴隨著D1面世,滴滴本身的角色也悄然完成了切換,不再是外界熟知的單純的網約車出行平臺,而是成為了給用戶提供美好出行服務的出行運營商。
換句話說,以前的滴滴更多是打通供需兩端的調度平臺,但現在的滴滴,在調度平臺之外,本身不僅是出行服務的提供者,涵蓋單車、專車、公交車等多種出行業態,亦以出行運營商的身份深入到產業鏈上下游,與合作伙伴一起推動出行業態的持續迭代。
以D1為例,D1沒有價格,是市場上第一輛不是按照整車付費,而是按照公里付費的汽車。這種思路轉變類似于“運營商模式和手機的關系”,“給電網付費但你不需要發電機”,是汽車行業運營的新模式。
這是在看到整個出行產業正在快速的往共享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大勢下滴滴的主動求變,也是滴滴在踐行 “讓出行更美好”使命的積極出擊。
問題在于,無論是程維口中,”D1表面是一臺新的汽車,但是背后我們相信新的模式、新的進化速度、新的方向都會給整個出行、整個交通,帶來新的變化”,還是他的“在未來,購買服務將替代購買工具,一個人不必擁有一輛車,就可以擁有更加美好的出行體驗”的暢想,這些略帶理想主義色彩的行業預測能否實現,都需要后續市場驗證。
短時間內,或看不到實質性結果。
但即便如此,滴滴還是愿意敢于創新,不怕試錯,一如既往。
這正是互聯網精神的體現,亦是這個時代的突出特征。
用柳青的話來說便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父輩已經不能告訴我們怎么生活了,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特立獨行的、符合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至少D1,至少我們在嘗試給大家一種可能性,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柳青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