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電商報(ID:kandianshang),作者:電商君,授權轉載發布。
買27元東西,運費近9000元?
不懂電商行業的媒體記者帶起節奏來,貞操真是碎了一地!
最近,有一家知名媒體曝光了一件“奇葩”事:南寧有位盧先生在某電商平臺買了27元的商品,付款時赫然發現商品總價是9018元,也就是說,這筆27元商品的運費竟然為8991元。
于是,媒體以《買27元東西,運費8991元?!平臺客服:不違規!》為標題,對這件事情做了報道。
這個報道的重點就在標題前半部分的?!兩個符號,以及后半部分“平臺客服:不違規!”這幾個字:很明顯,媒體就是有意將網民的情緒引導到電商平臺身上。
果然,很多觀眾看了這個標題和了解到事件大概的內容后,馬上拍案而起,憤怒聲討:現在的電商平臺,坑太多了,從今天起,卸載某某電商平臺!
然而,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樣的?
我們回頭把這件事順一下:南寧的盧先生想上網買一種叫單片機的配件,尋遍全網,這種商品的單價都在14元-42元之間。
這時,他意外地發現有一個商家趁著雙11的機會做起了活動,推出了1.7元-2.7元/個的促銷價。
熟悉電商促銷規則的人都知道,所謂促銷,如果商品的降價幅度太大,那么列入促銷商品的數量肯定是有限制的,這個行為和微博上有的商家只放一部手機引來千萬人抽獎的行為相類似。
一部手機引來千萬人抽獎,我們都沒有太大的情緒,因為道理我們都懂,正常市場價幾千塊的手機,現在白送給我們的,不管自己搶不搶得到,但是最后總有一個用戶是得利手機的。
如果所有手機都是白送給大家,除非商家自己想破產。
在這個事件中,基本邏輯實際和微博抽手機的活動是一樣的:正常14元-42元一個的商品,現在都已經降到1.7元-2.7元/個了,可以用平時10分之一甚至20分之一的價錢買下,降價幅度是非常之大的,大到已經偏離了正常的價值規律。
所以,為了自己的商品不被“買空”,對促銷商品進行數量上的限量,是必要的,也是對商家利益的保護。
畢竟,作為一個專業買家,該商品正常的價格是多少,盧先生心里面肯定很清楚的,一兩塊錢買一大堆原價幾十塊商品的事,發生的概率還是很低的。
這事真不怪平臺!
但是,盡管對商品的正常價格知根知底,該客戶還是總共下了10個單品,于是,在他準備付款的時候,有些后怕地發現:這10件商品的總價不是27元,而是9018元?
為什么為出現這種情況?就像上面說的,商家真的按所有商品1.7元-2.7元賣他的商品的話,商家就破產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商家一般會采取兩種措施。
首先,嚴格限定下單數量。因為這么低的單價,等于是將商品白送給用戶,所以,為了防止有人白拿了一件商品還想拿更多,就在每多加一件商品時,加上價格不菲的運費,目的就是讓用戶知難而退。
其次,通過用戶ID進行限制購買。有網友說了,那我就一件一件的買,讓商家一件一件的發。這時候,商家還會通過限制ID購買數量防止顧客白吃的行為,即一個平臺ID只能買一次,所以說,雨露均沾在商業社會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所以,這件事說白了,不是顧客真的被商家坑了,而是促銷規則對商品數量有限制。
就像該客戶自己說的,電商平臺上所有的這個商品都是14元-42元,只有這個商家因為雙11促銷罕見的降價了,這本身就說明,按照該商品目前的定價,它的盈利空間是非常有限的,現在商家主動將價格降這么多,本身就沒有打算賺錢,怎么可能是在坑人呢?
而按照媒體記者的報道:在查看了其他銷售同款配件的網店,其他店鋪要么是包郵,要么是象征性地收取3元運費。這家店999元/件的運費,是商家的錯誤設置嗎?
這樣的報道本身就是誘導:其他店鋪的商品單價都是幾十元一個,當然是象征性地收取3元運費。
但是記者是不會將這些情況交待清楚讓讀者知道,新聞的效果導向不允許他們這樣做。
其實該電商平臺客服說得也已經很明白了:本身是幾乎不要錢的商品,你現在一下子下10件,這時商家把運費設置那么高,說明商家這邊對下單的這種個數是有要求的。
還有,對于有些人擔心的如果真的付款了,商家只退商品錢不退運費怎么辦的問題,小編在這里也科普一下,以上所謂的問題,其實是不成問題的問題。
這件事的邏輯其實很簡單,我是在電商平臺購物,錢是付給平臺的,等到收貨確認或平臺和商家的約定條件成熟了,錢才會打給商家。所以,顧客在發現運費漲了這么多后,可以第一時間向平臺反映,我想不管是哪個電商平臺,都會用心解決用戶的訴求的。
所以,我們不要先入為主,覺得商家就是靠這個騙用戶的高價運費。也不要覺得這里面有什么套路,如果說這里面有套路,我只能說,這種套路的成功率幾乎是零,沒有一個商家會這么玩的。
分析到這里,商家的真實意圖已經不難看出了:就是通過限量促銷將自己的店鋪搜索排名抬上去,這就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商業操作!
這些年,雙11踩過的坑!
其實,這件事發生后,從網友的評論來看,他們在每年的雙11,還真的踩過一些坑。
比如說,“雙11”大促一到,很多商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先漲價后降價,給消費者營造出最大力度優惠的假象,但是實際上并沒有降價。
還有,本是國產商品,產品的說明文字卻醒目的寫著“美國XX研發中心悉心研制”等字樣,“穿上進口外衣”后,商品的身價搖身一變,價格很快漲了上去,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跟著果斷入坑。
以及,有人在知名電商平臺買的最新款手機,在激活手機程序時卻發現手機預計保修期與實際購買應到保修期不符,很明顯就是個二手手機!
話說去年雙11,電商君在某平臺拼了15斤水果,本來拼的是第一等級的水果,但是收到貨后卻發現是第二等級的,要知道,不同等級間的水果在大小、成熟度、口感各方面是有差別的,價格方面也有明顯分層。
今年雙11,小編再次遇到一件扎心的事:花500塊搶了個熱水器,11月11日零點的鐘聲一向付了錢后卻發現,賣家居然把運費改成490元,熱水器的單價變成了10元,這是不是意味著如果商品有問題最后只能退給用戶10元了?雖然商家說這里面沒有什么貓膩,最后還是果斷選擇了退貨,對于這樣不誠實的商家,咱們是惹不起躲得起!
最后,小編只能說,電商有風險,網購須謹慎:付錢之前,多小心一些,圖一個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