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繁榮與大幅上漲,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2000年,羅伯特·希勒以此為題著書,并在書中預測了互聯網股市泡沫的破裂,幾年后,羅伯特·希勒重新修訂此書,并將苗頭對準當時被熱炒的房地產市場,結果他再一次神奇地預測了房地產股市泡沫的破裂。
講“非理性繁榮”的故事并非要將羅伯特·希勒神化,而是要提醒我們一件事——凡被過度鼓吹者,皆需警惕。
如今不少人在抱怨新浪微博的活躍度降低,遙想在2年前它還被視為明日之星,新浪微博似乎在短短4年左右的時間內便經歷了由鼓吹到唱衰的歷程,它就像一個患有早衰癥的病人,還未充分享受青春,便已步入沉沉老年,一副“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悲涼情景。
但是且慢,微博的活躍度真的降低了嗎?在我看來,微博的活躍度不是降低,而是回歸了它的本來面目,當年的火熱只不過是被過度鼓吹起來的泡沫,只不過是一種非理性繁榮而已。
回歸平靜的微博
微博概念自誕生以來就備受關注,根據百度指數,2011年年中——即新浪微博誕生差不多兩周年的時候,這個概念的影響達到了頂點,正如闌夕所說,當時去甲方提案,不談一下微博營銷,你都不好意思說再見。沒人想到微博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便達到了頂點,同樣沒人想到它呆在頂點的時間竟然那樣短暫。
為什么微博會在短短不到4年的時間內經歷“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那時因為微博火熱而注冊微博的新用戶,后來發現根本沒人跟自己玩,于是重新回到了qq空間;那時因為微博營銷火熱而拉到一批甲方的乙方公司,后來被發現那完全是忽悠術,于是被甲方拋棄;連同那時因為大號和營銷公司的營銷需要而被貧空制造出來的大批僵尸也因以上原因大部分入土為安。
巴菲特說“大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2011年的微博是被鼓吹大的泡沫,而今它只是回歸了平靜,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
微博漸成大號明星舞臺
當年,走向衰落的Digg為了自救在做出的改版中增加了資深用戶的評判權重。但這一做法導致了資深用戶“一言九鼎”,普通用戶人微言輕的狀況,最終使大批用戶傷心退出。新浪微博雖然沒有主動加大資深用戶的影響力,但這個結果實質上已經形成了。在強關系的qq空間,你發一條狀態,一般總會得到幾個朋友的評論(現在的朋友圈同樣適用),但在弱關系的新浪微博,你發一條微博,則很可能收獲0轉評。
同樣一條微博,大號或明星來發,可能會獲得幾千的轉評量,但你來發,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打開新浪微博的24小時熱門微博榜,你算算除了大號和明星的內容,還有幾條?
微博漸成突發重大事件第一來源
微博在大多數時候活躍度是不夠好的,但在突發或重大事件發生后,這種情況就完全得到了逆轉,而在這方面非大號用戶也往往能受到較高的關注度。
在突發事件現場,能夠第一時間獲得資料并將其散播出去的往往是普通微博用戶,比如在723動車事件和雅安地震中,身臨現場的人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傳播者。2009年一架空中客車班機因故迫降于紐約哈德孫河面上的第一張圖片便是由一位首批到達的救援人員用Iphone拍攝并傳播到Twitter上的,這張圖片至今頗有知名度。
在突發事件后,現場直播的微博用戶往往會得到較高關注度,但這個優勢不會持續太久,待到一批嗅覺靈敏的媒體賬號反映過來后,他們便會接管這項工作,并且將事件全面化、深度化地展示(微博上可能顯示為帶有網站鏈接),以便讓大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但不管是個人還是媒體賬號面對突發或重大事件,他們選擇的首發渠道大部分是微博。
微博漸成新聞、評論素材重要來源
微博上擁有一批名人和名企,名人們橫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娛樂等領域,名企們更是囊括世界大部分的最知名企業,這些名人和名企的一舉一動本身就是新聞線索,有了這些線索,在很多方面,記者或者狗仔隊(指娛樂方面)不用千辛萬苦去采訪、跟拍,只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微博動向,并第一時間報道出來就可以了。
比如對于不少明星來說,他們面對記者追問私人生活常常三緘其口,但卻很可能在微博上公布,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朱茵懷孕的信息便是她主動在微博上公布的。
不只是新聞,許多媒體的評論版同樣會借鑒微博名人的觀點。名人的觀點往往有權威性而容易廣泛傳播,放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只能派記者去采訪獲取觀點,而現在,名人們喜歡在微博上指點江山,而媒體只要借此解析、解讀就可以了。打開FT中文版的《媒體札記》,這個欄目幾乎通篇都會用到名人的微博觀點。
從這點來看,在Twitter和Facebook之間來回搖擺的微博,已經越來越趨向于Twitter。
用戶由寫微博變為看微博
微博用戶目前已超過5億,但不活躍的用戶要占去大半,難道這5億中有3億多都是僵尸嗎?不一定,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他們在微博上不能得到關注,不代表他不可以關注別人。這些人在公司看微博,因為寫微博需要精力,而看微博則簡單多了;這些人在上下班路上看微博,因為寫微博耗費的流量遠大于看微博,呵呵;至于說隨手拍吃喝玩樂?他們已經跑到微信朋友圈去了。
當然這些人也并非只看不寫,他們在情緒異常激憤時(如中國1-5輸給泰國)也會轉發或表達憤怒,在遇到重大事件時(如雅安地震)也會表達關注,因而他們更像是一座休眠火山。
微博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媒體,作為媒體來說,大家經常在上面看看新聞,看看名人動態什么的,依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微博營銷,也同樣回歸理性
4年時間,微博由過度鼓吹逐漸變為一個不那么神奇的2.0媒體平臺。對于微博營銷來說,同樣如此。微博營銷概念在中國誕生晚于微博,從百度指數來看,其從2011年年初興起,到2012年年初達到頂點(其跳躍度更為夸張),然后像微博一樣掉頭直下,直到現在穩定在2011年年中興起不久后的水平。
與微博一樣,微博營銷同樣走過了熱捧和唱衰的階段,曾經,微博營銷被鼓吹為無所不能,而今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它可以做事,但不是無所不能。
由鼓吹到回歸理性
2011年,微博營銷概念誕生后,行業內出現了杜蕾斯這個成功案例,這個案例使無數企業艷羨不已,甲方公司發現這是個以小博大的好地方,乙方公司發現這是個拉業務的好機會,所有人都認為杜蕾斯的成功可以復制,于是一時間微博營銷甚囂塵上,那時不少乙方公司運營賬號的KPI就是粉絲量以及轉評量,可一段時間以后,甲方發現,盡管乙方運營的賬號轉評量不錯,但杜蕾斯還是那個杜蕾斯,而自己并沒有成為杜蕾斯。于是對甲方來說,代運營成了一門坑爹生意。
兩年多的時間,微博營銷也在大浪淘沙的進程中不斷去除雜質。當甲方最終發現代運營賬號的轉評量摻水并不再信任乙方之后,乙方開始不得不重新探索行業狀況并努力前進,在這方面已經有些公司在做積極的探索,他們不再簡單地以粉絲量和轉評量而是以更精密的方式來考核KPI。
另一方面,微力并非無邊,微博營銷只是所有營銷環節的一部分,線上+線下的整合營銷方式才是營銷的趨勢。
由粗暴營銷走向精細營銷
微博并非無所不能,它只是需要從粗暴的、充斥著水軍轉發的階段走向精細營銷的階段。
比如,微博是很好的客服平臺,許多客戶會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用產品的體驗或者抱怨產品的問題,這時企業微博就可以針對此做出對策或給出解決方法,這些信息對企業是極為重要的。
比如,就公關來說,微博是最快速的發聲渠道。西門子曾因為沒有處理好羅永浩的抱怨而遭致大規模抵制,而國航卻通過微博較好地解決了老羅引發的公關危機,沒有使危機擴大化。
比如,曾經大號們接企業微博的單就是粗暴地直接轉發,而今一些相對有態度的大號則會從中甑別適合自己轉發的內容而非照單全收,還有一些大號比如天才小熊貓、留幾手等活躍自媒體大號,則往往通過植入廣告或讓粉絲們不那么反感的方式來做廣告。
微博營銷的時間并不長,出現問題也是正常的,現在對于微博營銷來說,需要告別的是那種水軍充斥,純粹追求轉發量和曝光量的所謂營銷。
微博誕生至今不到4年,微博營銷誕生至今不到3年,但它們由于曾經過度鼓吹都曾經歷“非理性繁榮”階段,泡沫擠破后,它們呈現的是本應有的面目?,F在看來,微博日漸向2.0媒體平臺的方向奔去,而微博營銷則漸成傳統營銷的一個組成部分,僅此而已。
(作者為微板報成員,微信公眾賬號:微板報(weibanbao),授權鈦媒體編輯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