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軟件一定是長在云上的,要在應用軟件的基礎架構領域重新發明輪子。自從有計算機以來的所有應用,都有必要用云原生架構全部從零開始再做一遍。”
在藍馳創投近日舉行的2020年度LP大會上,青云QingCloud創始人、CEO黃允松進行了《云原生、容器、Kubernetes和青云》的主題分享,以下為部分內容的節選。
擁抱云計算的挑戰
眾所周知,云計算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在云計算的下半場,資源層已經云化,而應用層的云化才剛剛開始。
對于上層應用的廠商來說,擁抱云計算最大的困難不是搭建云平臺,而是應用遷移上云。具體有多困難?
從時間上來說,要先計劃周全,盡量不干擾到日常業務的開展;員工要培訓,怎么遷移要咨詢,遷移工具要調試和使用,跟遷移工具的提供商要磨合,要開會;遷移后還有漫長的運維和優化。整個流程走下來,可能還沒遷移完,公司先給攪黃了。
再說財務成本。第三方遷移工具,CloudEndure、Racemi 、Zerto 、AppZero、Attunity哪個都不便宜;幾千個工作小時的內外部遷移工作量,對應的都是工資開支。根據AWS的數據,每個服務器的平均遷移成本超過1200美元。
為什么會有上述困難?因為傳統應用不是為云計算而開發的,導致遷移成本較高;就算遷移上云了,如果只是用虛擬化和重新部署的方式遷移,無法發揮云計算的彈性、高容錯和高并發處理等優點。
重新發明輪子
未來的軟件將生長于云上
怎樣才能降低成本,真正擁抱云計算?
用云原生的方式把所有應用程序重寫一遍,讓開發的軟件和云天然集成在一起,發揮出云的最大價值。
程序員都知道一句名言:不要重新發明輪子。但當新老技術交替時,這句話就不適用了,技術更迭的歷史就是不斷重新發明輪子。
從1992年到現在的將近30年里,在應用程序基礎架構領域占統治地位的是J2EE,也就是JAVA,我們是不是用JAVA把之前的C、C++、PHP、Fortune、Pascal、ObjC等等語言寫的應用程序重新都寫了一遍?這個過程中產生、造就了很多偉大的公司。
在云計算的時代,歷史將再次重復,所有應用程序也將用云原生方式重寫一遍。
有什么價值?兩個月前,美國一家叫SnowFlake的公司上市了,現在的市值超過700億美金,讓巴菲特54年以來第一次參與打新。這家公司的業務就只是做數據倉庫,但為什么它這么值錢?因為它是云原生的。
云原生定義了一條能夠讓應用最大程度利用云的能力、發揮云價值的最佳路徑。可以非常堅定地講,未來所有的應用都會長在云上。應用軟件不會在運行在PC機上,不會運行在你的手機上,也不會運營在數據中心的服務器上,全部都會在云上。
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
云原生讓云的價值回歸到業務本身
云原生是一個泛化的概念,這些應用可以是一個網站,也可以是一個龐大的電商,也可以是任意的計算任務、函數等,目標都是為了支撐業務部門。
云原生擁抱的是開發人員,幫助的是業務部門,是企業技術中臺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組成部分,帶來由下至上的創新,組織架構從“技術驅動”到”業務驅動”,從“傳統型組織”到“敏捷型組織”的轉變。
敏捷型組織不再有職能部門,只有業務部門,每個業務部門背后有很多服務單元,組織的技術架構變成業務導向的微服務架構。配合DevOps等流程和工具,企業可以擺脫開發和運維的束縛,把精力全部關注在業務上。
業務本身才是云計算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而不是做虛擬機和服務器。
資源層不再重要
多云戰略已經成為趨勢
從云原生應用視角來看,資源層是無所謂的,從哪里來都可以,不過是性價比的較量。這里的“云”可以是公有云,可以是私有云,可以是混合云,可以是中間件,可以是手機,可以是邊緣計算,可以是以上任何東西的混合體和排列組合。
所以前面我說,業務本身才是云計算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云產品或服務廠商不應該以虛擬機和服務器生意作為生命線。
從亞馬遜的財報可以看出,AWS的EC2是賣虛擬機的,是資源層的生意,已經連續5個季度增速創新低。而隔壁開源了Kubernetes的谷歌,財報雖然沒有亞馬遜好,但股價卻上去了。
再看幾個多云、混合云趨勢的代表案例:
在2017年11月的AWS年度大會上,寶馬汽車的老板去AWS站臺,說我們寶馬汽車要全面上亞馬遜的公有云,2019年11月,寶馬汽車全部下來了。
ZOOM還是創業公司的時候就只在一朵云上面,今年疫情期間業務量大增,按理說對于ZOOM這樣的SaaS公司來說,在一朵云上擴容是最方便、效率最高的。但是,ZOOM選擇了花費更多錢,耗費更多時間,在多朵云上擴容。
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從AWS公有云上搬下來,轉變成混合云,90%在自己的私有云,只有10%留在AWS的公有云上。
具體的細節不便于公開討論,但已經可以得出結論,基于合規、議價權、數據安全、削減成本等多重考慮,企業多云戰略已成為趨勢。
但為什么很多創業者認為,身邊的企業都在用公有云呢?因為創業公司都是年輕人居多,年輕人一般沒有吃過虧,企業初創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那么遠的事情。但大型企業不會這樣,鼓勵大家去交流看看。
容器、Kubernetes和生態
才是云原生的重要組件和工具
那什么才重要呢?先了解下這幾個概念:
容器,也就是Docker,類似Java。Java帶來了跨系統統一的編程語言,產生了一個數百億美元的軟件市場。Docker帶來了跨系統的應用交付標準化,為全新概念的混合云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Docker不僅是一朵云上的“絲般順滑”,也包括從云到云的。
Kubernetes,Google開源的容器編排引擎,承上啟下,對上提供基礎設施能力(計算、存儲、網絡等)接入的標準接口,對下提供應用服務的格式化數據抽象,讓Kubernetes能夠作為一個能力中介層,以一個標準化的方式把基礎設施能力接入到云原生環境中。
Docker和Kubernetes是整個體系的基石。對企業來講,云原生+Docker=降低成本;云原生+Kubernetes=增加擴展性和可靠性。
此外,生態也很重要。基于云原生的開放生態才能降低廠商鎖定。
容器和開源生態:兵家必爭之地
2019-2020云原生實踐調研報告顯示,目前8.2%的企業使用了超過5000個容器,大部分參與調研企業使用容器的數量在500以下(61.2%),500-1000個容器的比例為21.4%,1000-5000個容器為9.2%。
21.7%的受訪者中將云原生技術(包括容器、DevOps、微服務)已用于核心業務生產,30.6%用于邊緣性業務,20.1%用于測試階段,16.3%尚處于評估階段,11.3%還沒有采用這些前沿的技術。
市場在向未來的方向發展,但競爭也一樣激烈。
目前在Kubernetes生態中,受關注度較高的幾個主流發行版,包括SUSE收購的Rancher,IBM收購的紅帽OpenShift,以及青云QingCloud的KubeSphere。目前青云是獨立第三方,也是完全自主研發的,最大的外部股東只是財務投資者藍馳創投。
我們開發完KubeSphere后,將它開源并捐贈給了云原生基金會。我們相信,開發廠商未來一定是全球戰爭,沒有國家之爭,不存在中國、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標準,只會有一個標準。所以生態的占領會特別重要,開源是前提。
云原生推動云計算成為Cloud 2.0
青云QingCloud最新發布的混合容器云kubeSphere 3.0提供多集群多云混合部署,企業的應用可以無障礙地橫跨多云,在資源層適配了所有主流品牌的公有云,以及OpenShift、Rancher等容器平臺。在應用層,青云已經在構建自己的生態,眾多行業領先企業已經基于KubeSphere構建下一代云基礎設施。
借助青云QingCloud的kubeSphere 3.0,企業可以更高密度地部署應用,提升應用的可靠性和伸縮性;可以標準化IT基礎架構,降低硬件投入,擺脫硬件廠商的束縛,不再需要機房,不再需要運維,真正實現代碼即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as Code)。
云原生將帶來類似安卓所帶來的爆發式增長。為云原生應用構建的云上應用商店或者云上應用分發系統,將帶來遠超之前云廠商應用商店的分發效率。感謝市場和資本的支持,也希望開發者們能關注加入青云QingCloud的生態,一起為Cloud 2.0的建設升級貢獻力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