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云還是容器還是傳統信息化,從一個技術從概念到落地,從企業的談資到不得不面對的轉型問題,中國企業其實已經經歷了好幾輪不得不面對的技術變革。雖然早在5年前的2015年,云原生的概念就已有定義,但在應用上線越來越敏捷的今天,如何打破企業在開發、測試、運維互相分裂的狀態,將整個企業開發運維部門更有效的結合起來,是一個企業能否快速取得關鍵成功的必然需求,也是企業的一種自然法則下的選擇,正是這一需求推動了云原生的發展。
可以說云原生更像當初企業上云一樣,從一個談資到了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通過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不能通過云原生在業務上建立優勢的企業,很可能面臨的是被競爭對手在業務上的淘汰。
為了可以讓企業將有限的開發人員集中于業務創新,青云QingCloud (qingcloud.com)打造了自己的KubeSphere云原生專業平臺,并在2018年4月,在GitHub上開源KubeSphere第一行代碼;2018年7月發布KubeSphere 1.0,借助青云的CIC大會正式發布,時至今日,KubeSphere已發布到了3.0版本,聚焦于降低平臺落地的成本以及用戶使用的成本,以"多集群管理"提升云原生應用開發、交付效率。
目前,KubeSphere 在 GitHub 上Stars達到 4200 多個,Forks 數量達到 640 個,社區用戶來自90 多個國家和地區。社區用戶把KubeSphere稱為云原生全家桶,因為KubeSphere提供了很多可選的功能組件,用戶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有選擇性的使用這些組件。簡單羅列了一下:
首先,核心功能開箱即用。一、即點即用的DevOps,面向開發測試人員,覆蓋了開發測試全鏈條的發布。從提交代碼、構建應用、應用發布到測試環境、測試通過發布到準生態環境及生產環境,這一套流程在KubeSphere平臺上可通過可視化界面進行統一的管理。
二、靈活可選的微服務框架,現在Java系比較主流的SpringCloud、Dubbo;CNCF現在主推的Istio,Istio是由谷歌、IBM和Lyft三家公司主導的開源項目。不管是傳統微服務框架還是主流的云原生微服務框架,在KubeSphere平臺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
三、應用跨平臺一鍵部署。這是得益于容器、Kubernetes的特性,天然地在KubeSphere產品里支持。其次,健壯的容器基礎設施。青云QingCloud主導的開源項目肯定會把自己擅長的技術同時輸出到這個平臺。青云有自己的SDN、SDS產品,包括QingCloud云平臺,都可以跟KubeSphere很好的整合。這個整合并不是強綁定的關系,KubeSphere既可以安裝在青云之上,也可以安裝在其他云平臺、物理機或者VMware之上。如果你目前正在使用青云其他產品,在KubeSphere上也有與之對接的接口,可以保證這些產品之間很好的整合。
最后,企業級增強特性。極簡人機交互,通過社區用戶和商業用戶的反饋,我們對KubeSphere的產品體驗,信心是非常強的。在大型企業落地,多租戶、運維友好和安全都是必須的功能。從剛剛演示的監控場景,監控功能從資源視角、應用視角,運維人員都可以得到滿足。另外是合規,從產品控制層面,像銀行、保險公司部署安裝KubeSphere時都要滿足他們審計上的要求。
根據青云科技的路線圖顯示,KubeSphere除了在3.0版本里除了支持多集群外,也傾向網絡租戶隔離、計量、GPU可觀察性,對接vGPU的功能。其主要原因在于通過開源社區和Meetup活動,青云收集用戶最主要的關心點是多集群、項目管理。Kubernetes在向統治一切基礎設施的方向邁進,Kubernetes集群規模會越來越大,一個集群已經承載不了企業現有的業務,企業會擁有多個集群,分布式的管理這些業務,而青云科技很快就將在大版本更新中加入企業關注的需求。
更讓人意外的是根據路線圖,青云科技未來將聚焦于計費系統、AI模型市場、訂閱模式以及可插拔模式,可以看出,其中主要都是和企業用戶關聯度比較大的功能。從中不難看出,從一年一個大版本到現在半年一個大版本,青云科技顯然已經在這一業務領域駕輕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