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入秋,從氣象衛星發回的照片來看,北京西北方向出現了大片馬賽克。
下班到家后,程序員們想起白天全員撞衫的尷尬,第二天便紛紛換了衣服。
作為與尖端信息技術共舞的弄潮兒,程序員在衣著上完全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但為啥這個族群的穿衣品味如此趨同和干癟?而在世界上所有的遮羞御寒物中,怎么只有格子衫入了程序員的法眼?
歡迎收看 1024 程序員節特別番,《走進程序員之格子衫篇》。
程序員:我也西裝革履過
中國是有拜祖師爺傳統的,哪怕新行業也不例外,比如伏羲設計了經典 LOGO 八卦圖,因此成為了平面設計師的祖師爺;而韓信因為能吃苦能忍辱,受到了廣大乙方的敬仰和膜拜。
一位熱忱的程序員,家中也一定供奉著 " 二進制突擊手 " 馮 · 諾伊曼和 " 計算機科學天啟者 " 艾倫 · 圖靈的畫像。這兩位編程行業的祖師爺,和現在的后輩們不一樣,他倆一向以筆挺西裝和一絲不茍的發型示人。
最早的一批程序員,也和他們差不多。
上世紀 60 年代起,美國的一些大學開設了計算機科學專業。這批大學的名字你聽好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普渡大學、斯坦福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不僅名頭響亮,學費也非常惹眼,頂尖大學都在每年 1000 美元以上,而彼時美國人民的年家庭收入中位數也就五六千美元。所以那個年代的 " 程序員 " 們很多來自家底兒不錯的家庭,本應該是規規矩矩的衣冠楚楚者。
P.S,那個年代有許多女性程序員,業務能力相當過硬。比如老祖宗級別的 ENIAC,6 個程序員都是女性——男同事們負責操縱機器。
殷實的家底、良好的教育、精致的品味、時代的寵兒,那是程序員編年史中最 " 高端大氣上檔次 " 的時代。
人民的程序員有點土
從西裝到格子襯衫,程序員的遮羞物怎么 flop 的?
答:時代變了。
70 年代美國最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就是反越戰、反禁錮、反歧視,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美國的程序員們 " 黑化 " 了——他們像那個年代的左派青年一樣,宣稱要打破計算機壟斷、讓計算機真正為人民服務,我們熟悉的比爾 · 蓋茨、斯蒂夫 · 喬布斯就是這些年輕人的一份子。他們在自家車庫里搗鼓出了個人電腦,把軍方和政府用的大塊頭慢慢變成日常電器,把計算機科學變成更平易近人的技術。
秉持著 " 為人民服務 " 原則的計算機羅賓漢們,在穿著上無限貼近群眾,代表傳統社會條條框框的套裝自然是不能穿、不想穿了。
1983 年,一本叫《硅谷官方手冊》的搞笑書封面上描繪了當時典型的硅谷男形象:燈芯絨夾克、單調的純棉襯衣、經濟型運動鞋。
封面上的硅谷男過于時尚了,現實中的程序員還要再 " 親切 " 一些。
繁盛的硅谷創業公司追求精簡程序、提高效率——符合社會規范的穿著?那不重要,能用最舒服的狀態出成果就行。
Java 他爸詹姆斯 · 高斯林也是那個年代碼農的代表。老爺子年輕時候照片不多,但至少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這么 " 仙風道骨 " 的模樣。
再比如同時代的 C++ 語言他爸比雅尼 ·· 斯特勞斯特魯普,和高斯林一樣穿衣隨便,甚至有更叛逆的發型,在業內傳為佳話。
不洋氣的程序員的一生
時間飛逝,嗖地一下就到了 2018。咱們西二旗和后廠村的國產程序員,隨性得中西結合,除了從國外前輩身上繼承了親民氣質外,還自帶了務實氣場。
畢竟,從高考志愿開始的程序員生涯,就投向了實用主義的懷抱。據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公布的信息,高考結束后的專業搜索中," 軟件工程 " 是五大熱門之一。為啥?畢業生就業率最高啊,96.7%,生物狗能比嗎?。
穿得好看對程序員找工作有幫助嗎?好像沒有,畢業即就業。" 襯衣衛衣牛仔褲 " 的 " 校園新生風 ",就這樣一直延續到了職場上。
從理工學生升級為程序員,花花世界并沒有在眼前展開。前不久刷爆網絡的《后廠村折疊:月薪追趕五萬,生活低于五千》說,被稱為 " 中國硅谷 " 的后廠村距離最近的地鐵站也需要騎行,3 公里內的生存需要外賣小哥來維持。服裝店?不存在的。能用網購解決的問題就不要靠腿。
而程序員的工作時間也是出了名的長,平均每周工作 47.5 小時。放在一家互聯網公司里,僅次于產品運營和自己的上司——但前兩者是要出門見人的,打扮是必需技能之一。相較之下,除了在格子間里敲代碼,程序員不工作的時候更喜歡平躺在家看書看劇打游戲,沒有太多社交需求。
從填報志愿到就業,程序員沒有一步脫離 " 務實 " 和 " 生活 "。
" 格子化 " 的程序員
不洋氣的衣服那么多,為什么程序員青睞格子襯衫?
這種不同顏色、不同粗細線條搭配的圖案得到程序員獨寵,有人說是因為有規律的圖案符合他們嚴密的邏輯,但我覺得扯淡:也有人說格子具備迷惑人眼的效果,衣服再皺也看不出來,似乎有那么點道理,但我代表程序員拒絕這種說法。
程序員喜歡格子襯衫,真的只是因為它很大眾、很舒服、很好買。
復色格子的圖案,一開始只在蘇格蘭當地流行。它飛入全世界尋常百姓家,大概要始于 1914 年左右:那時美國的一家木材公司為了宣傳,搞了個 " 伐木俠 " 的 IP,高大又強壯,典型形象就是,穿著柔軟舒適耐磨保暖的……法蘭絨紅黑格子襯衫。
在隨后幾十年里,班揚大叔帶動的工裝格子襯衫風一直席卷著歐美,參與了垃圾搖滾、沖浪熱等等流行文化。
穿上格子衫,就是傳達一種語言——老子很隨意。
而現在格子的進一步普及,估計要歸功于快時尚品牌。
和文化衫一樣,快時尚格子襯衫尺寸固定,只有圖案和色彩的差別,對廠家商家來說大大降低了設計成本,成為薄利多銷的主力商品。而對消費者,尤其是沒什么閑暇、也不愛出門的程序員來說,格子襯衫就是 " 位置顯眼、價格便宜、穿上舒服不出錯 " 的代表,柔軟的法蘭絨面料也多少安撫了長時間工作的疲憊。
而隨著穿格子襯衫的程序員越來越多,一種秘而不宣的 " 格子襯衫亞文化 " 漸漸興起并越演越烈,包括程序員自己也漸漸沉浸其中,為無趣的 debug 生活帶來一絲樂趣。比如抹發油穿潮牌的程序員,很可能被同行暗地里認為編程技術不行;而襯衫上格子的大小、數量、密度,在這套不正經的亞文化中與程序員專業水平聯系了起來。
格子衫為啥被群嘲?網絡玩梗的力量是強大的,很難去細究其中原因,畢竟難看和難吃都是主觀的想法,世上本沒有丑,罵的人多了,丑就這么來了——至于挨罵的是張家口的青紅絲月餅還是程序員的格子襯衫,這個倒無關緊要。
在曠日持久的反格子襯衫浪潮中,最觸動人心的是,程序員們安然接受了網友的嘲諷、配合人們進行自嘲,給大家帶來歡樂,之后依然堅持裹著土氣而溫暖的格子襯衫,頂著痘痘亂發和黑眼圈,為數以千萬計的用戶開發新的軟件、干掉層出不窮的 bug,像 30 年前的朋克黑客前輩一樣,通過計算機技術讓你和我的生活更便捷、更多樣,讓盡可能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福利。
在 1024 程序員節這一天,代表大家向樸實可愛的程序員們道一聲謝謝,天涼了,愿程序員們在凌晨加班時,有人給只穿格子襯衫的你披上一件加絨內膽沖鋒衣。
【來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