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2020中關村大數據日暨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翼方健數首席科學家張霖濤在會上發表題為《隱私安全下數據和計算的互聯互通思考》的演講,清晰闡述對于隱私安全計算的認知和理解,并描繪了建立"數據和計算互聯網IoDC"的愿景和路徑。
(圖為翼方健數首席科學家 張霖濤在中關村大數據日現場發表演講)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據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基礎,成了新時代的"石油"。今年4月,"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被寫入中央文件,數據流通的進程有望提速。由IDC發布的白皮書《數字化世界-從邊緣到核心》顯示: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數據產生量最大的國家。數據對生產效率提升的促進作用,得到了我國政府的高度認可和重視。數據正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中心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
相應地,在數據成為生產要素的過程中自然地出現了一系列的挑戰:諸如數據如何確權、數據安全如何保護、數據價值分享、乃至交易該如何達成?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
張霖濤認為,數據并非產生后就可直接使用,現實中數據仍需經過加工鏈才能達到可用狀態。將泛數據加工到大數據,再通過一系列技術方案使之成為對數據需求方有價值的"精準數據"。而數據使用的真實需求其實并非得到數據本身,而是從數據中發掘價值。價值的產生則來自對于數據的計算和分析。
迄今為止,不難通過數據發現,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已經快速接近計算經濟和環境成本的極限。可以說算力、算法、數據是支撐人工智能的三大支柱,也是人工智能進步的突破點。算力可規模化,算法有瓶頸,而數據是出路。實現人工智能的突破和落地應用如此迫切,正不斷推動對數據流通的訴求。其最終目的是大規模聚集和使用數據。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張霖濤的答案是從"隱私安全計算"向"數據和算法的互聯網(IoDC)"進發。
據其介紹,翼方健數通過多方安全計算MPC、同態加密、聯邦學習、安全沙箱計算、TEE等先進加密技術實現隱私安全計算,讓數據"可用而不可見"。當下,不同的技術有其特性及優劣勢,翼方健數通過客戶需求和場景,選擇不同技術方案,通過揚長避短以及融合技術的方式建立技術解決方案。也很高興見到,國內越來越多隱私計算企業基本達成共識,即隱私計算并非"技術路徑之爭",更核心的是考驗技術融合及產品思維能力的體現,也可稱之為"計算創新"。通過"精準數據"與"計算創新"的互聯互通,實現翼方健數的愿景:"利用隱私安全計算技術,啟用合理的、授權的數據價值共享,從而創造數據的流通性,降低數據科學的門檻,最終讓天下沒有難用的數據"。對此,張霖濤分享了翼方健數正踏實前行的路徑:
第一步,建立獨立的隱私安全計算數據生態,打通數據供需鏈條,把數據用起來,典型案例如承建了廈門市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開放平臺,實現了"不分享原始數據,數據在平臺內授權使用,通過計算分享數據的價值"。
第二步,通過聯邦、技術合約等方式連接多個隱私計算平臺,進一步發掘數據價值。如通過連接高營銷的價值數據與計算聯合,為營銷增效,這一解決方案已應用在多個品牌客戶,并獲得積極反饋。
最后,形成隱私安全計算的終局:數據和算法的互聯網(IoDC),創造數據流通性,降低數據科學的門檻,促進人工智能不受制于人的自驅型進步。
張霖濤于近期加入翼方健數并出任首席科學家一職。張霖濤在北京大學獲得本科學位,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是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IEEE Fellow),此前曾任前微軟亞洲研究院 (MSRA) 首席研究員和全球合伙人,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計算機系統和硬件加速方面有著超過二十年的研究和工程經驗。
2020中關村大數據日暨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論壇由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北京大數據研究院主辦。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指導。參會專家包括數字經濟相關領域頂尖學者、ICT產業領軍企業和主流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