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應用于軌道交通上蓋建筑、減緩地鐵振動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用于預制裝配式建筑大型鋼管柱梁節點的高強單邊連接技術與裝備,對路面進行多維高頻檢測與智能養護的裝備與技術,實現無人值守的工業過程在線監測和智能控制的邊緣計算平臺,對工業廢酸進行資源化處置的水處理劑,助力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的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水體微生物活化原位修復技術,檢測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治療難治性皮膚病療效顯著的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對癌癥進行高效、靈敏檢測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12月22日下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工程制造、綠色環保和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上海市教委科技處處長許開宇,上海市科委創新服務處副處長梁冰,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顧祥林等出席發布會。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毓伤鶎俟镜目蒲袌F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余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4項成果屬于工程制造領域,它們分別是土木工程學院周穎教授團隊研發的“帶剛度自適應特性的三維震振雙控裝置”,機械與土木交叉學科團隊簡小剛、王偉團隊研發的“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杜豫川教授團隊研發的“路面多維高頻檢測裝備和智能養護技術及應用”,以及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康琦教授團隊研發的“面向工業系統智能優化與決策的邊緣計算平臺”。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3項綠色環保領域的科技成果入選,分別是戴曉虎教授團隊研發的“高濃度復合粉末載體生物流化床技術”,李風亭教授團隊研發的“工業廢酸資源處置與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以及柴曉利教授團隊研發的“基于微生物調控的水體原位生態修復技術”。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于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征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以及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同濟中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何翠微、長江三峽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石小強、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萍,作為行業專家,分別對入選的這三類科技成果作了現場點評。他們表示,這些科技成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非常好的應用前景,希望通過校企等多方共同努力,早日推動它們轉化落地。
發布會上,吳志強作了題為《從acatech2020到精準聚焦前沿》的主旨演講,展望了4D材料、采水膜技術、基于模型的建筑工程系統、智慧空間、真菌生物技術、身體預警系統、協作和類人型機器人等一系列前沿科技圖景。
顧祥林在致辭中表示,每年,在同濟大學實驗室里,都有一大批優秀的待轉化的科學研究成果誕生。學校開展“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就是希望發現這些成果,并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此次評選活動由同濟大學科研管理部、同濟創新創業控股有限公司主辦,上海同濟技術轉移服務公司、上海同濟科技園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
同濟大學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優勢學科和科研特色,為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提供直接技術支持,也實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精神,從政策制定、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多方面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2017年5月,學校出臺《同濟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明晰轉化實施流程,規定給予成果完成團隊不低于70%的轉化收益獎勵。
同時,學校不斷完善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從成果創造、申請保護、評估運營、轉化實施、評價激勵全過程開展引導和推動高質量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技成果提供項目孵化、投融資、知識產權等系列服務和資源支持。著力打造覆蓋到學院、科研基地平臺及科研團隊的科技成果轉化主動服務團隊,開展成果研究創造的前期服務,提高科技成果質量;提升成果評估運營工作,篩選出高質量科技成果,積極推介;加強轉化規劃和轉化孵化,催生產生產業化級別的成果轉化項目。
今年9月,同濟大學獲批教育部第二批高??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月,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學校后期將以這兩個基地的建設為核心工作,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
封閉截面構件高強單邊連接技術及裝備
該成果研究團隊以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簡小剛副教授和土木工程學院王偉教授為核心,依托于同濟大學兩個國家重點學科即土木工程學科和機械工程學科交叉平臺——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瞄準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針對我國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大型鋼管結構件裝配困難、難以單邊鎖緊安裝、單邊連接設備嚴重匱乏等關鍵問題,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成功研制開發出一種能夠應用于預制裝配式建筑領域鋼管柱梁結構件摩擦型高強螺栓單邊連接產品與安裝設備,為我國綠色建筑及建筑工業化實現規?;?、高效益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與產品支撐。該產品單側安裝、單側擰緊,避免了現場焊接。
經同濟大學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際對比測試,該成果開發的新產品及其設備已填補國內空白,在主要性能指標上全面領先國際同類產品,有望顛覆國際市場格局,為預制裝配式建筑產業化提供可靠支撐。由于此類產品在預制裝配式建筑、橋梁等封閉式截面高強度單邊連接中消耗量大,其產業化前景十分廣闊。
該成果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3項,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圍繞所創造的新型安裝方法與裝備,已形成了全套解決方案及相應的專利保護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基于該產品的裝配式建筑大型鋼構件單邊連接技術已通過專家評審并被列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標準。所研制的產品已成功應用于四川成都市新型鋼結構川東民居示范工程項目、中建鋼構的美國關島項目等10多項國內外工程中。
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肺癌是我國及全球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對于降低肺癌死亡率具有關鍵意義。目前美國的肺癌低劑量螺旋CT早期篩查醫保項目因陽性率過低,成本效益比存爭議,歐洲則擬采取血清學篩查陽性人群再行CT的路線。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和健康意識提升,體檢市場呈現井噴發展趨勢。作為肺癌高發國家,我國肺癌早期篩查勢在必行。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在肺癌診斷和治療方面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項目組采用人類全蛋白質芯片,以健康人群和多種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為對照,對肺癌患者進行了血清自身抗體的篩選,獲得一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肺癌診斷自身抗體。項目組采用基因重組技術表達了相關自身抗原,作為檢測自身抗體的配偶體,利用反向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原理,建立了酶標法檢測血清自身抗體用于肺癌早期診斷的ELISA試劑盒,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通過臨床前的回顧性驗證和評估,表明此項目構建的自身抗體檢測和聯合檢測肺癌(含早期)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聯合檢測的總體特異性為96%,敏感性為77%,診斷性能已超過了目前已報道過的自身抗體類型組合。此項目主要關注體檢篩查和醫學檢驗市場,用于肺癌的早期血清學篩查診斷,或肺部CT小結節的良惡性的輔助預測,及肺癌的復發監控和伴隨診斷,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