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試月,新冠疫情處于防控關鍵期,榆林學院的校園里少了往日的嬉鬧。學生在宿舍樓和圖書館門口刷臉進入,在食堂和小賣部刷手機支付,甚至上課考勤也是手機打卡,不僅方便了校園生活,也能夠在疫情期間更好地追蹤每一位師生的行為軌跡,對防控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
榆林學院坐落在陜甘寧蒙晉接壤區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基地——陜西省榆林市,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工、管、文、理、農、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本科院校。設置有15個二級學院,55個本科專業,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全日制在校學生13000余人。為進一步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榆林學院還與多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共建了15個研究院;與7個縣區人民政府簽訂了校地合作協議。不難看出,榆林學院在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方面下足了工夫,在智慧校園的建設層面,他們也走在了大多數一類高校的前面。
先定一個小目標,建一個智慧校園平臺
彼時的榆林學院,雖然信息化起步較早,但是距離智慧校園的建成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網絡覆蓋僅限于教學區,學生在宿舍無法訪問教學應用軟件和相關電子教學資料。即使在網絡覆蓋區域,也沒有高性能的匯聚層交換機,信息傳輸瓶頸顯現。學校雖然投資建設了教務系統、畢業生就業管理系統等教學教務管理軟件,由于不同系統均為獨立部署,且服務商各自為政,造成數據格式不統一、數據接口不互通,數據共享成了難題。正因如此,教務系統和畢業管理系統的使用率很低,加上教學互動和教學質量分析應用的缺失,榆林學院的信息化建設可謂受到不小的制約。
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2020年)》和《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目標任務的提出,榆林學院結合自身信息化現狀,為網絡中心制定了“十三五”期間初步建成智慧校園的“小目標”。網絡中心則決心從虛擬化時期蛻變,建設自己的云計算平臺。
拆解這個小目標,打造一朵校園云
榆林學院網絡信息中心成立了專門小組驅動項目的落地。在拆解智慧校園小目標的過程中,他們制定了“四步走”的建設計劃:一是建設完善的網絡基礎平臺,建成先進的校園網絡,校園網內實現萬兆互聯,校園網出口帶寬提升至5G。二是建設高效節能的云計算平臺,建成全校集中的云計算服務中心,構建學校公共網絡存儲系統。三是建設高效統一的數據中心,通過制定數據的統一標準與規范,建成統一的公共數據中心,實現全校內的統一認證。四是建設強有力的信息化管理機制和專業高效的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在此基礎上,建成高效的智慧校園,形成教學、科研和管理的智慧校園服務體系。云計算成為其中最核心的環節。
在不斷考察和調研云服務商的過程中,榆林學院對于自身的認知和需求也在調整和修正。最終,青云QingCloud與榆林學院一起制定了建設集中式云計算服務中心的計劃,通過智慧云平臺對校園需求進行智能處理,對業務支持提供資源配置、數據集成等能力,通過對業務的支持和相關數據的收集、分析,實現教育智能決策、可視化監控、安全預警與遠程督導,提升整個校園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水平。
智慧校園重服務,更重教學
在打造智慧校園云計算平臺的過程中,榆林學院也在青云QingCloud的建議下,開始制定教學數據的統一標準與規范。榆林學院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廳的數據標準,建設了全校統一的教學數據規范。隨著云計算平臺的建成,榆林學院統一的數據中心也已落成。課程編碼、教師編碼、院系代碼、學生編碼等數據的統一,為之前無法共享數據的教學應用的互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后,在云平臺之上,榆林學院開始了各種校園應用的建設,開頭提到的校園電子一卡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統一身份認證和智慧云平臺的結合,讓校園里的師生和教職工都感受到了智慧校園的服務便利性。但榆林學院認為,服務雖然是智慧校園中重要的一環,但是利用新興技術提升教學質量更為關鍵。
為此,榆林學院網絡信息中心在建設應用系統時,提出面向師生設置無邊界環境、支持其個性發展,以能感知學生特征的智慧系統,適配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具體目標。為此,榆林學院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課程的建設上,不僅以在校老師為基礎錄制,還上線了大量分層視頻課程,不斷加強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增加學校學習資源的種類,增強體系建設。
今年年底,榆林學院的智慧校園即將初步建成,這個以青云QingCloud云平臺為核心的智慧項目,涵蓋了智慧云平臺、智慧應用平臺、智慧數據中心。榆林學院在與青云QingCloud不斷成長、共同進步的過程中,向我們展現出他們的“小目標”:全面感知校園物理環境,智能識別師生個體課程和學習、工作情景,將學校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有機地銜接起來,為師生建立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改變師生與學校資源環境的交互方式,實現以人為本的個性化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