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信信用卡還款發布公告稱,微信的信用卡還款功能將進行調整,對于每筆信用卡還款按照實際還款金額的0.1%收取手續費,手續費金額計算到小數點后兩位,最低0.1元,手續費將在執行還款時一并收取。

信用卡還款官方微信公眾號稱,每筆還款背后產生的支付通道都會有手續費,騰訊的財付通一直在通過手續費補貼方式為用戶提供免費的用戶體驗,信用卡還款微信公眾號還表示,陸續將會推出手續費隨機減免活動。
不過還好,細心的玄隱通知查證后得知,作為騰訊財付通的最大競爭對手,支付寶只在PC端為他人還信用卡時才會收費,在手機端則完全免費。
實際上,微信的信用卡還款功能調整并不是突然到來的。
2017年11月7日,微信支付宣布自 2017 年 12 月 1 日起,將對每位用戶每個自然月累計信用卡還款額超出 5000 元的部分按0.1%進行收費(最低0. 1元),不超過5000元的部分免費。
彼時,騰訊的理由與本次一致:支付通道手續費。
可為什么這次就突然毫無征兆地推出進一步收費政策了呢?從騰訊兩次發布的公告來看,原因很直接,就是為了支付通道手續費,減少公司的補貼支出。本來嘛,作為商業運營得公司,為利潤改變經營策略并無問題。
再說,用戶習慣經過這幾年的培養,不都已經培養起來了么?也到了收割的時間了。
不過這個時間點確實不湊巧。因為昨天晚上,央行發布特急通知,宣布將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逐步提高至100%,并且“支付機構‘備付金集中存管賬戶’的資金劃轉應當通過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或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辦理。”
這件事情直觀上來說,或許對我們平常人來說沒有啥特別大的改變,只是當你在買300塊錢鞋子的時候,支付流程會變成這樣:1、支付寶收到你付款請求,自動向網聯發起協議支付;2、網聯將交易信息保存數據庫,再將請求轉發給招行;3、招行在你的賬戶扣掉300元,告訴網聯已扣款成功;4、網聯再告訴支付寶并傳輸,支付已成功,交易完成。

也就是說,所有的交易都要通過網聯完成,交易類型變成了網聯協議支付。
就是說你在支付機構(支付寶、微信)充值后未進行交易的資金,將全部劃轉到網聯,而以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將這筆資金拿去購買基金、吃利息。
不要小看這筆資金,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和銀行結算的利息收益是按照日均資金沉淀量,按照協議存款的方式計算的。協議存款的價格區間基本是在年化3%左右,高的可以達到4%以上。
截至2018年5月末,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的非金融機構存款為5009.23 億元。按照目前執行的備付金上繳50%比例測算,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總規模在5月末突破了1萬億元大關。其中,支付寶與微信約占總數額的90%。
這么算來,支付寶、微信兩家一年的利息收入保守也有100億以上!基本上相當于青島海爾2017年總利潤的1.5倍。

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主要利潤來源方式,客戶備付金即將全部收歸網聯,規模龐大的利息收入也即將消失,微信也就順勢開始收取信用卡還款的服務費,來彌補即將損失的利息,也是情理之中,這反應速度確實夠快。
不過如此一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處境就越來越顯尷尬:網銀信用卡還款免費、跨行轉賬免費;第三方支付機構轉賬收費、提現收費,還信用卡也將收費。而在最開始的時候,兩者的收費完全是反過來的,也正是因此,支付寶們才迅速崛起,但現在形勢變了。
是不是感覺,在中央銀行的主持下,作為親兒子,銀行處處得勢,不斷逼死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作為便民利民的白蓮花,處處受人刁難?難道國家真的是見不得好東西為國人帶來便利?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國家的初衷是為第三方支付上一套緊箍咒。
就以本次的客戶備付金為例,2014年12月,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發生挪用客戶備付金事件,造成資金風險敞口達7.8億元,涉及持卡人5.14萬人。
客戶備付金交存比例達到100%之后,這種情況將得到徹底杜絕,最終得利的還是廣大用戶。
不過,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日子可能就不會那么好過了,躺在利息上賺錢的日子一去不返,經營業績必然迎來一波低谷。不過,這也不能算是壞事,憑借沉淀資金的利息盈利本來就不能算是什么好的商業模式,安逸慣了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確實應該開拓更好的服務和盈利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