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沈陽、大連、黑河、石家莊......截至1月5日上午,全國已有48個中風險地區、1個高風險地區。
為了防控新冠疫情,在過去的半個月時間里,大連緊急通知所有校外培訓機構暫停線下教學,多地中小學提前放假,教學活動再次被迫中斷。
面對多地疫情反復,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內不會大規模暴發疫情,因為我們已經形成了非常有效、比較嚴密的防控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哪里疫情冒頭,就即刻按住。這種情況下,學校想要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就必須具備“熱切換”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行業的“熱切換”?
“熱切換”的概念常見于計算機領域,主要是指“在不關閉系統、切斷電源的情況下,取出和更換損壞的硬盤、電源等部件,保證系統應對‘災難’時的及時恢復能力、擴展性和靈活性等”。對于學校而言,就是要在任何情況下,做到線上線下隨時切換,且確保教學活動不受任何影響,尤其是被中斷。
以大連為例,因零星出現確診病例,大連市教育局在12月24日上午緊急電話通知,暫停校外培訓機構線下授課。當時正值周四,臨近周末業務高峰,線下停課的通知一出,很多培訓機構當周的教學活動被迫全部中斷。
再如北京,為做好疫情防控,保證學生安全和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北京順義地區多所國際學校宣布在學校正式放寒假之前,小學和初中改上網課。
也就是說,但凡出現一例確診病例,該病例所在周邊區域就要即刻“戒嚴”,首當其沖的就是學校這類人群較為聚集的場所。防疫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學校若要保證教學活動正常進行,就須具備熱切換能力,就算是上午學生還在學校上課,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下午就能將教學、教研活動切換至線上。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去年年初疫情期間,網絡上有關老師不會上網課、學生上網課成績下滑的抱怨非常多,究其原因就是學校打的是一場無準備之仗:隨便找個平臺就開直播課,沒有課件,沒有培訓和磨課,老師對平臺不熟,更致命的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對著屏幕上課,只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毫無章法,教學效果遠不及線下,讓學生和家長大失所望。
翰林教育董事長李殿國曾介紹,去年年初疫情期間,翰林將教學轉移至線上時非常順利,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早在3年前便開始部署在線教學業務。這意味著,學校和老師必須長期、持續的修煉在線教學“內功”,進行內容沉淀,才能讓自己具備“熱切換”的能力。就像一家合規經營的餐館,必定要常備滅火器,一旦出現火情立馬就能拿來滅火,這也是未來學校必備的基礎能力。
線上教學≠直播課,全場景OMO是制勝關鍵
與諸多可以實現標準化的行業不同,教育往往強調個性化,“人”才是教學活動的核心。除此之外,根據“2020年教學關鍵詞”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諸如“作業優秀”“完成打卡”“預習認真”等位列前茅。可見,教學活動的著重點已經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服務”已經成為保障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一環。
除個性化外,因受到各地區考綱、教材、教學進度均不同的影響,學校在設計課程和提供教學服務時無固定參考標準,地域復制性不高,服務相對分散。這意味著,學校想要做好教學,就必須基于本地做好教學服務,僅靠上課顯然不夠,而是要形成課前、課中、課后、線上、線下的業務閉環,即全流程教學服務。
舉些例子,鄭州晨鐘教育在今年疫情期間,通過伯索云學堂的外鏈直播功能做線上公開課,最終在線學習的學生超過17000人,教學活動完全沒有受到影響;江蘇書人教育則在疫情期間通過在線教研功能,要求所有老師將課件上傳至云端,通過審核才能上課,很好的保障了在線教學質量;廈門陽光彼岸教育則通過“微課+作業”兩個功能為學生提供課后服務,學生、家長都非常滿意;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通過伯索云學堂,疫情期間開展了大量的在線直播課、錄播課(除常規課外,還增加舞蹈課、美術課、家政課等課程),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提升了學生學習效果,還加強了教師的師資建設、積累了大量優質教學資源。
當然,學校讓自己具備“熱切換”的能力不僅只為應對疫情,隨著教學服務的不斷深入,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將挖掘和創造出更多新的場景,讓教學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學OMO是未來智慧教學生態的核心
當前,大多數在線教學平臺僅具備一種能力,或只支持直播課,僅可作業批改,又或是只能做組卷測評,以致很多學校同時用著多款APP,且各平臺數據不連通,最終事倍功半。可以預見,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學校對教學服務平臺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將會把更多的服務環節轉移至線上,即線上線下高度融合,所以在決定做教學OMO升級之初,就一定要選擇能夠支撐未來業務拓展的系統,即“底層數據打通、業務可拓展和模塊可配置的系統”。
從這方面看,目前僅有伯索云學堂同時具備直播互動課堂、微課、在線作業批改、商城、在線答疑輔導、在線教研、智慧教室、題庫與測評八大功能,不僅從底層打通了數據,且各大模塊可按需配置應用,能夠讓學校真正具備“熱切換”能力,做到“同一功能模塊,不同落地場景”和“同一應用場景,不同功能模塊”,實現做到對線上(課前、課中、課后)+線下教學的全場景覆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疫情期間所有高校全部實施在線教學,形成了時時、處處、人人皆可學的教育新形態,學習革命推動了高等教育深刻變革。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回到疫情發生前的教與學的狀態。”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達98.7%,95.2%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學校統一配備的教師和學生終端數量為1060萬臺和1703萬臺,可見,智慧教學生態已初步形成。
與此同時,隨著2021年新年開啟,我國也正式進入了“十四五”發展階段,在此前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首次提出要“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再次明確了在線教育對于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關鍵作用,教學OMO是大勢所趨。
未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AI、5G、VR等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教育行業在科技賦能上的探索和實踐將不斷深入。當在線教學工具的使用場景越來越豐富,線上線下將高度融合,教育“形”將不再有線上線下之分,物理的學校也將不再是“真實”的學校,教與學都將不再受空間限制。
可見,當凜冬散盡,在未來智慧教學生態建設和發展的大環境下,OMO將成為教學常態,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必將有賴于此,此時還不擁抱OMO,讓自己具備“熱切換”的能力,被行業淘汰只是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