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
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我們縱觀人類史上幾次工業革命,從蒸汽機時代到電力時代,從生產力的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層面來看,有個核心關鍵詞“效率”,因此可以說工業革命也是工業制造領域的效率革命。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制造領域確實得到的快速發展,但畢竟我國建國以前工業底子薄。改革開發的40余年,中國制造業基本上是“野蠻生長式”,或“粗放式”的成長和增長。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基于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提出了“供給側改革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也正是以此為背景,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
這就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現狀。
中國高科技產業:系統化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
首先中國高科技產業底子也很差,建國后在西方的技術封鎖下,奮起直追走到今天,在某些領域走到世界前列已經是很大成就了。然而,高科技是一個全球化分工協作最細的領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從頭做到位,包括美國在內。中國要想在段時間內建立起完備的、全產業鏈的高科技生態幾乎是不可能的。
以“中興事件”來說,中國“缺芯”之痛,在各大媒體、網絡輿論上爆發,幾乎大家異口同聲抨擊,“中興沒有核心技術”、“中興為什么不自己研制芯片”。發表這些觀點的首先是不懂這個行業和領域,其次帶有跟風“網絡暴力”之嫌。一個國家在短期內無法完成的事情,讓一家公司去完成,其實是一些民族主義者激進過頭了。
關于中國高科技生態,普通民眾和部分隔岸觀火的企業,其心態用一句話來概括: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有責任。當我們對中國脆弱的芯片供應體系怨天尤人、指責謾罵的時候,我們國內的高科技生態、全產業鏈體系,有沒有捫心自問,有沒有自我反思?
這么來說吧,芯片產業是一個立體的產業生態,從芯片設計到芯片生產,從芯片成品到系統整機驗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緊密配合,并長期測試才能真正完成一款芯片的商用之路。
首先,國內芯片產業生態無法完成閉環。
一方面,由于芯片所涉及的學科門類、技術種類成千上萬,中國芯片產業生態至今也是“局部突破”、“碎片化門類”狀況,導致整體競爭力偏弱。
一方面,面對國際芯片產品的技術優勢、生態優勢,國內設備廠商從效率和成本層面考慮,就很難與國內的上游芯片廠商形成閉環合作。
因此,這個事情需要國家層面進行統一部署才可能打通產業鏈,實現上下游閉環合作。
其次,芯片技術的復雜性注定了“缺芯之痛”短期內無法緩解。
“半導體是一個涵蓋幾十門學科、幾百種技術、幾千類產品、幾萬家公司的綜合性、生態型、動態性的產業,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獨立自主、完整可控的產業鏈。對中國來說,獨特的國情和體制或許會需要我們去嘗試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這應該是一個長期目標,一個戰略目標,至少需要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比如光刻機,里面既有復雜精準的鏡頭,又有眾多精密的零件。一臺光刻機,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來自于全球數十個國家,幾百個供應商,涉及幾千個產品。脫離了全球分工,光刻機就成了光“想”機。”
這與我們很多普通民眾的認知大相徑庭,很多人都大呼我們要趕緊自主研發,甚至“趕英超美”,自主研發,尋求發展一定是必須的,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則完全有可能南轅北轍。中興瞬間“斷糧”事件,有好事者就直呼,趕緊自主研發呀。這就好比地主對農民說:這一季就不給你分糧食了,你不是會種糧食么,趕緊去種。如果真這么干,還沒等糧食種出來農民已經掛了。
關于這一點,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談中興事件中指出: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外部資源、人才、資金、基礎教育等等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真要做芯片,僅光刻機我們短期內都很難實現自主研發。
大家不要忘了,二戰后的《瓦森納協定》(西方國家在關鍵領域的技術封鎖)至今都在起作用,其中就包括半導體領域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吳敬璉也講,兩彈一星模式不再適用于今天的芯片產業,因為那時候看起來艱難,但有蘇聯專家援助、不斷吸收外部成果、有一批歸國的科學家和高技術人才。科學是有必然規律的,誰也無法違背,守正才能出奇。科技領域的突破,僅靠情懷是搞不出來的。
這就是中國制造業和科技產業的現狀,而中興通訊正是立足于中國的制造業基礎、高科技環境成長起來。因此,在它身上必然帶著中國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的屬性和特點,缺點、不足、受限等自然也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冒進式成長。
中興通訊歷經33年的發展,從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數字程控交換機(1990年商用)打破了西方通信產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再到從“通信戰國時代”到現在的“全球四大玩家”一路過關斬將,走到今天的“寡頭競爭”。尤其是移動通信時代,從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并行,5G開始領跑,這一路走來,不斷突破、不斷進行技術積累。實現了從中國粗放式的制造業中向高科技領域突破、躍遷的轉型。
客觀來講,中興通訊就是中國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的縮影,也是中國發展的縮影。
因此,在這樣的產業環境和行業生態里,中國企業要成長起來,還要走出去(國際化),可謂一路艱難險阻。正視我們的不足和差距,并不丟人,只有敬畏科學,奮起直追,才是產業發展之道。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興事件”是對我國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的一次“倒逼式”推進。給所有中國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起到了參考和借鑒作用。
中國制造是中美貿易的角力點
據最新消息,《華爾街日報》5月21日報道,中美兩國就解決中興通訊問題大致路徑達成一致,相關細節還在敲定中,一旦達成協議,特朗普政府將解除對中興向美國企業采購產品的禁令。
資本市場是最好的風向標,此消息一出國內“5G概念股”異動,相關的20余只股票漲幅超過5%,這是因為中興通訊是中國上市公司里的5G龍頭。
因此,從外部環境來看,資本市場看好中興解禁。
那么接下來,中興公司作為中國通信的中堅力量之一,面臨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國制造2025》等,必將肩負起產業和行業的責任。
同時,基于行業的屬性和特性,對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興也將加大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同時賦能行業和其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共同推進中國制造的整體轉型,實現科學化生產、高效率運營、精細化管理等,真正實現“制造業強國”,并在高科技領域不斷積累和突破。
此外,“中美貿易休戰”其中聲明:中方將大量增加自美購買商品和服務。基于這一點,中興通訊本身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據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5月18日報道,中興是美國設備及零件的主要購買商,其制造的智能手機便使用了美方的部分產品。白宮的制裁不只令這家企業,也令其在美國的供應商蒙受了巨大損失,尤其以高通公司受損最為慘重,此外也波及了英特爾和博通。因此,從上下游來看,中興通訊對購買美國的產品和服務,依然貢獻巨大。
從中美貿易首輪談判的“美方獅子大開口”,到華盛頓的“貿易戰不打了”,談一談總是好過打一打,對雙方都有利。
盡管聯合聲明發了,但搞過談判的人都懂,這才是角力的開始。桌面上握手言和,是因為桌面下掰腕子的手一直都沒敢松勁。
中美貿易摩擦在任何時候都會發生,不僅僅是今天。這是因為兩國的經濟結構的歷史成因,和當下發展現狀造成的。中國制造業崛起,美國制造業衰退,這是中美雙方國內的資源屬性決定的,比如,制造業需要的產業鏈完整性(在聯合國工業體系名錄里,中國是唯一一個具備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勞動力成本優勢(量大、且高素質的勞動力)、巨大的市場規模等,在這些方面,顯然中國具備優勢。而美國試圖復活本國制造業,就一定要從這幾個層面去考慮。
因此,中美博弈的重點就是“中國制造”。令美國焦慮的,除了中國制造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中國制造向高科技領域的轉型升級。而在中國制造業崛起的過程中,“中興通訊”這樣的企業就是典型,從早期的跟隨,到后來的趕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制造業向高科技領域融合發展的簡史。
那么順理成章,中興通訊在中美兩國角力的“中國制造”領域,必然成為關鍵的角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