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鳥哥筆記(ID:niaoge8),作者:寧阿姨,授權轉載發布。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廣告投放的基本原理,滿滿干貨哦~(本文節選自《信息流廣告入門》)
一條廣告最終能夠展現出來,幕后需要經歷選定廣告投放的人群、準備廣告投放的物料和與其他廣告主PK這3個步驟,這也是一個廣告主投放廣告必須經歷的3個步驟,我們稱作“廣告投放三部曲”。
廣告主投放廣告是為了和目標用戶溝通,而產品有相應的核心受眾,比如中老年奶粉的核心受眾是中老年群體,考研資料的核心受眾是大學生群體等。廣告要重點投給核心受眾看,這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一步:選定廣告投放的人群,即解決“選定廣告給誰看”的問題。
每一類用戶有相應的喜好,要用用戶喜歡的方式來和他們溝通。比如用戶都喜歡看短視頻,那么廣告也要做成短視頻;用戶喜歡輕松搞笑的內容,那么廣告也要做得好玩,這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二步:準備廣告投放的物料,即解決“給用戶看什么”的問題。
假設一個人要買房,各家房產公司都希望他買自家的房子,那么就需要房產公司之間PK,看誰家的房子好、價格低。廣告也一樣,媒體知道一個人愿意買奶粉,那么讓他看到誰家的奶粉廣告呢?這就需要廣告之間的競爭,也就是投放廣告的第三步:與其他廣告主PK,也就是“廣告之間的PK”。
接下來,我們沿著“廣告投放三部曲”來看看廣告投放的基本原理。
下面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一個賣雞肉的攤位
從前有一個賣雞肉的攤位,雞肉供不應求,于是攤主決定拍賣雞肉!來買雞肉的人告訴攤主買雞翅還是買雞腿,一個愿意出多少錢,一共打算買多少個,攤主一一登記后按照價格高低來賣,價高者得,售完為止。
這天店里只剩下6個雞翅、2個雞腿了,同時進來了3個人。
咯咯咯要買4個雞翅,出價40元/個。
喔喔喔要買6個雞翅,出價20元/個。
嘰嘰嘰要買2個雞腿、2個雞翅,均出價5元/個。
我們從店主的角度來看一下要怎么賣:雞翅是最搶手的,最高出價是40塊,那一定先把4個雞翅賣給出價最高的,然后剩下2個賣給第二位的,雞腿今天生意不好,只有1個人想買,沒得選就賣給他了。
為了簡化理解,這里我們沒有按“廣義第二計費”機制計價,直接按照出價來計費,售賣結果如下。
【雞翅】
咯咯咯排第1名,買到了4個雞翅,40元/個。
喔喔喔排第2名,買到了2個雞翅,20元/個。
嘰嘰嘰排第3名,沒買到雞翅。
【雞腿】
嘰嘰嘰排第1名,買到了2個雞腿,5元/個。
買家來攤位買雞肉和廣告主去一家媒體投廣告很相似:
廣告主是買家,媒體是攤主;
攤主賣的是雞翅和雞腿,媒體賣的是“廣告曝光”;
攤主登記的地方就是廣告的“后臺”,在這里說明白你想要什么、要多少;
告訴攤主“自己想雞翅還是雞腿”也就是“選擇廣告給誰看”,在廣告里也叫“定向”;
買家說“一個愿意出多少錢”也就是廣告里的“出價”,“打算買多少個”是“預算”,這兩者共同決定了你打算花多少錢。
店主決定賣給誰的依據就是“誰出的價格高”。媒體賣曝光也一樣,廣告里衡量曝光價格的指標叫作CPM,也就是1000次曝光多少錢,媒體也希望把曝光賣給出價最高的人。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媒體投廣告和去一個小攤位買東西的邏輯居然很相似。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看到了買家和攤主,也就是廣告主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的廣告投放中,還會加上“用戶”角色。用戶不是聽你任意擺布的,尤其在信息流這樣的環境下,他們遇到不愿意看的內容,就直接滑過去了,所以還要有“給用戶看什么”這一項。
定向——選定廣告給誰看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廣告里每一步是怎樣進行的。
產品一般會對自己的目標用戶有一個用戶畫像,包括年齡、性別和幾線城市等。媒體提供人群劃分維度供廣告主選擇,支持定位到用戶的性別、地域和婚戀狀況等。這是媒體的定向能力。
“選定廣告給誰看”就是將這兩者做匹配——用媒體支持的方式圈出自己想要的用戶。
信息流廣告也稱作效果廣告,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廣告能夠精準地投放給目標人群,大大節省廣告費用。定向就是其中關鍵的一環。本節中,我們來了解媒體常見的定向功能。
1、產品的用戶畫像
每一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定位,主要面向什么樣的用戶群,也就是用戶畫像。產品的用戶畫
像一般可以從年齡、性別、地域和收入情況這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下圖是快手的用戶畫像:以二、三、四線城市及以下為主,“90后”占絕大多數。
(數據來源:快手商業化資料)
但如果我們沒有直接找到這樣的資料,有哪些方式可以簡單地了解一個產品的用戶畫像呢?
優化師對用戶畫像的了解可以直接來自于廣告主,廣告主一般會根據產品的特點給到目標用戶畫像。如果沒給也沒關系,自己也可以進行一些了解。這里有幾個簡單的方法,下面我們以快手App為例來看一下。
首先,你得下載一個App,體驗一下這個產品,這是最直接的。左圖是快手App的界面截圖,簡單瀏覽一下,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它的內容。
然后在應用商店里搜索這個App,重點關注簡介和用戶的評論,比如下面右圖這樣。
可以看到,介紹部分包括了不少綜藝節目的介紹,那么肯定也有不少明星和節目的粉絲聚集在這里。此外,我們也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進一步了解快手。比如直接在百度搜索“快手用戶畫像”,能找到一些專門機構做的用戶畫像分析。
這樣用不了20分鐘,你就能對產品的用戶畫像有個大概的了解。知道要投廣告給什么樣的人以后,我們來看一下媒體能夠怎樣幫你找到這些人,也就是媒體支持的定向。
2、媒體支持的定向
定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確定方向”。定向了哪些人,就意味著只有這部分人能看到廣告,其余的人被排除在外。
定向的本質是找人,媒體幫助廣告主找到投廣告給哪些人或者排除哪些人。比如一個廣告主只想把廣告投給男性,媒體能不能區分出男女用戶呢?廣告主想把廣告投給年輕人,媒體能不能區分出用戶的年齡段呢?如果不能,那么廣告的很多曝光就浪費了。比如某共享單車廣告,因為只在一些城市有自行車,所以肯定希望區分地域來投廣告。這一系列區分的過程就是配合廣告主“確定廣告方向”,也就是“定向”。
那么,媒體都支持什么定向呢?常見的有如下幾個。
用戶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和地域。
興趣:用戶對什么感興趣。
自定義人群:可以對人群做更靈活的處理,也支持廣告主自己上傳一些人群數據,一般稱為人群包。
首先是用戶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和地域是三大基礎定向,也是對用戶最基本的區分。
性別會分為男性、女性和不限。有一些產品有明顯的性別傾向,比如汽車,那就可以只投男性;再比如美妝,就可以只投女性。也有一些沒有明顯限制,比如社交軟件,可以不做限制。
年齡一般按年齡段區分,比如字節跳動將用戶分成了6個年齡段,18歲以下、18~23歲、24~30歲、31~40歲、41~49歲和50歲以上。也有的平臺可以自己選擇年齡范圍,比如騰訊可以自定義任意年齡范圍,例如25~35歲。
需要注意的是,定向中的年齡和用戶的實際年齡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是媒體基于用戶閱讀、社交等行為分析出來的推斷年齡。
地域定向是對用戶的地理位置做區分。比如,你選擇了北京、上海和深圳,那么其他地方的用戶不會看到你的廣告;再比如你是做電商的,有一些地方沒辦法送貨,那你就可以把不能送貨的地域排除掉。
興趣定向用來區分用戶對什么東西感興趣。比如用戶經常看減肥相關的文章,有過點擊或者收藏,那么系統就會認為這個用戶對減肥感興趣。媒體會提前準備好興趣的分類,其中包含了各個行業,從粗到細做好了劃分,供廣告主選擇。
比如要給奔馳車做推廣,我們可以選擇具有什么興趣的人群?
首先,奔馳汽車屬于汽車大類,再往下分,為高檔汽車,那么你可以選擇對“奔馳”本身感興趣的人,也可以往外拓展選擇對“汽車”或“高檔汽車”感興趣的人。只選擇“奔馳”肯定精準,但是用戶范圍很少,拓展到“汽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上面這幾個定向都是媒體給廣告主提供的,幫助廣告主找到他想要的人。
那廣告主可能想我不用你幫我找,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人,就想讓這些用戶看我的廣告。媒體能不能實現呢?可以,這就是自定義人群,也就是“廣告主自己定義人群”的意思。
高檔一點的說法是“將媒體數據和廣告主數據進行打通”,但其實就是媒體對廣告主說:“你自己說想要投給誰、不投給誰,把名單給我?!睆V告主將用戶的設備號或手機號上傳到媒體后臺,然后媒體看看這些用戶有多少在我的平臺上,廣告只投給重合的這部分用戶或者屏蔽這些人。
舉一個只投放給這部分人的例子。
一個電商網站,提供了一個瀏覽過網站但是沒下單的人群名單,在媒體上只投放這部分人群,因為這部分人是感興趣的,讓他們再看見廣告相當于“推他們一把”,促進下單,能有效提升購買率。這種方式也叫作再營銷。
再舉一個屏蔽的例子,比如高德地圖。
由于產品現有用戶量非常大,所以如果想獲得新用戶,必須要排除現有用戶,否則大部分看到廣告的人是已經下載過高德地圖的,造成廣告重復曝光,新用戶的獲取成本提高。如果廣告主自己上傳已經激活過的用戶設備號,那么廣告投放就會精準很多,極大地節省廣告成本。
設備號是什么?
每一臺手機都會有一個設備號,在安卓系統叫IMEI號,在iOS系統叫IDFA號。一般以IMEI號或IDFA號作為用戶設備的唯一標識。比如想看一臺手機有沒有激活過某個App,就可以讓廣告主查找已激活名單中有沒有這臺手機的設備號。
3、把它們做匹配
對人群的定向在媒體的數據分析中會有非常復雜的運算,但是在廣告主使用的后臺中,就會做成一個個清晰的按鈕,你只要做簡單的勾選,就可以圈出自己想要的人群,非常簡單、方便。
這里我們介紹兩種常見的按鈕,看一下要怎樣操作。
單選按鈕。只能選擇其中一個選項,比如下圖對于性別的設置,有“不限”“男”“女”3個選項?!安幌蕖钡囊馑季褪悄信伎梢?,在性別上沒有區分。
復選框??梢赃x擇任意個選項,比如地域定向。我國有這么多的城市,像“性別”那種方式都展示出來,一個屏幕都放不下,怎么辦呢?這時就出現了另一種方式,叫“復選框”。
你想把廣告投到哪兒,在圖中位置①處選擇就行了,這里可以同時選擇多個,位置③處還會出現你選中的地域列表。
如果想排除某一個地方,怎么辦呢?
媒體后臺不能直接選“不投放什么地方”,但是可以選“投什么地方”。你把所有地域都選中(“省份”a第一個選項就是“全選”),然后勾選掉“不投放的地方”就可以啦!大家要注意選中與排除的設置,千萬不要弄反了。
創意——給用戶看什么
定向幫助我們找到了目標用戶,接下來就該考慮給用戶看什么。這里我們不討論什么樣的內容能夠吸引用戶,先看一下用戶從看到廣告到轉化為廣告主的用戶的流程,從而了解在這個過程中用戶能看到哪些內容,也就是廣告都包括什么。
本節中,我們按照兩種最常見的投放方式來看一下。
1、投放App下載
假設廣告主在微博上投放了App下載廣告,我們看一下用戶從看到App廣告到激活這個App的步驟,這中間用戶看到了什么?
(a)用戶看到廣告(b)進入廣告詳細頁面(c)安裝App(d)進入App首頁
可以從圖a中看到,這條廣告最顯眼的是中間的視頻,然后是視頻上方的文案。廣告文案+視頻(或者是圖片)就是一條廣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把它稱作廣告創意,在廣告里也叫“素材”。廣告創意好不好,決定了用戶會不會點擊這條廣告。
說明:
素材指廣告投放過程中用到的廣告文案(或標題)、圖片和視頻,也稱為創意,一般不包含落地頁。
如果用戶對這條廣告感興趣,就會點擊進入廣告詳細頁面。如圖b所示,頁面可以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的視頻會繼續播放,下面會出現一個類似于“應用商店”的界面,有圖片和對這個App的一些介紹。
因此,這個應用介紹的頁面就是關鍵,如果介紹比較吸引用戶,那么用戶就會點擊“下載”按鈕。在等待下載完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部分用戶不耐煩中斷下載,但如果剛才的廣告創意足夠好,就能持續吸引他,直到下載完成,打開App。
進入App之后,廣告的使命就結束了,剩下要看產品本身是否吸引用戶。
2、前端行為和后端行為
在信息流廣告里,對用戶行為有“前端”和“后端”之分。前端指媒體端,后端指廣告主端。一般將媒體能直接收集到的行為算作前端行為,將媒體收集不到的行為算作后端行為。投放App下載,媒體能收集到的最后一步行為是安裝完成。常見的前端行為有展示、點擊、下載和安裝等,常見的后端行為有激活、注冊和付費等。
因此,投放App下載的時候,廣告展現給用戶的是“廣告文案+視頻/圖片”和“應用介紹頁面”。
3、投放落地頁
不是所有的廣告主都有App,廣告主投廣告自然也不都是為了吸引用戶下載。廣告主投廣告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目的:獲得銷售線索或者直接賣東西。廣告主花錢是為了讓用戶看到一個頁面,我們把這個頁面統稱為落地頁。
假設廣告主在知乎上投放了落地頁廣告,我們看一下用戶從看到廣告到轉化完成的步驟,了解這中間用戶看到了什么,如圖所示。
這條廣告只有文字,沒有圖片或視頻,還有這樣的廣告?是的,的確有這樣的廣告,信息流廣告要和內容融為一體嘛,知乎上的內容以文字問答為主,所以廣告也會做成只有文字的樣式。因此,這里的幾行廣告文案就非常重要,它直接決定了用戶會不會點擊。
如果用戶點擊了,就會進入落地頁。用戶思考的邏輯和看見一個App下載的廣告一樣,雖然點擊之前內容頁面上的廣告能介紹的信息很少,但用戶比較感興趣,就會點進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因此,落地頁的設計也非常關鍵。落地頁的加載速度怎么樣?頁面設計是否突出重點?內容上是否和前面的頁面承接?
所以,無論投放App下載還是投放落地頁,我們準備給用戶看的內容都包含兩部分:用戶首先看到的“廣告創意”和點擊之后的“詳細頁面”。
競價——廣告之間的PK
知道了想把廣告投給什么樣的人,也準備好了廣告內容,你的廣告就一定能出現在用戶的手機上嗎?不是,因為還存在競爭對手。
隨著技術的發展,廣告的售賣已經能夠支持實時競價和動態競爭,也就是媒體一直能把廣告賣給對自己收益最高的人。所以廣告之間需要實時進行PK。
在PK的過程中,對廣告主而言有兩個關鍵指標——預算(廣告主打算花多少錢)和出價(能不能PK過別人,把錢花出去)。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一下媒體的規則——媒體是怎么決定把廣告賣給誰的呢?
1、預算
出門買東西得看兜里帶多少錢,廣告花多少錢得看自己有多少錢。你不能把所有的錢都用來投廣告,你打算花的錢就叫“預算”——預先算好了要花的錢。預算相當于“你打算花的錢”,你可以買幾件東西,但總額不能超過你打算花的錢。
設置預算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會花超了”。媒體會嚴格遵守預算的設置金額,讓“實際花費≤預算”,比如今天預算是300元,那么媒體就不會讓今天的廣告花費超過300元。
預算分為日預算和總預算,日預算就是每天打算花多少錢,今天花完了這些預算,明天又有這些錢;總預算是一共只打算花多少錢,花光了廣告就自動下線。假如設置日預算為3000元,廣告投放1周,那么媒體認為你每天的預算都是3000元。
如果當天花完3000元,廣告就會下線,相當于游戲里“今天的能量用完了”。在第2天0點,仍會從0元開始計算花費,花完3000元廣告下線。即使前一天沒有花完3000元,今天也只有3000元的預算。
假如設置的總預算為21000元,廣告投放1周,那么媒體會累計每天的花費,達到21000元廣告下線。我們有可能在第1天就花完全部的21000元,也有可能在第5天或者第6天花完。
預算可以實時調整,開始不知道廣告效果,就可以先少投點,比如設置預算為300元;投放過程中如果發現效果還可以,想再投一點,就可以把預算提升到500元、1000元或者更多,這個由廣告主自己決定。
預算是廣告主投放廣告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可以說是生命線,錢一旦花出去就要不回來了,所以一定要格外小心。
2、出價
決定廣告主花多少錢的因素除了預算以外,還有出價。一個廣告主的預算是300元,實際可能只花出去了50元、100元,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媒體把廣告賣給了別人。
在2.5.3節中我們知道,實際的計費一般會低于出價,也就是說無論你出多少錢,媒體的扣費一般都不會超過出價。如果使用的是轉化出價,那么廣告投放的風險就會很低——想花多少錢就出多少錢。也就是說轉化出價直接決定了你廣告投放的成本。出價越低,成本就越低。
那么,是不是意味著廣告主可以隨意出價,價格越低越好呢?當然不是。就像3.1節故事里的“嘰嘰嘰”一樣,別人出40元、20元買一個雞翅,而他只出5元,結果就是他沒有買到雞翅。
所以廣告主有自己決定出價的自由,但也要考慮媒體賣不賣給你廣告。媒體是如何決定廣告賣給誰的呢?這是廣告主之間的比賽,媒體是裁判。我們想要贏得比賽,就要先了解裁判的規則。
3、媒體的流量分配邏輯
媒體是做生意的,做生意一定要賺錢,并且是賺得越多越好。攤主決定把雞肉賣給誰的依據就是“誰出的價格高”,媒體賣曝光也一樣,誰的出價高就賣給誰。
我們知道,常見的出價方式有3種:按展示出價、按點擊出價和按轉化出價。無論是哪種出價方式,媒體賣的都是廣告展示數。所以媒體關心的是每一個曝光能有多少收益,即CPM。
但在用戶看見廣告之前,大家并不知道真實的CPM是多少,所以廣告后臺會對CPM進行預估,我們平時看到的eCPM基本上是CPM的預估值。對應地,計算eCPM的過程中也需要使用預估點擊率和預估轉化率。但因為我們平時較少接觸到預估的點擊率和轉化率,所以下文就簡化寫成“點擊率”和“轉化率”了。
媒體是怎么將廣告曝光價格和廣告主的出價聯系在一起的呢?媒體會通過算法將出價換算成曝光價格??梢院唵卫斫獬蓮V告主提供自己的產品名稱、人群定向和廣告創意,媒體就能預估出這部分用戶會不會轉化,這個轉化的概率有多大,從而換算出CPM是多少,能獲取多少收益。
我們來看一下各種出價方式下eCPM的計算方式。
按轉化出價需要看對轉化的定義是什么,我們上面定義了轉化率=轉化數/展示數。但是點擊行為是用戶主動的行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分析用戶,所以我們也常定義轉化率=轉化數/點擊數,這時在按轉化計算出價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點擊率,即eCPM=轉化出價×點擊率×轉化率×1000。其實兩種計算方式是一樣的,展開就是:
說明:
在信息流廣告里,常把點擊率叫作CTR,轉化率叫作CVR,轉化率可以指點擊到轉化,也可以指展示到轉化,沒有特殊說明的話一般指點擊到轉化。因此,計算eCPM的公式常寫作:eCPM=轉化出價×CTR×CVR×1000。
知道了eCPM的計算公式,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廣告主小B按轉化出價,每個轉化出價10元,點擊率是1%,轉化率是5%;廣告主小C也按轉化出價,每個轉化出價3元,點擊率是3%,轉化率是10%。那么他們各自的eCPM是多少呢?
小B:eCPM=10×1%×5%×1000=5
小C:eCPM=3×3%×10%×1000=9
可以發現,雖然小B的每個轉化出價更高,但是媒體還是更愿意把流量分配給出價更低的小C,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小C的eCPM遠高于小B!
轉化出價可以等同于獲取用戶的成本,說明在投放廣告時,可以通過優化廣告創意、落地頁和人群定向等方式來提升點擊率和轉化率,進而提升eCPM,最終用比較低的成本獲得用戶。如果你的創意、落地頁和人群定向做得不好,就意味著你要在出價上讓步,通過提升出價來提升eCPM,獲取用戶的成本就會提升!
因此,了解信息流廣告投放的“門道”可以幫助廣告主節省獲取用戶的成本,這是實實在在地省錢。更不要提這些獲得的用戶能夠給企業帶來的收益。接下來,我們從幾個主要的信息流媒體開始,走進信息流廣告的實際投放,開啟優化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