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早在2007年推出首款iPhone后不久,蘋果時任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開始考慮蘋果的新方向,包括造車。從此,蘋果開始了漫長而充滿波折的探索之旅。
在過去十年的大部分時間里,蘋果始終在嘗試開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和車載系統。最近有報道稱,蘋果的電動自動駕駛汽車有望在2024年量產,這再次改變了其汽車項目的前景,并促使蘋果股價飆升。
蘋果汽車項目曾有1000多名員工,并租用許多以希臘神話命名的辦公空間。該公司曾擁有70多輛改裝車測試自動駕駛系統,收購自動駕駛汽車創企Drive.AI,并曾與加拿大代工汽車制造商麥格納(Magna)洽談汽車生產事宜。
但從人們對蘋果汽車項目知之甚少的情況來看,該公司的努力并非一帆風順。據悉,該項目領導團隊已經發生了幾次變動,福特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于2019年離開蘋果,另有190名員工申請離職。
相對于其他競爭對手,蘋果汽車的自動行駛里程很短,測試車輛已經只剩23輛,且更多時候需要人類司機接管。此外,蘋果汽車在加州公路上也不斷卷入事故,包括追尾靜止車輛。
從這些證據可以看出,蘋果長期以來始終對開發汽車和自動駕駛系統感興趣,但其造車到底有多大可能性呢?
大多數分析師對所謂的iCar仍缺乏信心。Radio Free Mobile獨立技術分析師理查德·溫莎(Richard Windsor)表示,有關蘋果即將生產消費型汽車的說法“令人懷疑”,“也許他們從未打算推出代售的汽車,而只會制作原型,并探索是否應進入造車行業”。
溫莎認為,阻礙蘋果實現無人駕駛雄心的關鍵障礙可能是利潤。畢竟,制造汽車根本不會產生像其智能手機那樣高的利潤率,該公司已說服數千萬人為其設備支付溢價,或將他們吸引到軟件生態系統中。蘋果2萬億美元市值是由盈利能力支撐的,大規模生產自動駕駛汽車將危及其成功。
蘋果知名分析師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