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 年,你欠了多少錢
在微信上,2018 年的來到有三大標志,一是各大微信群里噼里啪啦的紅包,二是滿屏的 18 歲,三是支付寶 2017 年度賬單。
那天一早,支付寶發來推送:「過完今天,讓 2017 徹底翻篇。」
在沒還完花唄借唄、騰訊微利貸、信用卡之前,2017 年怎么翻篇?!
果然,下面點贊最高的一條回復是:「翻篇的意思是 2017 的花唄不用還了?(微笑)(微笑)」
很大一群人,左腳跨進了 2018,可右腳還滯留在 2017。
信貸習慣的 3 年崛起
馬圓,25 歲,住在回龍觀,在一家中關村創業公司做UI,收入剛剛破萬,咬咬牙也能買件 Off-White。
馬圓回想第一次「借錢」消費,是在 2014 年的雙 11 狂歡節。
購物車里的一副耳機,天貓顯示可以分期。這對于還是學生的馬圓來說,是莫大的福音:一千多的耳機,分 12 期,每月少一頓聚餐就行了。
這一年,還有很多的人和馬圓一樣,也享受到了分期購物服務。
2014 年 2 月,京東推出京東白條,用戶用白條購買京東網產品,分期支付貸款及利息,分期可達24 個月,授信額度最高有 1.5 萬元。
同年 7 月,天貓推出類似業務「天貓分期購」,由螞蟻微貸聯合天貓開發。
這是中國消費信貸的一個分水嶺。
之前,中國的信貸消費主要是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等公司在做,以房貸、車貸為主。
而小額消費產品的信貸在中國始終沒搞起來,很多人可能已經忘了沒有花唄的時代小額消費信貸是什么——就是信用卡啊。
那個時代,辦信用卡的攤子擺在小區里,擺在廣場上,擺在校園里。沒卡的不辦,辦了的不用,用了當月還成為了當時中國信用消費的基本形態。
這真是讓銀行煩死的一群客戶,新用戶拓展不出來,拓展出來的用戶沒有價值。
信用卡業務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利息收入,年費收入,商戶回傭收入,取現費等。利息——你在免息期內還不分期,是沒有的;年費——為了競爭,大多數都免了;商戶回用傭——為了促銷也免了;取現——中國人很少有習慣直接從信用卡取現。
在余額寶這種便捷的 T+0 理財產品出來之后就更可怕了,信用卡用戶白賒銀行的錢,自己的工資在余額寶里多趟一個月。結果就是,中國所有銀行都在發信用卡,但據說除了招行之外,所有銀行的這塊業務都虧損。
電商巨頭們在迅速崛起后,順勢推出消費信貸類產品(如京東白條),直接面對上億網購用戶,刺激消費。
另一邊是愈加年輕化的消費群體,其消費觀念已悄然發生改變,開始接受負債消費這種形式。
這些互聯網玩家就像鯰魚一般,攪活了整個信貸市場。終于,互聯網消費信貸市場迎來爆發。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僅為 60 億元,2014 年則突破183.2 億元,增長了快十倍。
2015 年 4 月,螞蟻花唄正式上線,覆蓋淘寶和天貓絕大部分商家,并陸續拓展至其他電商平臺。
阿里如此不遺余力地推廣花唄,甚至將淘寶默認付款選項設置為花唄,原因有二。
一方面,消費信貸能提升消費者購買力和購物轉化率。花唄對買家而言,就像是一張無需綁定的虛擬信用卡。下單、付款,一氣呵成,十分匹配沖動性購物行為。
另一方面,就是分期,比起信用卡的分期要打電話來說,花唄分期實在太方便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年輕人買不起的五位數產品降成了四位數,四位數降成了三位數,沖動消費更痛快。
而上文提到了,分期才是信貸消費賺錢的大頭,中國的信用卡死就死在沒人分期上。一旦開始分期,就不再是用戶薅金融機構的羊毛,而是金融機構收用戶的錢。
在占領 80% 的線上購物平臺之后,花唄開始逐步落地生活繳費、商超購物等線下場景。
花唄付款隨機立減、花唄交電費水費、花唄買機票住酒店……信貸消費一步步滲透到我們衣食住行各個領域。
久而久之,你發現每個月發薪水的第一動作不再是轉到余額寶里賺錢,而是要先把上月的花唄還清。
信用卡真是時代的眼淚。
信用租賃,商家謀利
比分期更賺錢的,是信用租。
馬圓工作后,發現讀書時消費不起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并不是小張有錢了,而是大家上趕著把錢借給他:
信用卡公司給馬圓 15000 元的借貸額度;BATJ 表示歡迎借貸,日利率可低至 0.05%;此外還有網站滿屏的借貸廣告,接連不斷的推銷電話,爭相把錢借給你。
每月少吃一頓才能買副耳機的時代一去不返了,但小張并不是一個大手大腳慣了的人,要借錢買那么多消費不起的東西,心理還是有些芥蒂。
這時,「租用」闖進了包括小張在內的年輕人的視野。
在支付寶的信用服務板塊下有很多信用租借服務,小張選擇的那個叫機蜜,芝麻信用分在 600 分以上,就可以免押金租手機、電腦、平板等。
在各種租用服務的文案里,都會說「年輕人消費正在變得更理性,購買占有權不如使用權」。
但其實,對商戶來說,租用的生意比分期購買油水更大。恰恰是因為,租賃進一步降低了一次性支出的成本,讓用戶消費更不理性。
租用產品到期后,用戶可以選擇歸還、續租或者買斷。
舉個栗子,在機蜜上,一部全新的 iPhoneX(64G),租一個月是 399 元租金加 398 元意外保障費用。
買斷價是簽約價減去已付租金,比如你租到 12 個月,如果想買斷這部手機,就得再付 4502 元(用買斷價 9688 元減去 12 個月的租金 5186 元)。
這時候,你會發現,在 5186 元的沉沒成本下,買斷才是最劃算的。
如果時間拉回到 1 年前,給你重新選擇的權利,你會發現在京東買 iPhone X 的價格是 8388 元,而且還能分期付款。用完 1 年后折半賣掉,也比上面劃算些——你會說如果我的手機磨損了賣不掉怎么辦?
你以為租用的手機磨損了還能原價退回么?當然不能,這一年中你都要小心翼翼的使用這臺手機,要是出現了意外,那整體的使用成本會進一步上升。
如果你咬牙選擇歸還手機,對于租機平臺來說也絕對不虧,因為在你的精心呵護下,這臺手機轉眼就成了官方二手店里 99 新成色的機器。二次販售的價格加上收取你的租金,遠超于 iPhone X 的零售價。
商家推信用租賃,就是猜準了用戶從所有權到使用權的消費傾向轉移。
商家的主要盈利模式除了按照買斷價賣手機賺取差價,還有將用戶使用過的手機回收然后賣掉,即殘值處置。
也因為這個生意實在太賺了,你現在幾乎可以在網上租到任何東西——數碼產品、手機、圖書、服裝配飾、玩具、家用設備、藝術品、充電寶、雨傘等,這些都是可以租賃的。
據芝麻信用官網顯示,目前,這些商家獲取芝麻信用評分是免費的。
支付寶不傻,之所以免費提供信用評分,在于獲取商家和用戶交易等數據,來標記處違約用戶,豐富數據庫,完善評估模型。
未來是征信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和互聯網越來越密不可分。
螞蟻金服布局之后,騰訊也緊隨其后。去年 12 月,騰訊信用分正式上線,先后推出免押金騎摩拜、和深圳市政府搭建住房租賃平臺。
毫無疑問的是騰訊信用會和芝麻信用一樣,接入用戶基數大、交易高頻的商家,搜集數據來刻畫用戶畫像,提高信用分的。
當信用分不再局限于借貸這個場景時,越來越多的新場景正在被挖掘出來。
從消費信貸到信用租賃,是這個時代的升級。
被升級的一代
「如何看待 27 歲小伙相親穿特步被拒絕?」
這個最近在知乎熱議的問題有 3681 個回答。我最關心的一個點是,沒錯,特步鞋。
最近幾年有個特別火的詞:消費升級。
這個四字詞語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一個購物環境、一類消費觀念以及一雙任意變換 logo 的鞋。
在一線中產們眼里,一雙鞋的大部分價值在于 Logo,如果上面印著特步的話還不如沒有。
沒有 Logo 的話就要有品,就像無印良品,要不網易嚴選也行。
這股消費升級洪流里的年輕人,是否能回想起,早幾年前輩們腳踩特步安踏滿街溜達的情境呢?
花唄們為這些年輕人的消費升級大戰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小張說:「如果沒有借唄花唄,我不會來到北京了。」
實際上,超前消費或者是享樂主義是自古以來人類的基因,這不,「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
但以前的借貸環境從來沒有現在如此便捷、消費升級也沒這么猛烈。
信貸刺激了消費,消費回饋了信貸。兩者一齊推動時代滾滾向前。
回顧我們的上一代,辛辛苦苦奮斗半生,有時只能攢成一套房子的首付,臨了了留給下一代,希望下一代比這一代好。
世紀初有個笑話,講一位美國老太和一位中國老太在天堂相遇了,美國老太很釋然:「進天堂前終于為那套住了幾十年的大房子還清了貸款」,中國老太一臉悵然:「辛辛苦苦攢了幾十年錢,進天堂前總算買了套大房子,可惜沒住上兩天。」
美國老太是享受型的,中國老太是苦熬型。兩者沒有孰對孰錯,是中西文化差異,家庭觀、人生觀以及經濟水平不一致決定的。
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笑話突然失靈了——中國人也開始還房貸了。
不僅如此,信貸使我們的個人資產越來越少,轉而要去依賴外界的穩定,來維持現有的平衡。
辭職,是中年中產的夢魘。失去了收入,供不起房貸的中興程序員自殺了。
Wind 資訊顯示,中國居民部門負債金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 2017 年 8 月是 77.1%,而在2006 年,這個數值是 18.5%。
當這個時代滾滾向前,跑在最前面 20% 的人舉著消費升級的大旗,以拉動內需的名義,刺激生產,另一方面,馬太效應產生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
缺乏社會經驗的年輕人可能因為某個借貸就陷入一場信貸危機,此前有媒體報道,某女生為了救活一只狗,陷入多頭借貸,欠債 8 萬。
有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家庭資產負債率從2013 年增至 2017 年的 5.5%,并且將繼續增加。
這表示,2018 年,中國人會欠更多的錢。
馬圓計算工作一年來的支出,發現一共在各家互聯網公司賒賬 21326 元。不多,全還上了。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2017 年,你欠了多少錢?
應受訪者要求,馬圓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