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東西
機器人頂起餐廳半邊天!疫情徹底引爆機器人送餐大軍。
作者 | 信儀
編輯 | 漠影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餐廳 " 偶遇 " 送餐機器人,這一稱得上最 " 普遍 " 的服務機器人似乎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大量在國內落地。
▲普渡科技送餐機器人在江西南昌季季紅火鍋店內流暢行進
長期以來,餐飲行業 " 缺服務員 " 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每個季度,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都會發布一份《全國招聘求職 100 個短缺職業排行榜》,餐廳服務員幾乎次次排在 " 前三甲 " 之列,送餐機器人理所應當承擔了補充這一空缺的任務。與此同時,疫情下 " 無接觸 " 的需求也使送餐機器人逐漸成為最近這段時間餐飲行業無接觸送餐的剛需。
▲ 2020 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 100 個短缺職業排行榜》
云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告訴智東西,隨著人口紅利的消退,中國經濟進入了結構性轉型的關鍵階段,其中餐飲行業擁有 4 萬億的巨大市場,對于機器人的需求在不斷地增加。機器人在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也起到了營銷引流的作用。基于對這一市場前景的看好,云啟資本在幾年前就開始對送餐機器人進行投資。
餐飲大數據研究服務機構 NCBD(餐寶典)2020 年統計分析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送餐機器人市場規模只有 2.2 億元,而 2020 年送餐機器人規模或達到 12 億左右,預計在 2025 年接近 150 億元,屆時送餐機器人在整體服務機器人市場中的占比,將從 2019 年的 1% 左右上升至 10% 左右。
▲餐寶典 2020 年針對送餐機器人的統計分析數據
距離智東西 2019 年首次對送餐機器人行業進行探訪,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無論是從公開數據還是親身體驗來看,一年時間過去,送餐機器人在產品落地規模和本體技術提升方面都有了不一樣的表現。那么事實情況到底是什么樣的?如今餐廳中的送餐機器人真能稱得上 " 好用 " 了嗎?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如今市面上的送餐機器人在外貌上,與四五年前這一品類機器人剛 " 火 " 時并不相同。這與人們對送餐機器人的關注點從新奇轉向頻繁出現是否有關?
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智東西聯系了多家有送餐機器人產品的企業,并探訪了北京市內包括火鍋店、燒烤店、中餐店在內的不同種類餐廳,獲取到了不少送餐機器人的行業真相。
01.
機器人很忙,一 " 人 " 要上四桌菜
送餐機器人是否在一年的時間里快速規模化落地這件事,最有發言權的一定是這一機器人品類的整機制造商。
目前市面上曝光率最高的送餐機器人主要來自兩家公司,擎朗智能和普渡科技。多家品牌餐廳使用了這兩家公司的送餐機器人。比如海底撈、窯啊窯、呷哺呷哺等連鎖餐飲機構是投放量最大的。
擎朗智能 CEO 李通認為,送餐機器人一直存在巨大市場,如今規模化落地的現狀也就代表著這個市場正在被逐漸滲透。李通透露說,擎朗智能在全國布局的送餐機器人已超過 1 萬臺,其中大部分產品的布局落地都是在 2020 年完成的。
此外,李通在去年起另一個明顯感受是,更多人開始了解送餐機器人了,不少人開始通過媒體平臺,甚至是朋友使用認識到送餐機器人,這一品類機器人的認知度正在不斷提升。
▲擎朗智能以往的送餐機器人(左)擎朗智能目前落地的送餐機器人(右)
普渡科技市場部總監鄭志斌也觀察到,2020 年普渡科技營收成倍數增長,能看出送餐機器人市場正在快速擴張。這一現象背后有頭部餐飲商家的推動,也有機器人技術提升和投資回報期縮短的原因,越來越多企業已經開始應用送餐機器人。
▲普渡科技送餐機器人
穿山甲機器人算得上是國內送餐機器人 " 考古 "List 中的一位重磅嘉賓,這家機器人企業曾在五年前憑借著一款外形 " 擬人 ",雙手托盤送餐的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盡管由于業務規劃的變動和送餐機器人技術演進,這家企業低調了幾年,但穿山甲機器人近期新推出的新款送餐機器人已經被不少火鍋、椰子雞等餐廳 " 雇傭 "。
穿山甲機器人餐飲機器人大區總監張利強告訴智東西,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送餐機器人行業銷量幾乎有 1 萬臺左右,預計 2021 年銷量可達 2~3 萬臺。
▲穿山甲機器人首批送餐機器人(左) 穿山甲機器人目前落地的送餐機器人(右)
當然,只有落地店鋪的數量并不足以證明一款產品規模化落地了。通過我們對引進了送餐機器人的部分火鍋店、燒烤店和中餐店三種不同類型餐飲店的調查發現,除了占地面積有 1600 平方米,主打 " 智慧餐廳 " 的海底撈智慧餐廳配備了 6 臺送餐機器人外,其他餐廳幾乎都只有 1~2 臺送餐機器人在店內進行傳菜服務。
不過,中餐廳北平食府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餐廳內仍有計劃引進更多送餐機器人進行送餐服務。這也能從側面看出,部分餐飲企業對送餐機器人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
在問及各類餐廳都是在什么時間引入了送餐機器人時,大部分餐廳工作人員的回答是已經使用送餐機器人 1 月 ~1 年時間,這也可以看出 2020 年確實是送餐機器人品類逐步規模化的一年。
云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也告訴我們,近幾年,資本市場對于機器人的關注在持續升溫,尤其是疫情特殊時期,無接觸配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拓展了新的客戶渠道和使用場景,加速催化了機器人的發展和推廣。
當然,僅對于送餐機器人的推廣來看,行業內同樣有不同的聲音。云跡科技也曾經是做送餐機器人的代表企業之一,而當這次我們聯系到云跡科技品牌部負責人楊世允時,他卻告訴我們,云跡科技用于傳菜的機器人于半年前停止生產了,其原因在于他們認為這類機器人價值有限,包括在使用場景和價格鴻溝上都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云跡科技目前更傾向于研發投放能自動上下電梯的機器人,達到幫顧客運送物品的目的。
02.
" 打工人 " 薪資低干活多,但對工作環境要求高
早在四五年前,國內送餐機器人初步進入大眾視線,那時的送餐機器人多以 " 人形 " 為主,需要將磁條導軌貼在天花板上,引導機器人在預設地圖上進行送餐。這樣的送餐機器人實用性不高,甚至固定的軌道設計還將送餐流程復雜化了。在那時,送餐機器人似乎只能算是餐廳中吸引顧客好奇心的一道風景。
時間拉到 2020 年,幾年的時間,送餐機器人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中游產業鏈技術模塊和本體制造技術都在提升,機器人不僅在外觀設計還是運動性能上都更具實用性。
如今市面上大部分的送餐機器人外形類似餐車,削減了一些非功能性設計,普遍配備 4 個以上托盤,以供單次運送更多餐品。并且,由于國產激光雷達和深度相機以及 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等技術不斷成熟,目前市面上使用的送餐機器人很少有使用磁條導軌設計行進路線了,送餐機器人活動起來更加靈活自由。
▲普渡科技送餐機器人
由于配有大量托盤,送餐機器人在單次送餐數量上相較人類傳菜員更多,但為了顧及機器人的穩定性,目前送餐機器人的運動速度大多限制在 0.9m/s~1.2m/s 之間,且無法像人類服務員一樣為客人進行夾菜、拿紙巾之類的服務。
與此同時,由于機器人終歸沒有人類靈活,其投放選址幾乎也只能選在占地面積幾百平方米的大型餐飲店,餐飲店的過道寬度不能小于 1 米,且要求地面盡量平坦,否則會限制機器人的工作。
整體來看,如今的送餐機器人依舊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服務效率。普渡科技的鄭志斌告訴我們,一個送餐機器人的傳菜效率相當于 1.5 個傳菜員,從具體數據上來看,送餐機器人一天能配送 200~300 托盤菜品,而人類服務員一般一天只能配送 150~200 托盤菜品。
在價格方面,一臺送餐機器人的售價約為 2~3 萬元,租賃價格約為 2000~3000 元 / 月。而據就業招聘網站 "hunt007 找工易 " 去年 12 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傳菜員的平均工資約為 4179 元 / 月,這樣看來,送餐機器人確實可能將成為餐飲企業降本增效的方式之一。
▲找工易傳菜員平均工資數據分析
我們再將視線投向實地的餐飲店,多數餐飲店表示,送餐機器人使用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也沒有出現過送錯餐或 " 罷工 " 等意外情況,一天充電一次就可以,操作起來比較方便。同時,送餐機器人對顧客的吸引力也較高,很多顧客會特意要求送餐機器人上菜,小朋友顧客也會和機器人 " 玩 " 得很好。
但是送餐機器人的 " 入職之路 " 也不是一帆風順,有部分餐廳工作人員說,在就餐高峰期,人流擁擠的狀況會對機器人行進造成障礙,從而影響送餐效率,因此有的餐廳在送餐高峰期就將機器人閑置了,這樣的現象與機器人研發和投放的初衷背道而馳。
針對這一現象,擎朗智能 CEO 李通解釋道,這與餐廳的動線設計有關。餐廳在初步建筑設計時會考慮設計顧客動線和服務動線,以方便顧客和工作人員進行自如活動和工作。但目前由于機器人依舊處于剛進入餐廳的階段,很多之前建成的餐廳并不是像海底撈智慧餐廳一樣,在初步設計時就考慮了機器人動線,這是造成機器人無法完美發揮其功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送餐機器人在靈活性方面確實不如人類服務員,其很多設計還并不完美,因此在送餐機器人技術和本體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03.
送餐機器人玩家洗牌,市場向頭部玩家聚集
從對送餐機器人市場進行調查獲取到的信息來看,這一領域的玩家正出現一種分化趨勢,市場正在向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等產品出貨量高,市場覆蓋面廣的頭部玩家聚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玩家甘拜下風,只能說在這一機器人細分領域,玩家市場出現了洗牌的情況。
幾乎大多數產品都會在早期發展階段經歷玩家分化,市場向頭部玩家聚集的過程,送餐機器人市場也一樣。
送餐機器人市場起步并不算晚,在 2014 年、2015 年時,新松機器人和穿山甲機器人等機器人玩家的送餐機器人產品已經進入大眾視野。但這一領域早期發展并不比預想的快,這與產品技術和市場接受度等方面都有一定關系。
▲ 2014 年、2015 年新松機器人和穿山甲機器人的送餐機器人進入大眾視線
時間推進到近兩年,包括技術支持、市場接受度、研發制造成本等影響送餐機器人推廣落地的各方面都在發生變化。加之疫情間 " 無接觸 " 要求對機器人行業的催化,送餐機器人這一品類落地的速度被加快,隨之而來玩家也出現了一些分化。
包括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在內的,一直在送餐機器人領域堅定走下去的頭部玩家在出貨量和市場分布上都開始呈現出明顯的優勢。除了近萬臺的出貨量擺在眼前之外,擎朗智能的公關總監池曉敏也跟我們說,擎朗智能的送餐機器人已經在國內各省市全部覆蓋,甚至在新疆、西藏等 " 非包郵 " 區也有機器人現身餐廳,在海外也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了其送餐機器人。
前文提及的穿山甲機器人也曾是首批將送餐機器人帶向市場的企業之一,但從目前產品的投放來看,這家企業的送餐機器人或許因為在技術迭代或產品投放上失去了部分先機,進而在市占率的表現上相對沒那么出色。
而在 2014 年曾讓大家眼前一亮的新松機器人公司的送餐機器人,在近幾年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當其在疫情防控需求下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時,外形上與 6 年前我們曾經見到過的機器人外差異也并不大。
▲新松機器人 2014 年推出的送餐機器人(左) 新松機器人 2020 年在抗疫現場投放的送餐機器人(右)
在我們試圖通過幾年前獲取的聯系方式與新松機器人初創期的工作人員進行聯系時,他說,當時初創期的朋友很多都離職了。公司骨干的變動,或許也能側面反映出公司業務的變動。如今,新松機器人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力依舊不弱,但對于送餐機器人的投入可能正在淡化。
此外,我們前文提及的云跡科技則直接選擇停止傳菜場景下送餐機器人的投放,轉而將注意力放在酒店內物品的配送上。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送餐機器人與其他行星領域一樣,在市場前景剛剛露頭時,大量企業紛紛入局,而到最后也只有少數契合行業和市場的企業在這一領域深耕下去,不同企業發展戰略的不同,也對行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04.
疫情只是催化劑,
機器人換人的關鍵在于性價比
2020 年送餐機器人迅速大面積落地,似乎很大程度上與疫情下 " 無接觸 " 的要求有關。疫情結束后,當 " 無接觸 " 不再成為剛需,到那個時候人們還需要送餐機器人嗎?
▲擎朗科技送餐機器人助力抗疫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也同樣嘗試從整機制造商和線下餐飲店兩個角度看,但最終得出的結論卻似乎是一致的," 無接觸 " 只是送餐機器人能提供幫助的場景之一,而送餐機器人本質上還是要解決餐飲企業 " 招人難、用人貴 " 的困境,為餐廳工作人員減輕壓力,為餐飲企業降本增效。
擎朗智能 CEO 李通認為,送餐機器人像所有的新興技術一樣,需要經歷萌芽期、泡沫期、衰退期和重新奔向制高點的過程,送餐機器人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切實解決勞動力問題。
他告訴我們,疫情下對 " 無接觸 " 的需求的確推動了送餐機器人的落地,但其逐步規模化的核心原因還是在于送餐機器人更劃算了,性價比更高,才會被客戶購買使用。
普渡科技的鄭志斌也說,送餐機器人研發的初衷是為了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 無接觸 " 配送只能算是這一品類機器人的用途之一。它真正還是需要解決餐廳服務行業在用人方面的難題,以及幫人類服務員擺脫高頻、重復的機械勞動,到那時送餐機器人將會成為市場剛需。
他說,在后疫情時代,客戶將更看中產品的投資回報率。目前,隨著產品核心硬件自研能力的提升和關鍵技術的迭代升級,送餐機器人的部署難度可以繼續降低,投資回報周期也可以縮短。
" 用機器人配送,在餐飲衛生上體驗也會更好。" 穿山甲機器人的張利強說道," 除了節省人力成本外,衛生方面也是機器人送餐的一個考量因素。"
云跡科技的楊世允也對此發表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送餐機器人作為服務機器人,首先應該提供的是 " 服務 " 而不是 " 機器人 ",相對于機器人的載體,低成本、高完成度、以有趣的方式完成服務,才是服務機器人真正要做到的事情。
05.
結語:產業鏈整體升級才能促進規模化
通過與送餐機器人整機廠商溝通,并實地探索線下餐廳送餐機器人的實際使用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送餐機器人如今最核心需要解決的就是線下餐廳 " 招人難、用人貴、效率低 " 的問題。
但實際上如今多數餐飲店引入的機器人依舊 " 觀賞性 " 大于 " 實用性 ",人們對機器人的好奇心要大于對其實用能力的評價。
要解決這一現狀,首先要做到的是產品技術的升級和與目前環境的契合。就像云啟資本董事總經理陳昱所說,技術的演變帶來產業的升級,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類完成簡單重復工作,這個趨勢不可逆轉,送餐機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其未來或將更加普及,有效解決勞動力供給減少、成本上揚的社會問題,進而一定程度上釋放想象力和生產力,促進產業實現高效能發展。
而要讓送餐機器人發揮自己的功效,除了需要產業鏈各方在提升技術的同時減低成本,讓餐飲店真正可以認可其性價比外,還需要餐飲店在各方面配置上配合升級,多方合力才能實現送餐機器人真正意義上規模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