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 歐陽,編輯 | 園長,授權轉載發布。
悟空問答,離開舞臺。
2021年1月13日,字節跳動旗下問答社區“悟空問答”發布了下線公告:從2021年1月20日零點起,悟空問答將從各大應用商店下線;2月3日起停止運營、關閉服務。
從2017年的高調登場到2021年的悄然離去,在互聯網問答社區中,悟空問答如同一顆流星一閃而過。
最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對話了幾位親歷悟空問答興衰的創作者,希望從他們的口中,還原悟空問答這款產品究竟發生了什么,以及它留下了怎樣的內容遺產。
悟空問答APP下線公告
從野心勃勃到沉寂
“只能說是非常的感慨吧,”楊林說,“畢竟是第一份工作,(帶有)一種情感價值。”
2017年9月,剛剛畢業的楊林簽下了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合同,負責公司在悟空問答平臺上的內容創作。彼時悟空問答剛剛由“頭條問答”升級而來,挖角知乎大V、張一鳴站臺助陣,一時風光無兩。
楊林所在的是一家專注于本地資訊的新媒體公司,主要活躍在微博上,在當地具有不小的影響力。悟空問答找到這些微博上運營本地內容的公司簽約,希望能從知乎所欠缺的本地內容角度建立獨具優勢的內容網絡。
悟空問答(現頭條問答)檢索內容,僅用作舉例
根據協議,楊林所在的公司需在本地領域內實現每月200條、每條100字以上的回答,而簽約費則是每月一萬元左右。尷尬的簽約金額無法支撐一個原創團隊進行內容創作,許多問題也沒有提供原創的空間,楊林在悟空問答上多是進行一些資料整合工作。“比如本地有什么好吃,或者當地哪個景點有什么歷史故事,就像一個百科類產品。”
回想起悟空問答一開始的野心勃勃,楊林也頗有體會。那時的悟空問答常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區分不同的賽道進行競賽以獎勵積極的內容創作者。2018年春節時,悟空問答舉辦了“百城對春聯“活動,與楊林公司簽了另外一個合同,提供資源做地推和各式廣告,當地的地標廣場也被投了大屏廣告,搞得十分火熱。
“百城對春聯”活動宣傳稿,圖源今日頭條
通過今日頭條的流量傾斜,悟空問答的內容被頻繁推送至頭條網友首頁。只要創作者將自己的回答鏈接發在與平臺方運營人員的對接群中,運營人員就會提供推廣流量,閱讀量通常也不會低。
楊林一開始也有些奇怪:一個城市的問題哪會有這么多,怎么能一個月答上200條?
“大概前半年確實是有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感覺是機器從各個地方去爬過來的那種問題,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有。”
然而2018年年后,楊林明顯感覺運營方的對接不夠上心了,發在對接群里的答案閱讀量徘徊在幾萬、幾千之間,流量明顯低了幾個檔次。
“大概做了半年之后,就感覺問題也不夠了,”楊林回想,“沒有那么多問題了,但KPI還擺在那里,所以后來運營那邊也說放開標準,不再局限于當地,周邊的問題也可以回答。”
楊林回憶起他的第一個千萬級閱讀量回答,是關于如何看待“一位老奶奶退休后騎行去西藏”。“當時就是像營銷號一樣煨雞湯,‘這就是我年紀大了之后該活成的樣子’‘誰說年紀大了就該伺候子女’這樣的話術,寫了差不多一百字,五千多萬閱讀量。”
這時的悟空問答整體方向上也出現了轉變,更多的熱點問題涌現,流量也更多集中在民生熱點之上。沒過幾個月,激勵金機制調整,收益下降,公司老板覺得沒必要繼續運營下去,楊林便轉去做了別的工作。
問答的另一面
“只有感激和惋惜。”
周迪告訴刺猬公社,“當時知乎對答主的運營真的是很弱很弱,能有一個平臺來搶你入駐,確實是對答主的一種安慰——原來有人在重視這些做內容產出的人,他們是應該獲得一些金錢上的獎勵的。”
接到悟空問答的簽約邀請是2018年1月,周迪正處于事業的上升期,在知乎上通過答題也累積了十幾萬的粉絲,算是當時職場問題領域較為頭部的答主。
平臺方對從知乎上簽約來的大V有更高的要求,在相關領域,每條回答需達500字以上,每月需發布20條以上的回答。合約一年一簽,到2019年重新簽約時,合約上的要求已經變更為每條回答300字以上,保底20條,按回答作品單價計算保底費用,再加之流量分成。
政策、態度、對大環境的促進,周迪肯定了悟空問答做出的貢獻。他認為,若不是悟空問答的出現,類似知乎的創作者激勵政策也不會很快得到完善,競爭對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行業生態的良性發展。
一開始使用悟空問答時,周迪極為不適應,編輯器不是很好用,排版、配圖都稱不上美觀,他自然而然進入一種懈怠狀態。此外,問題標簽也總是非常混亂,只能一個一個問題去檢索,再進行回答。本身高質量的問題就不多,還有標簽等諸多限制,導致周迪挑選出一個問題的成本非常高,很多時候面對問題,連500字也只能左右湊一點完成。
“有的問題你可能只想說:對,你應該離職,這樣一句話,那只能硬寫。”
但每天花費五到十分鐘完成一道十分基礎、小白的回答,每月便能創收萬元,這一點還是極其具有誘惑力的。相比其他平臺,悟空問答的內容和用戶似乎都更加“下沉”。
根據QuestMobile在2017年12月發布的《百科問答APP洞察》,悟空問答用戶表現出“年長、三四線、低收入男”等特征:男性占比比知乎高13%,30歲以下人群不足5成,三四線用戶占比多,偏愛游戲直播娛樂。
圖源QuestMobile
周迪提到自己答過的一條內容,只是吐槽家中老人的節儉習慣,在她看來可能在知乎“難登大雅之堂”的回答,卻在悟空問答上獲得了幾百萬的閱讀和瘋狂的評論。
“悟空問答給我的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它真正讓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廣大群眾會關心的話題,糾正了我的一些選題上的狹隘的思路。”在知乎上答題,周迪通常會很注意自己塑造出的精英人設,也只會去回答一些“有逼格”的問題,關心小眾的電影和音樂以彰顯自己的品味。
“生活化的問題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而且好像確實能給到他們一些幫助,這是讓我比較驚喜的。”
周迪通常會比較積極主動地與專門與她對接的運營人員進行溝通交流。雖然運營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換上一撥人,但每每有一些新的活動、政策出來,或是自己的內容閱讀量出現下跌,周迪都會追問當時的運營人員進一步了解或是討論出解決辦法。
但同時她也發現,一些運營人員自身并不具備對相關領域的了解,在與其交流的過程中常常出現敏感度不夠或是網感欠缺的情況,他們無法鑒別出什么會成為熱點,什么會讓答主和觀眾都喜歡。
“而知乎的運營,比如美食領域,運營本身就是知乎大V,對答主的身份識別也能夠更人性化,有真實的社交連接。”
周迪簽了兩年協議,在悟空問答的補貼停止后便沒有再使用過。協議上規定了三年的“獨家期”,過后才能將悟空問答上的內容轉載到其他平臺上,周迪也打算將自己的有效問答搬運到知乎上。
雖然自始自終,周迪都沒有感受到過悟空問答的社區氛圍,但她還是為悟空問答的下線感到遺憾。正如她提到的,知乎的根本是社交屬性,而悟空問答沒有用“心”,也無法凝聚出靈魂。
“改變是必然的”
悟空問答的下線其實早有預兆。早在2018年7月,悟空問答被并入到微頭條,悟空問答團隊100多人轉崗。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此時的悟空問答月活徘徊在80萬上下,對比起知乎的千萬級月活不在一個數量級。
2017年10月,創作者X在悟空問答嘗試答了一些歷史題,隨后在悟空問答的后臺接到對接人員的私信。
除了和對接人員有聯系之外,X還進了文史類的作者群,在那之后,仍然陸續有各平臺的文史大V入駐,在整體水平上,可以說是集結了當時網絡文史圈中頂尖的創作者。也有那種已有本職工作,并不靠這點收入的明星大佬,比如考古界的權威。對接人員也會經常在群內發布熱門話題引導創作,有流量問題,對接人員也會幫忙解決。
“體驗肯定比知乎好,當時在知乎答題是一分不給,變現渠道只有live和私人解答的值乎,這兩種渠道變現能力有限。不如悟空問答給的收益力度大。”X回憶當初剛簽約時的感受說道。
而在2018年悟空問答被并入微頭條后,補貼政策調整為多勞多得,收益跟閱讀量等因素掛鉤,創作者之間的互動也更頻繁。在選題上,也會去選熱門話題,更注重閱讀量和評論區互動。由于微頭條的出現和創作者對漲粉的重視,也有人積極參與社會熱點新聞話題發微頭條,用來吸粉。
“文史類的閱讀量比不了娛樂類,但是仍然是被重視的,寫得多的人月入過萬還是有的。不過到了2019年初,大家也知道悟空問答將要不存在了,沒落、改變是必然的。”
根據2018年的政策,今日頭條承諾“流量收益是最高的權重”,回答內容閱讀量正常的話,有100-500元的獎勵;而2019年后,流量權重降低,閱讀收益急劇下降,每題的收入只有幾十元。另外的青云問答獎,也只分100元和300元兩種檔次,每周評一次,數量有限,并且非常不容易得。
悟空問答發布的“青云計劃”獲獎名單,圖源今日頭條
X提到知乎從2018年開始尋求改變,從2018年到現在,知乎的創作者激勵政策日趨完善,內容作者收益得到提高,其他競爭平臺也停的停、降的降,創作者紛紛回歸知乎:“作者永遠都是同一批作者,趨利是必然的,也不是可恥的。”
“互聯網的發展本來就是客觀,理性的,只有適應新環境,改變和突破才是正解。”X說。
2020年5月時,開通問答收益需萬粉以上,圖源今日頭條
2020年8月份,于小是看到一個一兩年前的古早帖子,說在悟空問答答題能有每條5至6元的收益,出于“薅羊毛”的考慮,她開始通過今日頭條App在悟空問答上答題。
而作為保險產品理賠專業人員,于小是幾乎沒有看到過自己工作領域的問題,因為沒有細分的版塊和頻道,想要針對性地找問題,只能靠自己檢索。
大概使用了兩個多星期后,于小是才發現問答收益需要達到1000粉絲才可以開通。只有幾百粉絲的她只能通過慢慢地發其他作品,比如微頭條、視頻、文章等慢慢漲粉,一直在為達到千粉而努力。
1月13日,悟空問答在App下線的同時發布公告,百粉就能夠開通問答收益,于小是突然就能夠“賺錢”了。
不過,滿足問答收益條件的人變多了,悟空問答卻將要離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