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為馬化騰出席 2018 年 3 月 25 日的中國(深圳)IT 領袖峰會時所拍。來源:視覺中國
時隔六年,知乎又一次發起了一場互聯網十問,馬化騰的頭炮一炮而紅,今天已經進行到第七場,由陸奇來提問。
六年前那場《互聯網十問》,同樣是由馬化騰第一個提問,十個提問者包括:馬化騰、Kevin Kelly、李開復、張小龍、王小川、段永朝、薛蠻子、徐小平、王冉和 keso。
今年的十問換湯不換藥,名字改成了《互聯網洞見者》,截止目前已經公布的七個提問者包括:馬化騰、徐新、劉慈欣、楊強、張鵬、李開復、陸奇。
六年前這十問被投資者主導,而今年的十問迄今被人工智能主導,的確夠無趣的,沒有體現出互聯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過是迎合當下社會的討論熱度。
知乎對于馬化騰而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當年一問后,他在知乎上深度潛水六年,六年前他回答一位知乎網友 " 微信 iPhone 版應該怎么刪除和單人的聊天記錄 ",他給出的答案簡潔明了:手指右滑。
但這個答案在今天是錯誤的。
知乎搞的這個營銷活動現在來看只能用 " 高開低走 " 或 " 尷尬 " 來形容。截止 2018 年 10 月 30 日上午 11 : 44,這個活動獲得了 4700 多個回答,而馬化騰一個人就獲得了 3269 個回答,占了全部回答的三分之二還多。其次是互聯網女郎徐新獲得了 453 個,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得了 421 個,剩下的幾位只有一兩百個回答,這種巨大的差距和尷尬,我們只能稱之為 "馬化騰效應"。
唯一值得慶祝的是,徐新的加入打破了六年前全是雄性的格局。
我們來看這七位提問者的問題:
李開復、陸奇、楊強、徐新四位的問題都可以概括為人工智能的范疇,他們的問題藏匿于我們日常對人工智能的思考和報道中,或許這些問題都能通過李開復的新書找到一些答案。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無法在知乎或者虎嗅的文章中尋找到,但它或多或少可以引發普羅大眾對人工智能思考的覺醒。
這其中,馬化騰和劉慈欣由于他們所處領域的不同,反而提供了讓人們自由暢想的可能性。馬化騰拋出的問題有人認為是他在尋找騰訊向 toB 轉型的藥方,又加上某種稀缺性——馬化騰在知乎上六年才冒一次泡——網友的群嗨是可想而知的,但這里面從來不缺段子手的推波助瀾,一本正經地假裝不知道此人是馬化騰的知友 " 矮個芝麻 " 意外勝出:
謝邀,先說結論,這個問題大而無當,只能泛泛而談,喜歡這樣提問的,一般是在校的大學生,缺乏企業實際經營經驗。
建議先踏踏實實工作幾年,像答主一樣拿到 20 萬年薪,再回頭看你問的這些夸夸其談的問題,會覺得很慚愧的。
雖然此人的回答后來被知乎折疊了,但誰說一定要一本正經坐而論道的?當然馬化騰的號召力還是強,一位網友貼出翻譯的 6 萬字雄文非常符合逼乎的調性。
回到今天陸奇的問題上來,他問 " 在人工智能時代,怎樣的創新環境和措施能讓科技驅動的創業公司成功,使其不再是大型科技公司的專利 ",目前只吸引到了 900 多人關注,50 多個回答,優秀的回答更少。人工智能盡管從 2016 年初熱炒至今,但它仍然是一個圈內熱圈外冷的、并不那么性感的詞。這個問題的遇冷在我的意料之內。
令人意外的是,知乎沒有邀請醫學、腦科學、神經科學或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來提問,終究是難以逃開互聯網圈的桎梏,格局終究小了些。
知乎,知否?
【來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