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侏羅紀公園》,大多數人認識對恐龍的最初印象,應該都是從這部電影開始。這些年來,人類對古生物的認識不斷加深,背后離不開考古和地質學家的辛勤研究。在Soul APP,就有這么一位低調的學者。
這位Souler叫做“我吹過風的眼”,大家都叫他風哥,是一名地質學博士,專門和兩億年前的侏羅紀世界打交道。他的主要工作,是依靠數據和實物來還原人類還沒有出現之前地球的樣子。
風哥當初是被調劑到地質專業的,但沒想到后來越學越有意思。大一的時候,他跟老師去實地實習,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三葉草化石。“那是一個來自億萬年前的生物,我有一種透過石頭穿越千年的感覺。當時就覺得好神奇,仿佛這個化石在召喚我一般,就忍住不想了解更多。”
這個契機讓他發現了地質學的特有魅力,他也開始真正從自然界中慢慢地學會領悟和感受這門學科的博大精深。
風哥的研究方向是中生代時期的侏羅紀和白堊紀,那是一個生物多樣性極豐富、恐龍成為地球霸主的時代。“當時地球還沒有形成現在的大陸和海洋,中國在當時還是東高西低的地勢,水往西處走,溫度也要比現在高上很多,一切都與人類熟悉的這個世界完全不同。”
如何把那個世界的樣子呈現到現代人眼中,是一個按圖索驥的過程,他唯一能依靠的線索就是遠古化石。根據這些石頭,他和同事們了解到那個地質時期發生的地質事件、當時的環境氣候,一點一點為我們描摹出歷史的樣貌。
風哥大部分時間都在待在實驗室里做后期的資料分析和調研。但因為地質學需要實地調研,他一年也有一到兩次外出考察的機會,在全國范圍內探訪古生物,“我國境內有兩處著名的古生物群,侏羅紀燕遼生物群和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其他大大小小的化石點分布在新疆、遼西、華北等等地區。”
長期與土地、石頭打交道,讓風哥練就了一雙“看石識年代”的火眼金睛。“其實有些建筑工地上的小碎石,很可能就來自10億年前。通常給我們一塊石頭,就能判斷出這塊石頭的大致年齡。”但這樣一眼鑒別化石的能力也不是科研人員專屬,風哥說,一些住在化石點附近的老鄉對哪里有化石就了如指掌。“人和自然界的聯系從未消失,有時候只是以我們從未注意過的方式存在著。”
近年,考古專業日益受到“冷落”的現象引人關注。2014年,北大古生物專業的學生薛逸凡因本專業全國只有一個學生,導致畢業照變成“一個人的畢業照”,引發輿論嘩然。對此,風哥說,科學家大多是寂寞的,但現在耐得住寂寞的人卻不多,但也有考古學知名度不高的原因,很多人無法感受它的魅力。
“比如遼寧的朝陽市有一座古生物博物館,館藏的恐龍化石數量多,而且保存完整性非常好,館藏的很多恐龍化石都稱得上精美。偏偏沒有人看,可能就是宣傳不夠吧,大家知道的少。如果你去實地看了,你一定會很震撼的。”
被問到這么多年的學術生涯最值得紀念的事情,風哥說是花了兩年時間整理出來的論文被發表的那一刻。“我還收藏了一塊狼鰭魚化石,狼鰭魚是原始的真骨魚類,可以說是現在所有魚的祖先。”
作為一名日常較少與人打交道的學者,Soul也為風哥提供了很多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他坦言,最初是“靈魂交流”這個概念打動了他,這些年來,他在Soul遇到過很多三觀契合的人,都交流得很深入,為他略顯平淡的工作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我覺得Soul是一個寬容的地方,大家都很溫暖,交流起來都很有意思。”
關于未來,他表示還會選擇繼續做研究,當一名大學教授。“我覺得我是幸運的,幸運的地方在于少年時就遇到了自己熱愛并可以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業。人類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人類的文明可以傳承,有一群人為我們刻記下過去,指引著未來。如果我們不去了解人類從何而來,那我們終將也無法回答人類將往何處去。科學家的使命就是不光只為自己過得好,他們是要為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做出貢獻的,所以科學家大多是寂寞的,他們要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