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檔短視頻節目,《激蕩20年》顯得有些“另類”。
它既沒有華麗的運鏡和布景,也沒有在開頭拋出強娛樂、強刺激的段子。每期節目中,獨自出鏡的主持人晏煒用脫口秀的方式,詼諧幽默地將以往20年里的“國民記憶時間”一一盤點,而輕松引入之后,他又能將事件的討論引向更為宏大且有深度的“時代議題”。
這樣的內容設計,看起來與短視頻“娛樂”、“碎片”的標簽相去甚遠。在一期講述“李剛案”和“藥家鑫”案的節目中,晏煒提及自己對“網絡輿論與司法公正復雜關系”的思考。
在一期《激蕩20年》節目中,晏煒盤點“李剛案”和“藥家鑫”案
圖源:好看視頻
“人人皆媒體,眾口可鑠金。我們需要知道,一個人的意見可能是意見,千萬人的意見就是一種強大的權力。”晏煒表示短視頻雖然極大地賦能了自媒體,但互聯網時代大浪淘沙,只有具有價值增量的內容才能走得長久。
這也是《激蕩20年》在好看視頻平臺如此受歡迎的原因。自節目上線以來,網友在評論區的討論從未間斷:“好像以前看的時評節目,干貨滿滿”、“找到了小時候看電視那味兒”、“主持人的觀點太絕了,看得停不下來。”
短短十期節目,播放量已突破970萬。
經歷過電視節目鼎盛時期的人們,并不難猜出《激蕩20年》幕后團隊的背景,曾在全國200多家地面頻道熱播的《觀點致勝》欄目,便是由這群在傳統媒體耕耘近10年的老兵一手打造的。
自2010年從長沙廣播電視臺政法頻道播出后,《觀點致勝》版權十年間銷售過億,并達成過千萬元的年創收。晏煒用脫口秀的方式對新聞熱點進行一個個創意點評,也成為許多觀眾的媒介記憶。
———在短視頻中“觀點致勝”———
然而熱播了十年的《觀點致勝》,卻在2020年暑期于電視端全面停播。
這是晏煒和團隊主動做出的決定。
晏煒自己將這樣的決定評價為“壯士斷腕”。當這個在電視端運營10年的IP突然走向終點,大批觀眾在貼吧、微博上表示了不解與惋惜。據晏煒自己回憶,“電話被觀眾瞬間打爆、連新媒體也紛紛來詢問情況”。
《觀點致勝》停播后,微博網友的留言
圖源:受訪者供圖
7月9日,主持人晏煒在微博上就停播問題向觀眾做了集中回復。停播,是因為“太想做好節目”,“向陽而死好過背光而生”。但面對觀眾“還能看到新節目嗎”的問題,晏煒當時只能給出自己的疑問“這個時代還能接受這樣的節目嗎?要好好想想......”
晏煒就節目停播做集中的解釋說明
圖源:受訪者供圖
晏煒的疑問源自團隊過去幾年在“創作理念”上面臨的沖擊與糾結。
“作為傳統媒體這么多年的內容從業者,我們有自己的信念,在新媒體風起云涌的時候,追求變現、追求迎合的創作邏輯對我們的信念有一定沖擊”。晏煒表示,他與團隊在內容上的核心方法論,從“觀點致勝”這個節目名字上就得以展現,
電視端50分鐘一期的節目時長中,通常會播報10條左右民生消息及社會新聞,而主持人晏煒以脫口秀式的方式對新聞背后的成因機理、社會現象進行犀利評述。
但在短視頻平臺碎片化、娛樂化的內容邏輯下,以往喜愛完整闡釋事件機理、需要一定理解門檻的敘述模式,讓團隊擔心與短視頻“格格不入”。
在這種創作理念的矛盾下,團隊“全面轉型還是堅守傳統播放端”的糾結持續了數年。
晏煒透露,早在2012年《觀點致勝》團隊就曾嘗試微博運營,但由于當時節目在電視端版權銷售情況較好,微博上大量投放視頻內容可能會損害版權購買方權益,因此團隊決定將運營重點仍然放在電視端。此后,伴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團隊也曾于新興平臺簡單運營相關賬號。但團隊的“主戰場”一直未變。
在電視端的《觀點致勝》節目,晏煒在講解“文明勸導”
圖源:受訪者供圖
直至2020年,晏煒認為“小屏占據用戶時間的趨勢已不可逆轉”,同時疫情等綜合因素也讓節目在傳統媒體端的收入出現下滑。為保證內容的“含金量”,他與團隊決議徹底放棄傳統媒體端收入,all in 短視頻。
晏煒團隊在創作理念上遭遇的糾結,是傳統內容創作者向新媒體平臺轉型時,普遍遭遇的問題。短視頻追求的是“3秒內吸引用戶”,給予受眾爽點。這樣低信息量、高刺激性的內容邏輯,不僅讓相當一部分傳統媒體人感到無所適從,許多原生于網絡的圖文創作者也難以適應,大批創作者自嘲為“古典自媒體人”。
全面轉型后,晏煒團隊也曾于抖音、B站、騰訊等平臺多元布局。
“百度起初并不是我們的最優選擇。”晏煒坦率地表示,他和團隊為了追逐數據和熱度也曾選擇其他短視頻平臺。但由于平臺內容定位、核心受眾群體等因素的不匹配,讓晏煒和團隊逐漸發現攫取流量并非易事。
直至2020年國慶期間,好看視頻《激蕩20年》系列的約稿給了晏煒團隊“All in短視頻戰略”新的可能性。這種接近傳統媒體的選題思路,讓晏煒感覺到“與接觸過的其他平臺相比,好看視頻好像有點不一樣,想要的東西沒有那么浮躁,蠻符合我們做內容的風格和堅持的信念。”
“理念的契合是合作的開始。最后讓我們達成合作意見,主要還是因為我們賬號的受眾大體上是30到40歲的用戶群體,這與好看視頻的核心受眾趨于一致。”晏煒說這部分人群,實則是當下社會的中堅用戶,他們對視頻內容的期待不僅是純粹的娛樂消費,更是進行信息接收、獲得有價值增量的內容。
依托于國民級產品“百度APP”,好看視頻的觀看場景與信息搜索有很大重合。短視頻經常作為搜索結果,優先出現于百度系的內容生態之中。因而,對信息獲取具有更強需求的用戶來說,好看視頻能提供給他們的價值增量則更為可觀。
用戶的需要、平臺的特色,以及晏煒等傳統媒體人對內容的創作力,使得好看視頻成為了電視端轉型創作者的絕佳陣地。
————轉型創作者的“陣痛期”————
傳統創作者轉型向短視頻,除了對自身創作理念的堅持,需要適應與學習的內容也很多。
入駐后,《觀點致勝》節目組在好看視頻內以“晏煒觀點”的賬號發布內容。運營初期,晏煒團隊摸不準短視頻受眾的口味。以往在電視端,更多是內容創作者主導:“我想說什么”決定了“你能看什么”;而短視頻時代則是用戶主導,“你想看什么”決定了“我說什么”以及同樣重要的“我怎么說”。
在敘述方式上,短視頻的口頭表達模式也與電視節目有很大區別,敘述者要具有“網感”、而非以主持人的形式出鏡,這樣才能讓敘述者形成個人IP、讓賬號具有長期記憶點。
這些都是晏煒團隊在轉型期經歷的“陣痛”。
為了順利轉型,晏煒團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內容創作上,選題更加聚焦財經和社會領域的時事熱點,同時注重封面、標題、開場等一系列環節的優化。好看視頻平臺方也從數據和行業經驗角度出發,為“晏煒觀點”賬號制定了完整的作者生命周期,例如在賬號初始階段,多針對熱點新聞進行內容創作,達到快速增粉的目標。
當粉絲積累到一定數量后,好看平臺與晏煒合作策劃的《激蕩20年》等大型專題,對其IP的人格化打造和品牌樹立,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晏煒的多期《激蕩20年》短視頻,播放量都突破了100萬
圖源:好看視頻
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錯中,晏煒對短視頻的運營也有了新的理解。
在IP形象的構建上,晏煒的方法有很強的“反向思維”,以“真實”為核心。與電視熒幕上相比,他在短視頻里更注重呈現自身“最真實的狀態,最真實的情感,和最真實的觀點”、“不去碰自己不感興趣,不懂的選題”。
“我們越來越發現,短視頻受眾內心最本質的需求,不是想聽敘述者講什么,而是希望在視頻中尋找到「自己想表達什么」。”在晏煒看來,通過更真實的內容表達,他已經逐漸擺脫了“向觀眾講道理”的狀態,而是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呈現出事件脈絡和核心觀點。
走過草莽的野蠻生長期、歷經爆炸式增長的流量紅利期,短視頻行業也逐漸步入存量時代。與此同時,以抖音快手為主導的早期短視頻格局也正面臨挑戰。2020年初微信視頻號內測版上線,短短5個月日活就突破了2億,一舉打破短視頻抖快兩家獨大之勢。
如果說視頻號的成功是借助了微信的國民級社交流量,那么依托于百度系產品的好看視頻,其發力點則是專業且優質的泛知識類視頻。不僅如此,李彥宏還曾于直播間中表示,百度要做泛知識類直播。
可以說,背靠二十多年累積下的知識信息服務技術,以及旗下多個互聯網產品共同構建出的良好移動生態,做知識類內容既是百度主動選擇的戰場,也是企業自然發展的宿命。
除了“多極格局”的形成之外,短視頻存量時代的另一大特點便是“內容革命”。2020年之前,“殺時間”的泛娛樂內容一度風靡全國,平臺方和創作者收割著流量紅利帶來的巨大收益,熟知人性的娛樂化算法推薦也日益成熟精進。
彼時知識類短視頻由于制作成本高、受眾用戶定位模糊,以及內容變現模式沒跑通等因素,未能在第一輪內容戰中嶄露頭角。
然而隨著泛娛樂內容被過度消費,短視頻平臺充斥著流量垃圾和泡沫,此時真正具有信息增量和價值的泛知識類視頻,開始被用戶看見。
相關數據顯示疫情之后,觀眾對于新聞、科普紀實等嚴肅內容的需求程度大幅增長了16.7%,生活技能、課程學習,以及健康防護等輕知識內容同樣有所增長,娛樂內容則大幅下降。
《中國移動互聯網內容生態洞察研究報告》
作為泛知識賽道的種子選手之一,好看視頻在平臺流量的分配上也很獨特。不同于大多以算法分量為核心的邏輯,好看視頻加入了許多“主動流量”。用戶在使用百科、貼吧等百度系產品進行信息檢索時,以知識為連接點可以接觸到大量視頻創作者的內容,這讓創作者收獲了大量主動的、匹配精準的用戶。
同時,好看視頻目前對創作者還提供了流量、變現模式上的一系列補貼。2020年上半年發布的“未來計劃”,平臺方以1000億流量扶持8大垂類泛知識創作者。
在下半年的品牌升級發布會上,好看視頻官方宣布以將拿出10億元進行定向補貼,激勵創作者打造“好知識”、“好故事”、“好種草”類內容。
一場泛知識類內容戰爭,正在打響。
—————傳統內容團隊下場,能為短視頻帶來什么?————
技術基因與知識生態,為好看視頻吸引傳統內容創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流量分配、變現方式等基礎服務設施的完善,則為傳統創作者的入駐提供了“現實土壤”。
除晏煒團隊,好看視頻平臺內正集結一群轉型入駐的傳統內容團隊和媒體機構。
國營媒體“閃電新聞”、“看看新聞”,老牌財經媒體“財經郎眼”、“鳳凰財經”等,以其成熟的視頻制作技術、專業的內容創作能力,為平臺用戶呈現著優質的泛知識類作品。
這些傳統媒體轉型的內容創作者們,也為短視頻平臺帶來了一股互補的內容力量。
央視網、閃電新聞等國營融媒體賬號,以“大體量”、“權威性”為核心優勢為平臺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資訊源,而以“晏煒觀點”為典型的傳統電視人團隊,則將以往“小而精”的品牌節目,在短視頻賬號內予以移植,向觀眾進行趣味知識、獨到觀點的輸出。
曾經電視端全面而專業的內容局面,正逐漸浮現在短視頻平臺。
《觀點致勝》停播時,晏煒曾發出“這樣的時代,還能接受這樣的節目嗎”的疑問,伴隨轉型的逐漸深入,晏煒自己的答案也在漸漸清晰。
傳統電視人向短視頻的轉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短視頻平臺,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壟斷”,這曾讓經歷過電視輝煌時代的晏煒十分沮喪。然而走過轉型陣痛期之后,晏煒現在認為,這樣打破“壟斷”對自身而言也是全新機遇。
“傳統媒體也好,素人也好。我們在一個非常公平的前提下做內容。”晏煒說,即便之前極具影響力的傳統內容團隊,自己現在也有了與之競爭的機會。
而競爭的核心,仍將回歸到“視頻”的本質上,即賦予觀眾真正有價值、有增量的信息。
內容為王的時代,才剛剛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