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預測,到2022年有75%的全球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應用。正是這樣的潮流驅使云計算廠商紛紛“云原生化”。而云原生是一套技術體系和方法論,在這個技術體系和方法論之下,哪家云廠商的進階路徑和方法論更優?效果更佳?產品和技術更好?成為競爭焦點。
作為混合云先行者與領導者,青云QingCloud打造了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容器混合云平臺KubeSphere。在青云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看來,KubeSphere是以K8s為基礎,管理云原生應用的一種分布式操作系統,致力于解決混合云時代的應用訴求。它提供可插拔的開放式架構,第三方應用可以無縫對接,讓用戶使用KubeSphere第三方應用也與KubeSphere原生應用一樣快速平滑,能夠讓企業一步跨入云原生時代。
周小四表示,KubeSphere一直強調“極簡”的理念,一定要讓它簡單化,同時需要兼顧用戶已有資產。比如Binary to Image的功能,用戶只需要提供二進制文件,不需要學Docker或K8s,KubeSphere會自動幫用戶將二進制文件打包成一個容器,自動部署到K8s上,并將訪問地址反饋給用戶。
以某銀行的實際應用為例,雖然它是國內頭部的城商行,但他們自己的核心研發團隊人數并不多,都是通過外包團隊來完成業務開發和運維。這些外包團隊來自多個外包公司,每個外包團隊都各自為政,使用不同的開發項目管理工具,并且有自己的開發習慣和架構。這對企業來說,不僅缺乏風險管控,從可靠性上也無法保證。通過KubeSphere提供的平臺管理、內置DevOps等功能,通過對他們的業務進行梳理,并優化代碼版本管理方式,提高了開發測試效率,同時通過統一化的平臺將各自為政的外包公司進行匯聚管理,不再由人介入管理流程,不僅實現了開發運維一體化,還實現了業務的統一管理。
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負責人于爽提到,相比于互聯網企業,傳統企業出于安全以及業務穩定性等方面的考慮,對于容器化變革相對比較謹慎。為了進一步降低企業走上云原生應用的門檻,KubeSphere有很多功能就是針對傳統用戶的使用習慣而設計的,比如Binary to Image和Source to Image。當用戶應用Binary to Image功能,他就按照以前開發Java的習慣繼續保持就可以。他把做好的Java程序打成包,直接上傳到KubeSphere平臺上,后面所有的事情都是通過產品內置的模板自動化將業務構建成容器,并運行在K8s之上。
“從業務切入點來說,我們會從客戶現在比較關注的業務,比較新興的業務切入。從產品層面,我們盡量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容器平臺產品的特點。我們一直在為用戶考慮他們的場景、他們的使用習慣,盡量產生比較少的認知改造。因為人都是服從習慣的,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他們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產品層面盡量規避這件事。”于爽進一步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