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云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看來,KubeSphere的成功絕非偶然。“這么激烈的競爭環境下,KubeSphere的轉化率還這么高,一定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先入者優勢。“在國內,兩三年前我們做KubeSphere時,巨頭還沒有關注到容器平臺。”
其次是緊抓用戶痛點。在這點上,周小四非常感謝OpenShift和Rancher。“當時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做調查和研究,去發現OpenShift和Rancher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用戶的痛點。用戶一定在尋找更好的產品,所以我們出現了。”
如KubeSphere重點提升了可觀察性和監控告警能力,這是K8s的一大不足。正是在這方面的提升,使得KubeSphere迅速抓住了運維工程師的心。
第三是吻合用戶的交互、使用習慣。這是周小四心中,KubeSphere與OpenShift、Rancher的本質區別。“KubeSphere提供的交互,絕非頁面漂亮那么簡單,而是完全以用戶視角,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比如網絡、存儲、安全。微服務也絕對不會暴露Istio給用戶。”
最后是貼近社區用戶。“我們和社區用戶是‘魚和水’的關系,交融在一起。社區用戶在促進我們,我們在為社區用戶服務。KubeSphere也一定會保證開源社區的完整性。”
一個開源項目,一定是在技術、功能等方面有其獨特之處,才能完成從0到1。而從1到10的蛻變,則離不開運營。當KubeSphere在產品層面實現了對OpenShift、Rancher的超越后,周小四也將目光對準了運營。
“OpenShift、Rancher做得早,也有品牌效應,用戶群足夠大,這是KubeSphere需要加強的,我們希望在2021年在國內實現從1到10的突破。”
同時,當開源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離不開生態的打造。對此,周小四有著明確的邊界劃分:“KubeSphere的核心競爭是平臺架構,并不是上面的應用。”
所以,諸如資源管理、監控、告警、日志等屬于平臺的功能,由周小四及其團隊負責。平臺之上的DevOps、人工智能等額外功能,則由合作伙伴負責。
基于這樣的生態理念,KubeSphere 4.0版本將設計成完全解耦、可插拔的形式,即用戶在開發應用時,可保持原有開發形式無變化。
按照周小四的說法:“對用戶而言,這不是一個離散的、割裂服務,他們看不出是KubeSphere提供的服務還是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務,統稱為KubeSphere Native服務。”
KubeSphere 功能架構
另一方面,當開源項目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商業化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對此周小四也絲毫沒有回避:“我們將提供KubeSphere.Cloud商業網站,這是我們的商業模式之一。”
在他看來,社區版和商業版并不矛盾,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結果。“商業用戶付費就能招募更多的員工。對社區用戶的話,原來承諾24小時解決問題,現在可以縮短到12小時內解決,是良性循環。我一直在平衡二者,如何照顧社區用戶,也照顧有商業訴求的企業用戶。”
盡管KubeSphere目前沒有商業版本,但青云QingCloud已經基于KubeSphere推出了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QKE)容器云服務。
QKE 實現了在 QingCloud 公有云上交付 KubeSphere 容器平臺全能力,并可統一管理跨云、跨基礎設施的 Kubernetes 集群,通過極簡的人機交互實現 CI / CD、微服務,以及集群運維管理,幫助用戶更敏捷地構建云原生應用與統一管理應用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