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嘀嗒出行基于順風聲浪-順風態度榜第三期議題的用戶反饋,新創了三項新的順風車合乘標準,針對搭乘順風車趕航班火車,以及攜帶行李和寵物等典型場景設置了具體規范。新合乘規則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和深入討論,火熱的背后,是順風車模式逐漸被大眾所認可,以及公眾對順風車的關注度和認知度不斷提升。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F&S)報告,中國四輪出行市場(出租車、網約車和順風車)的交易總額預計在2025年將增至1.1萬億,未來五年復合年增長率7.5%,而順風車將以近42%的增長率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作為真正的共享經濟,順風車對于如何破解城市交通難題,提出了和網約車完全不一樣的解決方案,不是通過增加供給去滿足需求,而是充分挖掘現有上路私家車的運輸潛能,以共享空座的方式來滿足更多需求,提升出行效率。
那么,順風車如何從一種小眾出行邁向大眾市場,真正在構建可持續城市交通生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呢?要順利迎來爆發,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哪些基本支撐?
誠然,規模對于順風車市場迅速發展而言不可或缺,作為一種相對低頻的出行方式,順風車行業需要更廣泛的用戶參與,才能有效提升供需匹配效率。但作為平臺,要把順風車業務真正做好,規模和流量驅動的“快生意”思維是失靈的,“慢生意”的耐心方能走得更穩更遠。
要邁向千億級市場,拼流量還是拼體驗?
過去六年,在資本驅動下,很多出行平臺的發展邏輯多是以資本和流量驅動,試圖通過迅速擴大規模換取司乘雙邊效應的穩定,進而盈利。但對于順風車行業來說,流量邏輯很難做好順風車。
因為作為非商業出行方式,順風車很難依靠單純的補貼激勵就充分激活車主乘客雙邊市場。順風車主順路分享空座,經濟驅動因素并沒有那么強,他們更在乎的是合乘體驗是否舒適和愉悅。
而這,就涉及到順風車市場觀念培育,以及如何有效實現觀念普及和共識的問題。一方面,能否讓廣大車主樂意加入順路接單,決定了供給端能否成規模,而這直接影響需求端釋放。另一方面,順風車行業的本質是平等互助的非商業出行,若對此未達成廣泛共識,以及形成一套常態化的共識機制,就會給車主乘客合乘體驗帶來極大不確定性,降低用戶參與順風車的積極性,進而影響順風車模式的持續性。
事實上,這也是整個順風車行業邁向千億級市場過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關鍵環節。只有讓順風出行變得更加溫暖和愉悅,才能形成口碑勢能,以此帶來規模的自然增長和高留存,進而促進效率提升。而要讓合乘體驗變得更美好,就需要做好以樹立用戶統一正確認知,達成廣泛共識為核心的行業標準、規則及文化建設。
嘀嗒出行之所以能成為國內第一大規模順風車平臺,不僅是抓住時機,也是因為其走了一條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形成了生態的良性循環,進一步說,從各順風車平臺來看,直觀的差異仿佛是體驗的不同,但更為核心的其實是對行業本質的不同理解和把握。
順風車:快速發展背后的“慢生意”
事實上,順風車行業的能量還遠未真正釋放,可以說處在黎明破曉期。作為一項社會創新事業,順風車不僅節能環保,也能有效疏解交通擁堵,每一位參與的用戶其實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這也決定了當順風車模式被廣泛認可,往往能形成較為強大的行業勢能,使順風車行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私家車保有量超過2億,按照平均每輛車3.5個空座來算,意味著有超過7億個空座可以分享。而預計2025年,中國私家車保有量將達到3.2億,這意味著順風車未來將有著巨大的,持續增長的市場空間。
而誰能在順風車行業黎明破曉的關鍵時期抓住機會,并持續引領行業,比拼的是各順風車平臺對行業建設的擔當和創新能力。因為行業建設并非一朝一夕,用戶形成正確認知需要時間,決定了行業建設不能“求快”。此外,如何在前期相對“慢熱”的行業,能夠廣泛調動用戶參與共建,考驗平臺的創新能力。
對于順風車行業而言,只有用戶深度參與和互諒,才能達成凝聚共識的合乘規范和行業標準,才能真正做到好的體驗。
嘀嗒出行通過“順風聲浪”用戶社區、行業標準集思會等多形式,讓廣大用戶深度參與社區共建,達成廣泛共識,從而促進產品合乘規則和機制創新,從而為順風合乘體驗的不斷升級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此次備受關注的順風聲浪第三期的議題,嘀嗒出行圍繞“攜帶行李/寵物、搭順風趕飛機/高鐵,你的建議是什么?”發起討論,這類問題是針對影響車主和乘客體驗的典型場景,做解決方案的深度挖掘。討論結果公布同時,嘀嗒出行也宣布三項合乘新規則已上線,包括搭乘順風車攜帶行李的尺寸和數量規則,攜帶寵物具體規則,以及趕航班/火車的具體要求。這背后體現的就是順風車平等關系下“共治”的思路。
圖片來源:嘀嗒出行App內截圖
從行業層面來看,通過“順風聲浪”形成公約,可以提高行業規范程度,也給其他順風車平臺提供了范本和參考。而從社會層面來看,通過社區互動,讓用戶充分參與到綠色環保的順風車出行中,或者獻言獻策,也是城市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
可以說成就他人,以成就自己。順風車是一項社會創新的民生工程。最終能夠持續發展的企業,一定是同時提供了產品價值、行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