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被熱點新聞推著走的時代,似乎一切都來去匆匆。紅一時的人很多,而李子柒卻可以在潮水中站住腳,喜歡她的人一直在。
原因無它,不過是因為她和她的觀眾共享著同一套文化體系,延續著農耕文明的基因,保持著中國人的鄉土底色。無論何時,當疲憊的人們垂下頭,李子柒的視頻都能讓人一秒沉入精神故鄉。
不同于常規的宏大敘事,光影流淌中,李子柒以一個從小在土地里摸爬滾打出來的農村孩子的視角揮鋤掘土、肩扛枯柴、柴鍋燒飯……她用幾個月時間學習一項傳統技藝,讓人們想起慢下來也是可以的;她和奶奶投箸佳肴,習慣冷漠的人想起黃發垂髫的動人;她用近乎白描的寫實,還原了我們民族基因里對桃花源的想象。雨落屋檐時,她伸手攪弄黑黢黢的火塘,溫暖的火苗消融了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與鄉間土墻木屋之間的藩籬,看視頻的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對于湮沒在外賣、網購和加班的都市人來說,李子柒的視頻就像是情緒的排風口、情感的棲息地。但療愈中她也讓觀眾看到另一重事實:在詩和遠方,采摘、劈柴、烹煮樣樣她都親力親為,沒有哪個環節是輕松的,她說:“能把日子過成什么樣,更多的是取決于你自己想要過什么樣的日子,以及你是否愿意為之努力。”
視頻里的美好都是真真切切用雙手創造的。7年前,李子柒剛回家時,她的小院,與普通農家院并無二致。7年里,視頻記錄著院墻內外一點一滴的變化,這一期做了個秋千涼亭,下一期挖個池塘修座木橋,烤面包時蓋個面包窯,砌上花池種上各種鮮花果樹,家里大到洗手臺、竹沙發、羅漢床、小到蠶絲被、衣架、燈罩、衣服……我們一個視頻一個視頻的看著,李子柒的家一點點的變美變精致,這些物件兒,到現在都還在正常使用著。
這樣的生活態度漸漸形成示范效應,從網絡社會延伸到現實社會。李子柒架起了城市人與鄉村生活的新通道,通過這條通道,鄉村農人也看到了新的出路。
李子柒最初拍視頻就是為了在鄉村謀生。當年奶奶重病,她決定離開返鄉陪伴奶奶。為了生計,她開始經營網店,又為了給店鋪增加人氣在田間架起了鏡頭。
走紅后,她沒有走上傳統的直播帶貨道路。而是在視頻中呈現食物的制作過程。整段視頻中,沒有帶一個買字,但不少人愿意購買這些食品。他們似乎購買的并不僅僅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種關于美的想象。
在李子柒的評論區,有人評論:我天天就過著這樣的生活,你們不圍觀、不羨慕、不那么點贊的話,我還真不知道田園有那么好。曾經的李子柒也是如此,在她的早期視頻中,留著卷發大波浪的發型,那是一個農村姑娘努力融入城市生活的樣子。但后來她坦然地穿著粗布麻衣,那是腳下土地給她的底氣。
人民日報曾評價:李子柒的樣本意義,絕不應被忽視。以前,種菜、育肥、收割只是一種貧困而單調的重復,是看不到未來的停滯和封閉。而循著李子柒的腳步,農村人發現自己熟悉的山水和生活可以成為陌生人眼中的風景,他們過去愁銷路的農產品也可以被追捧,然而比銷量數據更珍貴的,是他們眼中望向美好的光芒。
曾經,有人質疑李子柒的視頻展現的不是真實的農村,認為真正的鄉村除了田園牧歌還有許多一地雞毛,而今天的農村正朝著李子柒視頻中的美好生活追趕。在成都的明月村小院里不僅有小汽車,還有新栽的花苗在李子柒的家鄉綿陽,村子里不僅小洋樓林立,返鄉的年輕人也涌上了新修的村路。
在國家鄉村振興的號角下,農村資源正在逐步走向值錢的道路,李子柒的小村小院也會逐漸變成每一個中國農村的小村小院。在國家和人民的努力下,李子柒帶給人們對美好的向往,已然開花結果。期待李子柒回歸的日子,繼續用視頻講好鄉村故事,用雙手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