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華龍華軒畫館監制
吳子英 1970年出生,原中央文史研書畫院南方分院特聘研究員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藝術創作中心 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傳媒與設計學院設計系國畫專業客座教授 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湖南省美協會員 廣州市美協理事 廣州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廣東省青年美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佛山市青年美協市場部藝術顧問 三宜堂藝術中心藝術顧問 廣州香雪書畫會副會長 廣州市老干部書畫協會鑒賞交流書會專委會副會長 香港東方書畫會名譽副會長
自幼酷愛美術,在祖輩與父親吳靜山的熏陶下,少年時期就得到國畫大師陸儼少、鄧白先生的指導和賞識。1993年赴新加坡留學,結識當地著名書畫、攝影家任佰年先生,成為忘年之交,回國后先后參與一些藝術活動。后師從王貴勝老師、古棕老師,著力于深入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1997年作品《大好河山》《山水清音》入選“廣東省當代百名書畫家作品展”;2000年作品《秋居圖》入選“廣州青年美術家作品展”;2003年5月參加由廣州青年美協舉辦的“新藝展”第四回展,同年作品《春意濃》獲廣州美術作品創作獎,后又入選廣東省美術作品展并獲優秀獎。
2006年3月應馬來西亞總商會邀請在吉隆坡舉辦“父子三人展”,同年7月應總參管理局邀請至北京作畫;2012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美術館”舉辦吳子英個人展,得到各界認可。近年來作品在多份雜志、報刊上發表,深受海內外人士關注和收藏。在國內外舉辦多次個人畫展及聯展。
已出版有《吳子英畫集》(嶺南美術出版社)、《吳子英畫選》(中國文藝家出版社)等十余本作品集。
意境相生 趨于古法
——觀吳子英山水畫有感
文/黃惠青
中國的山水畫成熟于隋唐時期,自北宋時就較注重意境的營造,如一年四季景色入畫頗為多見,更是時有多種氣候特征體現,其山水畫作氛圍的體現更是當時畫家們孜孜不倦的目標。這是當時職業畫家的畢生追求,也是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古法吧,是與宋后出現的文人畫有所不同的。
我與吳子英是在撫松書院認識的,當時雷鐸老師邀請他參加書院年會,雷老師對他的國畫評價相當高,也寫過不少評語,他們算是忘年交了。后來,他受邀為書院創作大畫,才有了更深的交流,也了解到原來他有一個更牛的老爹,叫吳靜山。再后來,他看上了我的篆刻,此后我也為他刻了不少印章,有十幾個吧。
據說他以前是一個愛旅行的人,走遍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一路感悟自然,師法自然。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此也造就了他現在的藝術成就。
子英兄很小時候就開始學畫畫,也得到過很多大名家的提點和指導,如陸儼少,如鄧白等大師級人物。從他的簡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喜歡"自討苦吃"的人,這樣的人本來就不多,更何況是一個畫家呢?我曾多次參觀他的畫作,在現場,那種磅礴氣勢淋漓盡致,毫端揮灑的氣息,以及傳統功夫的純熟運用,令人贊嘆。今人不多矣!
嶺南山水多氤氳,子英兄將其畫面氣息運用到了極致,使其充滿了各種意境。央美教授薛永年說“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我感覺子英的情懷都在筆墨里面,都在他的國畫里面,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探討。
我最近在讀朱光潛先生的書,里面說到,"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文章妙處如此,生活妙處也如此",子英兄的畫更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受到怎樣的情趣,便現出怎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
子英兄用其前幾十年的時間丈量了中國大好山河的壯美,又在技藝純熟的年華將其應用到了畫作里,這便是藝術的生活,也是生活的藝術,也是吳子英的藝術。(黃惠青,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