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20日,由聯合國NGO太平洋地區發展與教育組織、上海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聯合主辦、上海華因極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人·數字·城市——數智時代的城市生活變遷”學術論壇在滬順利舉行。
本屆論壇歷時兩天,在學界、政界與業界之間,圍繞“數智時代都市人群變化”“數智時代的城市文化與消費”“數智時代城市研究的新視角與新方法”等主題展開了跨界討論。會議共有60多位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者、以及來自政府、商業、房地產業、醫院、決策咨詢公司等企業的負責人,就數智時代下城市面貌、人群變遷、數智趨勢、數字應用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探討。
十九日上午,論壇開幕式在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海外貿易中心會場舉行。在開幕式上,由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投資促進處朱瑩華副處長、聯合國 NGO 太平洋地區發展與教育組織亞太地區副干事長邢海燕博士、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院長蔣傳光教授等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然后,由聯合國 NGO 太平洋地區發展與教育組織(P.R.I.D.E)亞太地區干事長趙元洪和秘書長區菁為該組織受聘的學術顧問頒發聘書。為進一步促進學術成果的落地轉化,還舉行了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社會學系(社會學研究所)與上海華因極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建的教研實習基地的揭牌儀式。
開幕式結束后,是大會的主旨報告環節。上半場首先由中山大學的周大鳴教授發言,他從在線都市與技術想象等方面,暢想了適度技術與足夠智慧的未來城市的議題。來自復旦大學的潘天舒教授發表了長三角城市適老社會科技改造與建設的主題演講。在評議環節,馮猛教授認為思考智能技術帶來的優勢與隱患時,要處理好倫理、社會、城市治理、個人四組關系。在下半場的主題報告中,復旦大學的張樂天教授認為城市數字化應鼓勵個性發展,促進多元共生,還要幫助農民成為數字城市建設的正向力量。來自上海睿叢攝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郭莉博士則分享了如何借助文化人類學方法為城市創新式發展提供方向感與依據,挖掘城市核心文化價值。擔任評議人的潘天舒教授則思考技術應用與倫理主張,認為人是技術的目的,人文情感的注入在數字時代尤為重要。
十九日下午,兩個平行論壇同時進行。平行論壇一以“數智化與城市”、和“數智化與社會”為主題,來自四川大學的徐新建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的色音教授、北京五一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華東區負責人張少帥、上海華因極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產品官姚冠華分別做了精彩報告;平行論壇二以“數智化時代的文化”與“數智時代的生活”為主題,來自同濟大學的劉悅來教授、中山大學的鐘淑如副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的劉行博士,以及愛丁堡大學的博士王志威分別發表了創新且深刻的見解,擔任評議的專家就各位的發言,也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與互動。
本次論壇除主旨報告與平行論壇之外,還專門設有研究生論壇,為青年學子們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平臺。二十日上午,研究生論壇分別以“數字治理與群體關懷”與“城市變遷與城市行動”為主題,從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民俗學等學科視角出發,就數字治理、數字鴻溝、數字勞動、城市群體、城市流動、城市組織與互動等現代熱點議題進行交流。
二十日下午,論壇圓滿閉幕。在此次論壇上,秉承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學界學者和業界人士聯合探討了數智時代下現代人和城市發展及變遷,以及智慧城市建設中數字技術實踐如何可能,并就數智時代下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進行了有深度的跨界交流。
數智賦能是城市治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議題。從數字到數智,再到數治,今天的城市生活與城市面貌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如何用數智化技術賦能未來的城市治理,加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技術更有溫度,讓城市更懷人文,未來值得進一步關注。
(欒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