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不少關于戰爭題材的電影,都受到了民眾的高度好評,要是在這些影片當中,選出最優秀的,那一定是《大決戰》電影三部曲。
這部影片總共包含了六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分別講述了我國在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
整個電影投資超過1億元,從對革命人物的采訪,到演員選角的確認,以及具體拍攝的展開,耗費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巨大。
這部影片高度還原了我國戰爭的原貌,將涉及到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都刻畫得十分飽滿而生動。
圖丨大決戰
《大決戰》系列電影,一經上映就受到了良好的反響,甚至時至今日,它也是很多影迷心目中,無法超越的戰爭影片。
鄧小平同志曾經特意去觀看過這部影片,然后予以了高度評價:“拍的太好了,我以后要每年都看一遍!”
但是,在拍這部影片的時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人提出,要不要把林彪拍出來?楊尚昆得知此事后表態:仗是誰打的?
圖丨鄧小平
將三大戰役搬上銀幕
早在建國初期,八一制片廠就曾經想要將三大戰役,拍成一部宏偉的影片,展現給全國的民眾。
可是,由于技術條件限制,加上當時我國的物質生活,尚且不豐裕,電影事業就更是沒有受到普遍的關注,這件事情也就擱置了下來。
隨著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人民生活水平獲得了極大提升,文化領域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民眾對于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
于是,80年代,迎來了我國電影事業的春天,很多影片都在電影院相繼上映,人們漸漸喜歡上了這種新潮的生活和娛樂方式。
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我國電影技術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很多原先無法展示的畫面,能夠在技術的支持下被呈上熒幕,也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圖丨八一制片廠
此時,一部關于三大戰役的影片,就被納入了拍攝的考慮之中,因為,這場戰役,對于我國的建設與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重要價值。
為了展現我國革命戰士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人民在戰爭中做出的突出貢獻。經過中央商議,決定由八一電影制片廠,來進行這一部電影的拍攝。
之所以決定,要如此大規模地拍攝這部電影,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當時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好的電影作品,我國的電影則處于相對落后的水平。因而,很有必要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好的電影首先需要一個好的劇本,因而一個優秀的主創團隊十分重要。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由王軍、史超、李平分負責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的劇本創作。
圖丨大決戰
他們三人都曾經親自參與過三大戰役,對戰爭的原貌,有著確實可信的了解。同時,他們都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的骨干人員,在電影拍攝方面很有經驗。
中央方面也對這部電影的拍攝十分重視,由中央領導楊尚昆,一直負責電影拍攝的跟進,并與主創團隊,多次一同進行研究與討論。
知道這部影片將要被拍攝,我國很多參與過三大戰役的革命老將們,都非常關心,希望能夠在熒幕上,看到當年解放軍們是如何萬眾一心,打敗敵人的場面。
因而,面對劇本創作人員的采訪,大家都十分熱心,很樂意講述當年三大戰役發生的實際狀況,以及各種細節信息。
其中,聶榮臻元帥就多次向導演一行人,介紹了當年平津戰役的具體情況,作為這場戰役的指揮者,他的講述,使得劇本更具有了歷史的可靠性與說服力。
圖丨聶榮臻
整個劇本的創作,是在很多親歷者的幫助下,共同完成的,這樣堅實的基礎,就決定了這部影片具備了,后來電影所不能達到的高度。
除了戰爭的親歷者以外,為確保各種史實與具體信息的準確性,主創人員廣泛搜集了各種與三大戰役相關的歷史資料,將其進行精心的匯總與吸收。
并且還受到了專業人員的指導,整個過程簡直比得上一門專業的歷史研究,電影的主創人員精心竭力,僅僅是文字資料,就收集了多達6000多萬字。
而關于劇本的創作環境,主創人員親自考察了,當時戰爭發生的多個戰場遺址,并在實地進行了簡單的模擬,以求對細節的說明,盡可能地準確、恰當。
從而,在眾人的齊心努力以及長久付出之中,這部精良的電影劇本,終于被打磨了出來。
圖丨戰場
劇本遇見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但在同時,主創人員也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而其中最拿不定主意的,就是林彪這一形象,應該如何加以塑造。
在解放戰爭中,尤其是三大戰役里面,林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前后一共指揮了大大小小多場戰役,而且立下赫赫戰功。
例如,在1954年,林彪曾指揮解放軍在秀水河子大破國民黨,此場戰役發生之時,我放武器裝備全面落后于國民黨,處于非常明顯的劣勢。
但林彪還是憑借過人的指揮能力,扭轉了戰爭局勢,并且繳獲了大量的戰勝物資,尤其是軍用機械裝備,這使得后來的仗,有了更充足的準備。
這場戰役是我軍在東北取得的第一場勝仗,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士氣,在當時廣為流傳,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
圖丨劇照
而且這也是解放軍打的第一場殲滅仗,此前國民黨一直仗著自己有美軍的裝備,認為解放軍不可能打敗他們,這次戰役就極大的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就算這場戰役略去不提,但是三大戰役中十分重要的遼沈戰役,則不能不好好展現吧,這場戰役,也是完全在林彪的指揮下打成的。
當時,林彪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一共花了50多天的時間,殲滅了47萬余人的敵軍,極大打擊了敵人力量。
這使得我軍在東北地區的形勢,獲得了極大扭轉,對于我國戰爭全局,更是具有轉折性的意義。
本來,毛主席對于戰爭的預判,是五年左右的時間,此場戰役獲得勝利,連毛主席都親自肯定,我們只需要再用一年的時間,就能夠完全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了。
圖丨林彪
由此可知,這場戰役在整個解放戰爭中,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作為這場戰爭的總指揮,林彪更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但是,在解放時期,林彪卻也犯下了一些錯誤,這些錯誤也絕對不容忽視。
在大決戰前夕,千鈞一發的關鍵時刻,林彪曾經借口糧食問題,沒有得到中央解決,遲遲不肯南下攻打錦州。
這對于我國戰爭全局,以及整個革命的進程,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可林彪卻堅決不肯南下,甚至在與毛主席通訊的電報之中,展開了爭論。
當時主管東北經濟的是陳云同志,他清楚地知道,林彪所說的糧食問題,其實是能夠得到解決的。
圖丨林彪
林彪之所以不愿南下,真正原因是怕自己打不下錦州,因為不想打敗仗,所以找了一個借口罷了。
曾經在軍史的書寫過程中,面對林彪這一人物的塑造問題,陳云就主張如實呈現,不管是歷史功績,還是個人錯誤,都要如實記敘。
可歷史的書寫與電影的塑造必然還是不一樣,電影面向的是更廣泛的全國群眾,其中人物形象是如何,將很影響大家對待相關事件的認知。
在主創團隊中,針對這一問題,大家也展開了爭論,并最終形成了兩派主要意見:
一些人主張,這部影片最重要的是要還原歷史,那么對待歷史人物,也自然應該采取同樣的態度,林彪是怎樣的,就如實表現這個人即可,對于他的功績也是一樣的呈現出來。
圖丨陳云
另一些人則反對這一看法,并且主張不要描寫林彪,實在要提的地方,也不要有太多細節,直接一筆帶過就行了。
雙方的爭執久久沒有一個定論,從而關于林彪的熒幕形象應該如何呈現,實際上一直都沒有被確定下來。
但劇本的創作不能停止下來,于是,只要是涉及林彪的劇情與內容,大家都還是存在猶豫與分歧,每次到這里都會耽誤很多的時間。
就這個問題,最終沒有人敢拍板決定,大家各有想法,誰也說服不了誰,眼看這個問題無法決定,將極大影響劇本的創作與推進。
圖丨劇照
于是,這個問題被上報給了中央的楊尚昆同志,并請他作出最終的判斷與決策。
楊尚昆在了解情況以后,很快就直接指示:“劇中當然要有林彪,不然的話,在東北的戰場,那仗是誰打的?”
不僅明確了要寫林彪,而且,要如實地寫他,不要否定他在之前戰役中的功績。
楊尚昆認為,實事求是的精神,也應該貫徹到電影創作的過程當中,畢竟林彪是一個歷史人物,對待他的態度,也應該是歷史的、客觀的。
而后來的民眾看到電影,也應該知道林彪這樣一個人的存在,他曾經參與了中國多場革命與戰爭,從土地革命時期,到后來的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都發揮了很多重要的作用。
圖丨楊尚昆
雖然在后期,林彪確實有一些錯誤,但如果因此,而忽視他之前的功績,那則是以偏概全,不能讓民眾得到信服的。
在聽到楊尚昆的表態以后,主創人員終于敢放心地投入創作了,這下劇本有了具體的方向,他們在歷史有關事實的塑造上,也就更有底氣。
楊尚昆的這一態度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后來有關林彪的情節才會那樣生動,而整部影片也更是因為堅持了這樣一種精神,才會如此引人入勝。
之后遇到的種種問題,主創人員也一一解決掉了,在1987年年底,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終于完成了。
圖丨楊尚昆
后來,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也得到了楊尚昆等中央領導人的大力支持。
一部好的影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支持,而這些所需要的條件,在中央領導人的幫助下,都一一得到了解決。
為了最真實地呈現戰爭的真實面貌,讓觀眾獲得最好的觀影體驗,電影拍攝動用了很多真實的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
這還是歷史上第一次,在一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涉及到了如此多的部門以及相關人員。
正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這部影片最終才沒有讓眾人失望,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甚至稱得上是完美的水平,呈現給了全國的民眾。
圖丨劇照
影片對于歷史的實事求是
除了關于林彪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外,整部影片在多個方面都呈現出了,它對于歷史實事求是的態度。
當年,扮演蔣介石有一個很出名的演員,叫做孫飛虎。他模仿蔣介石惟妙惟肖,演出了蔣介石本人的神韻,因而在多個影片中,都由他來出演這一角色。
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扮演的蔣介石,具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問題,那就是,對蔣介石本人進行刻意丑化。
其實,這與孫飛虎本人的演技沒有關系,而只是由于當時人們的固有認知,認為蔣介石就是一個獨裁者,是我們的敵人,所以他的形象就應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負面形象。
但如果這樣去呈現,實際是不應該的,蔣介石本身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要不然,他也不能夠成為國民黨的領袖,而且還讓我們這場戰爭打了這么久。
圖丨孫飛虎
但在當時,這種觀念幾乎已經是根深蒂固了,觀眾也普遍喜歡看,蔣介石在熒幕上各種出丑,不太聰明的表現。
但在大決戰系列的刻畫過程中,主創人員卻對這種歷史觀,進行了重新審視,并決心加以改變,塑造一個真實的蔣介石。
從而,他們沒有像通常電影那樣,找孫飛虎進行飾演,而是找了一個叫做趙恒多的演員,由他塑造一個真實的蔣介石形象。
最終,他的呈現也十分動人,讓觀眾了解到了不同層面的蔣介石,甚至很多國民黨人士在看了這部影片以后,都對趙恒多的扮演表示認同。
正是由于這種對于歷史本身的尊重與還原,并將其貫徹到了對文藝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才使得這部影片一鳴驚人,令人嘖嘖稱贊。
圖丨趙恒多
相比于后世的很多影片,甚至一些制作更加精良,在科技運用上也更加先進的電影,大決戰系列依然無法超越,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如果大家觀看過后來翻拍的系列,或者其他相同類型的電影,就會發現,這部大決戰系列,將當時革命先輩們的堅定決心,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部影片從創作之初,就是秉持著對歷史的懷念,以及對人民的贊美,而在創作與選角的過程中,更是落實了這樣的一種信念。
這種對于戰爭與革命的堅定信念,強烈地流淌在整部影片當中,觀眾能夠為之所感動,產生強烈的歷史感與責任感。
因而,一部好的影片,一定要有好的信念與價值觀的支撐,影片不僅僅只是文藝作品,它的背后,涉及到主創人員的歷史感,價值觀等多項重要內容。
圖丨劇照
觀眾在進行觀影的過程,也不僅僅是接收一個個精良的電影畫面,更是對于影片內容的感受,對影片精神的學習。
正因如此,一個好的影片可以有多種呈現方式,但就其創作過程和設定而言,它必然是嚴肅而深沉的,其中的邏輯決不能夠是含糊的。
當作為一個觀眾,不僅僅是欣賞電影精良的畫面,而更是要學習一種人生觀與價值觀,讓自己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與提升。
因而,好的影片內容往往能夠引人深思,這就是它對人在思想與精神上的深度提升,影片發揮的作用,往往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但它的力量也確實不容小覷。
實事求是作為一種價值觀念,確實也應該是文藝作品創作的首要原則,任何時候,一部影片都應該具有歷史擔當,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功能。
圖丨大決戰
大決戰系列電影作為一部經典,值得我們如今的人靜下心來好好觀看,更是成為了今后我國電影創作的標桿與榜樣,其創作全程都值得后來的電影界學習。
如今我國有一批又一批的電影上映,隨著觀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影片類別也在不斷地更新。
但無論如何,影片的創作都不能夠脫離民眾的生活,更不應該是毫無內容和意義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追求是一部影片最重要,也永遠最動人的地方。
在眾多類型的影片當中,戰爭與革命主題的電影,仍然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這就是由于,我們對于過去那個先輩篳路藍縷、辛苦打拼的年代,充滿了最高的信念!
聲明:刊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