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喜劇《勇奪芳心》,片長三小時,前一個小時有點看不習慣,拉吉剛認識西姆蘭時,以為只要向女生表示好感,對方就會喜歡他,不管西姆蘭怎么跟他說:不要煩我!拉吉還是一直盧一直盧一直盧,盧到熒幕外的我都想翻臉。
后來拉吉跟西姆蘭的相處,也常常是男方莫名其妙做出一堆不好笑的惡作劇,導致女方落入狼狽的處境。《勇奪芳心》前一個小時讓我看得很不耐,拉吉對西姆蘭的搭訕(欺負),差不多是直男研究社等級,我不覺得浪漫可愛,只覺得:夠了喔!!
幸好,拉吉和西姆蘭互有好感后,電影也開始變得討喜,影片后一個半小時才是全片的亮點:西姆蘭被迫嫁給不認識的庫吉特,拉吉故意接近庫吉特,成為他的好友,并結識西姆蘭的家人,取得她的父母親信任,同時間,庫吉特的妹妹阿美對拉吉有著好感,庫吉特的父母想要撮合兩人的婚事,拉吉的父親突然來到印度,讓已經有點混亂的狀況變得更加混亂。
《勇奪芳心》后段將觀眾放在高一級的視角,對拉吉的謊言與他人的反應感到趣味,同時帶出本片的真正重點:異鄉人的焦慮。巴爾德夫移民到倫敦打拼多年,依然無法真正融入英國社會,擔心家人會失去印度的根源,因此對傳統格外地重視與維護。巴爾德夫之所以討厭拉吉,是覺得拉吉洋派的作風不像印度人,不夠穩重與踏實。然而,拉吉遠比巴爾德夫想象的更老派,他從未打算跟西姆蘭私奔,而是堅持要獲得巴爾德夫的祝福不可。
《勇奪芳心》試著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間,取得一個平衡,既要完成自由戀愛,又不違背傳統習俗(保有女方父親的至高權力)。電影當年上映時,獲得極佳的票房成績,除了熱鬧的歌舞場面和歐洲的風光景致吸引觀眾入場外,在保守的思想中融入一點點小叛逆但又不至于松動體制的情節,應該也是本片獲得觀眾共鳴的重要原因吧。
話說,西姆蘭被迫嫁給庫吉特時,她的母親對她說:我年輕的時候,你外公常說:男人和女人沒什么不一樣,都擁有相同的權利。我小時候一直相信這是真的,可是等我長大了,我發現那是個大謊言,我必須放棄學業,我兄弟的教育更重要,那是我第一次犧牲,而犧牲從來沒有盡頭,先是身為女兒,然后身為姊妹,再來身為妻子,我從無選擇,可是你出生時,我第一次抱著你,我承諾自己一件事,我的女兒絕對不會受我受過的苦,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她都不會犧牲。所以就算她是女孩子又如何?她會隨心所欲過她的人生,她會擁有自己的幸福。
可是我錯了,西姆蘭,我忘了女人也沒有權利許下承諾,她們生下來就注定為了男人犧牲自己,可是男人不必為了女人犧牲,他們永遠也不會這樣做。所以今天,你的母親,要求你要找到快樂,忘了他,女兒,忘了他。你的父親不會了解你的眼淚,我求你,為了這個家的安寧,忘了他,孩子,忘了他。
母親的這番告白讓我想起《82年生的金智英》,印度商業電影里的男性角色,不管是 1995 年的《勇奪芳心》或是票房鼎盛的《巴霍巴利王》等片,人設都很相似:大男人主角,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眾人崇拜的對象。女性角色即便性格直率,有開放的思想,但大半時間仍是處于等待男性救援的位置,就像拉吉常對西姆蘭說的話:你相信我嗎?不要擔心,我會光明正大帶走你。想要破除父權枷鎖,還是只能依靠男性出手相救的無奈。
過去幾年看了些印度電影,有商業片,有藝術片,有熱鬧的作品,也有小品動人之作。對我來說,印度的商業電影發展得相當成熟,就跟韓國片一樣,印度電影也常常向好萊塢取經(汲取靈感),但他們就是能把好萊塢商業片的公式劇情消化成印度風情,并且摸索出一套專屬于印度的說故事方法。
《勇奪芳心》有浪漫,有淚水,有歌有舞,有強大的明星魅力,還有看起來很假的彈琴畫面(哈哈),總之,雖然《勇奪芳心》是一部 27 年前的作品,影片的拍攝質感也有點老舊感,但我還是看得相當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