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判了!
13年!
6個億!
但魚叔今天不想聊。
我想聊一種40年前誕生的病毒,艾滋病毒。
因為過幾天,也就是12月1日,就是國際艾滋病日。
恰好這兩天剛看了一部寶藏劇,關于艾滋病的——
《零號病人》
Нулевой пациент
艾滋病,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
截至最新統計,我國現存艾滋病感染者,共計57.7萬人,約每萬人中6例。
但,相關的國產影視卻少之又少。
11年前,顧長衛導演的《最愛》上映。
這部由章子怡與郭富城等主演的國產電影,在當時頗有話題性。
它難能可貴地將「艾滋村」群像搬上了銀幕。
遺憾的是,我們看的其實是個刪減版。
原版中的49分鐘,消失了。
而就在不久前,一部現象級俄劇在海外熱議。
它講述的同樣是艾滋病引發的一場災難。
尺度觸目驚心,將人性之惡揭得一絲不掛。
看似只說了艾滋,卻又不只是艾滋。
看似說的是34年前,又好像是在說今天。
豆瓣評分8.7,還在悄悄上漲,絕對寶藏。
1988年,蘇聯的一家兒童醫院。
一名半歲的嬰兒,死在了手術臺上。
主刀醫生基爾桑,感到無比困惑。
手術全程,自己沒有半點失誤,卻無法救下孩子。
但,來不及傷感。
很快他就發現,醫院里其他孩子也出現了相同的病癥:
化膿性膿毒癥,且免疫力急劇下降。
對照多個病例,并參考國外資料,基爾桑產生了一個可怕的猜測——
這些孩子,很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他立即上報院長。
結果,卻遭到狠狠的嘲笑。
兒童醫院里,怎么可能流行艾滋病?
況且,蘇聯衛生部長不久前才發表了講話。
他說,艾滋病是一種「西方病」,由惡劣的生活習慣造成。
感染者,都是些流浪漢、癮君子、妓女、同性戀……
而在蘇聯,沒有這些人。
「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會滋生這些資本主義惡習」
部長這么說,有他的底氣。
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患于美國被發現。
此后數年間,感染人數不斷飆升。
至1988年,已有超過500萬艾滋病患者。
而蘇聯的本土確診病例,是0。
「我國記錄在案的病例,全是外國人。」
因此,在院長看來,基爾桑的推論很荒謬,是為自己手術的失誤找借口。
他態度強硬,不準再提。
基爾桑只好自作主張,將患者的血樣寄往了莫斯科的艾滋病科研所。
檢測結果,印證了他的猜測。
「她的艾滋病檢測結果呈陽性。」
而在莫斯科的一家研究所內。
專家岡察洛夫,同樣在為一例病患傷神。
患病的是一名退伍翻譯兵。在泰國服役期間,他突然發燒、失眠、腹瀉。
回國后,腹股溝又長滿皮疹,淋巴細胞是正常的兩倍。
直到患上卡波西式肉瘤(艾滋病的一種并發癥),才被送到研究所。
HIV檢測結果,是陽性。
據翻譯兵交代,在泰國期間,他曾與不少當地人發生過性行為,且未采取安全措施。
更要命的是,他在軍營中也有不少性伴侶。
經過一系列的走訪、篩查,岡察洛夫有了初步
感染人數,可能超過一百人。
兩個地方同時出現病例。
一旦蔓延開來,將波及蘇聯全境的2.5億人。
當務之急,必須找到傳染源,也就是零號病人。
并追蹤傳播鏈,隔離感染者,對他們進行治療。
在國產片《最愛》中,琴琴與得意的愛情線貫穿始終。
一個,為了買一瓶城里的洗發水,去賣血,患上艾滋病。
一個,也在想方設法賣血賺錢,也沒能躲過。
他們都被各自的丈夫與妻子,第一時間拋棄。
兩人的結合,就像是殘忍人性面前,最后的浪漫。
而《零號病人》,則生猛直接地揭露了大疫之下的眾生相。
并揭露出背后的推手。
首先,是傲慢。
當專家來到軍營調查病源時,就碰了壁。
蘇聯軍官目光如炬,堅決否認。
「我們這里有男同、基佬、變態嗎?」
臺下的多名士兵,眼神躲閃,不敢承認。
軍官對著岡察洛夫一聲冷笑,下了逐客令。
其次,是暴力。
兒童醫院所在的城市,艾滋病的消息不脛而走。
當地工頭,召集了大批人馬,將醫院圍了個水泄不通。
他們擔心自家孩子也會被傳染。
于是要強拆醫院,把患病的孩子們全部趕走。
更多的,是恐懼。
然而,恐懼的卻并非疾病本身。
在病毒排查過程中,開頭死去嬰兒的母親,同樣確診了艾滋病。
丈夫第一時間是大發雷霆。
相較于病毒,他更恐懼妻子的不忠。
「我們已經半年沒睡過了,她又是從哪得的病?」
醫院里,有一個意外患病的女孩。
她不敢回家,怕被父親打死。
因為在父親的觀念里,這無異于宣判她是「蕩婦」。
如此偏見,是疾病被不斷妖魔化后的產物。
《疾病的隱喻》中,有這樣一句話。
「把疾病妖魔化,就不可避免地發生這樣的轉變:
即把錯誤歸咎于患者,而不管患者本人是否被認為是疾病的犧牲品。」
而蘇聯官方,就是「妖魔化」最大的推手。
1988年,時值冷戰末期。
劍拔弩張的軍備競賽外,少不了輿論戰。
艾滋病在美國的發現,給了蘇聯方面把柄。
很快,這一疾病成了西方國家特有的墮落病。
這番罵戰,當然不僅是說給大洋彼岸聽的,在國內也循環播放。
在經歷了阿富汗戰爭的失利后,蘇聯國內矛盾重重。
經濟不景氣,改革受挫,各地區紛紛鬧起獨立。
于是,艾滋病成了美帝國主義的「破壞武器」。
宣傳之下,又是眾志成城,同仇敵愾。
可如今,艾滋病在國內蔓延。
一旦報道,無異于自扇耳光。
因此,必須保密。
報紙被撤下,記者被毆打并拘留。
對外的口徑高度統一。
「由于技術故障,今天沒出刊」
所有指出真相的人,都被劃為危言聳聽者。
甚至是叛國者。
但,事實是無法掩蓋的。
隱秘的性行為,令病毒的傳播變得不可控。
深夜里,處處可見幽會的人們。
嫖娼,更是處處有門道。
在車站,應召女們三五成群,專挑出手闊綽的跨國商人。
只要多加點錢,就可以不戴套。
公眾談性色變。
學校里也沒有性教育課程,女孩們看到解剖圖,都會偷笑。
對于艾滋病,更是一無所知。
但,色情電影倒是風靡全國。
「風靡各種沙龍的色情影片,灌輸的都是不正確的性教育。」
與此同時,針對艾滋病的醫療體系卻非常薄弱。
全國關于艾滋病的研究中心,卻只有5所。
有的科室里,甚至只有一名護士。
一旦病毒爆發,光是檢測排查,就足以令醫療系統陷入癱瘓。
《零號病人》中,有一最吊詭之處。
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到正當的理由。
調查團中,有一位克格勃特工。
他盤查著所有報告,把控著所有人的口風。
入住旅店,他從不花錢。
亮一亮克格勃的證件,前臺立馬乖乖開卡。
面對報道真相的記者,他言之鑿鑿。
認定其心可誅,奉勸要顧全大局。
「你不覺得這是一種挑釁嗎?」
調查發現,兒童醫院內艾滋病的爆發,源于醫院嚴重違反規定。
抽血的針頭、針管,都極有可能攜帶病毒。
醫院只換針頭,卻從不更換針管。
而這僅僅是蘇聯成千上萬家醫院的縮影。
院長大發雷霆。
不是因為違規操作。
而是指責基爾桑泄露消息,將整座醫院陷于不利。
甚至,損害了整個醫療系統的名譽。
相似的話語,岡察洛夫的父親也曾勸說。
他是衛生部的高管,熟稔于官場之道。
「對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彰顯他們在這里的權利。」
在后續調查中,岡察洛夫推測出艾滋病爆發的另一種可能——
衛生部下發的免疫球蛋白,本身就攜帶了HIV病毒。
但,沒等他展開調查,所有的免疫球蛋白都被焚毀。
下令的,正是他的父親。
父親給出的解釋,蒼白而可笑。
「我怕有罪。」
在他的觀念里,自己這枚螺絲釘,千萬不能出岔子。
整個官僚機器,必須穩步向好。
一旦查明真相,戈爾巴喬夫就會揪住衛生部門不放,責令改革。
體系崩潰,國家陷入動蕩。
「你知道這里殺人最多的是誰嗎?」
「是那些希望這個國家一切順利的人。」
最終,位卑言輕的基爾桑,不得不選擇沉默自保。
專家岡察洛夫,也只能妥協。
在中央的授意下,他坐到全國直播的鏡頭前。
西裝革履,將頭發打理得一絲不亂。他沒有提出對免疫球蛋白的質疑,而是全部歸于埃利斯塔兒童醫院的工作人員的違規操作。
他曾鄙視克格勃特工,瞧不起自己的父親。
直到他感受到大環境的重壓,也變成了同流者。
「我更像一個浮標,隨波擺動,不會游泳。」
三年后,蘇聯解體了。
真正毀滅這個國家的兇手,眾說紛紜。
正如這段鮮為人知的兒童醫院艾滋病事件。
真相,永遠被塵封在了歷史中。
直至今日,肇事者不詳。
感染者本人呢?
共75名兒童,4名成人,被轉運到了偏僻的遠方。
孩童不懂問題的嚴重性,繼續嬉笑打鬧。
他們撿起石子,擲向結冰的湖面。
在黑暗中,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