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從呱呱墜地的嬰兒,到青壯年時期,再到垂垂老矣,最終化作一捧黃土。這是不可回避的自然規律。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都要面對。
古人有這樣一句話“百善孝為先”,孝在古人的認知世界當中,地位是相當高的。其實,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要崇尚孝道。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做子女的自然就要反哺父母。孝道有很多種,并不一定衣食無憂就是孝,令老人健康快樂也是一種孝。有一句關于孝道的俗語“喪家三年不沾紅,育兒五年莫養寵”,是關于古人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對于這種現象,你持什么樣的態度?
一,喪家三年不沾紅。
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家庭有人去世,三年內都不要與“紅”沾邊。是不是感覺有些迷惑?什么叫與紅沾邊?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就是,并不是所有家里辦了喪事的人,就要遵守這樣的規矩,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沒有子嗣守孝。比如光棍,比如父母尚健在,兒子英年早逝,且沒子女,這也不需要遵守這樣的規矩。
在這句俗語當中的“不沾紅”,需要從兩方面去考慮。
①,貼紅春聯,紅燈籠等。
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每年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紅紅的春聯,掛紅燈籠。這樣既能烘托氣氛,紅色顯得喜慶,有紅紅火火的含義在里面。還有一層含義就是古人為了驅災辟邪才貼紅春聯,掛紅燈籠。可如果出現“喪家”的情況,且有后人守孝,那么,過年時,是不能張貼紅春聯和紅燈籠的。這和白事的孝道文化背道而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說法,三年以內,是不能貼春聯的。要遵循:一白,二黃,三綠,四紅的原則。也就是,第一年貼白色春聯,第二年貼黃色春聯,第三年貼綠色春聯,第四年才能貼紅色春聯。
②,不能辦喜事。
這里的喜事,一般泛指結婚。也許有人會說,辦滿月酒不也是喜事嗎?但是,辦滿月酒我們無法人為阻止,有新生命降臨這個家庭,他本就是可喜可賀的大喜事,我們沒有辦法阻擋新生命降臨。要順應天意。可結婚就不同了,家里辦了喪事,婚期可以延后,緩辦。當然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婚期拖三年,對于年輕人來說,那也是相當煎熬的。所以,有些地方逐漸的演化成一年的期限,不再是三年。
二,育兒五年莫養寵。
如果單純的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俗語,意思就是:嬰兒出生五年內不能養寵物。可是,如果結合古代的社會環境,顯然這樣的說法并不成立。在古代,普通百姓家都是相對貧窮的,能勉勉強強吃飽肚子就非常不錯了,更不要說養寵物了。自己都吃了上頓沒下頓,誰還有那閑情雅趣去養寵物呢。
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其實是:嬰兒出生五年以內,不要嬌生慣養。為什么這樣說呢?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剛出生時,都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之所以有的人有惡習,究其原因是后天養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環境很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影響到孩子。同樣有一句古話這樣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父母教會了孩子善良,他的品性就不會差,父母如果嬌生慣養自己的孩子,就會導致孩子霸道不講道理。就如小樹的成長一般,如果當小樹的枝條肆意生長,不剪掉橫生枝條,小樹就很難成才。做人同樣是這樣的道理。當孩子出現壞習慣的情況下,做父母的就應該及時給予糾正,并以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走向正軌。
那又為什么說是要在孩子出生后五年以內呢?老話講: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意思就是說:孩子在三歲時,可以看出今后小孩在青少年時期的品性,七歲時就能看出這個小孩老了是個什么品性。所以,五歲之前,是一個關鍵階段,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尚小,各種聽之任之,放縱孩子。如果孩子的品性已經養成,以后如果再想糾正就比較難了。
喪家三年不沾紅,育兒五年莫養寵。講述的就是做父母的要盡好自己的職責,把孩子培養成品學兼優的好孩子。這樣的孩子等長大以后,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孝敬父母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