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世間》后,又一部接地氣的國產劇得到了觀眾們的“五星好評”。
張志堅、王磊、張嘉譯等一眾實力派,簇擁而起的《山河錦繡》,窮得真實脫離了“土味”。
從題材方面來講,這部電視非常接地氣,編劇和導演細節上,展現出了“用心”。
那么窮應該如何表現?《山河錦繡》憑什么,一騎紅塵穩坐收視第一?
農民是什么樣子?看到這個問題多數人都會覺得“面朝黃土背朝天”。
然而在《山河錦繡》中,一景一物都讓人拍案叫絕,也許這才是真正的農村生活。
據了解,該劇開拍之前,采訪了很多扶貧工作者,結合多個省市的農村采風,最終凝聚出了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
沒有任何美顏濾鏡,農民真實樸素的樣子,僅僅2集情懷油然而生。
破舊不堪的土坯房,進城討飯的村民,那種難以啟齒的貧窮,隔著屏幕都可以感覺到。
想要拍攝出一部精彩的扶貧劇,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窮可以彰顯在什么地方?如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編劇和導演花了不少心思。
故事一開場,綠油油的農田加上一條泥濘的道路,呈現出了交通不便。
手扶拖拉機,這個時代的產物,顛簸的路途中,不少人的腦海中浮現了兒時的記憶。
何曾幾時,我們也走過這樣的道路,尤其是下雨天的時候,多少人因為路滑,跌倒在一旁。
眼前城市的燈紅酒綠,與鏡頭里的麥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那種田野里的氣息,多少人已經忘記了,是什么樣芬芳的味道?
兩位警察進入到半山村后,迎面而來的是土培房,破舊不堪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土培房上的裂痕,院墻處的缺口,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家庭的條件到底如何。
鏡頭一轉來到了90年代,城市里已經有了飯館,家家戶戶都居住上了整潔的房子,奔小康的日子就在眼前。
而半山村似乎摁下了暫停鍵,依然是泥濘不堪的土坯房,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
年久失修的門,泥土堆砌的墻,每一個家里擺放的物件,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值得一提的是,劇情中的橋段帶來的共鳴,不少人看完之后都直呼:這就是我們村。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村口的小痞子騙拖拉機司機喝水,然后偷偷地卸掉了救濟糧。
村干部出面去要,對方竟然無動于衷,相信經歷過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群干部的“無奈”。
恰恰也是因為這一點,證明了編劇的實力。如果不是真正生活在農村,耳濡目染這些細枝末節,很難勾勒出民風和民情。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作為一部扶貧劇,想要拿捏尺寸,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編劇的用心,導演的手法相結合,呈現出了一個接地氣不失風度的“農村”。
除了景物的刻畫,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突出半山村的經濟情況。
在其他的影視劇中,多以家庭生活水準來彰顯一個地方的經濟。
比如《人世間》中的鄭娟,破爛不堪的衣服,用紙糊著的窗戶,這都是環境襯托下的條件。
《山河錦繡》中,警察的到來,帶領著眾人以別樣的視角,品到了“窮”味。
村里之前報案的人,已經找到了,但是這個人,因為在省城里要犯病死了。
葉落歸根,警察將這一消息,告知了對方的父母,希望可以把人帶回家。
鬢邊的白發,一位老母親坐在草席床上。她顫顫巍巍地拿出了一些錢,手絹再一次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很多人為了保管好財務,都會用手絹或者是紙張,包裹住家中的錢財,以防滑落丟失。
老人將所有的錢拿了出來,很坦誠地說:“這不夠,我知道”。
但是一份氣節呈現在了觀眾面前,這就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無論在什么事情面前,都坦坦蕩蕩地面對,絕對不會給任何人添麻煩。
村支書對于這個舉動,沉重地勸解老人:“錢收好,其他的我來想辦法”。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兩個人將群眾的貧困,演繹得淋漓盡致,尤其是身后的背景。
在老人的房屋中,肉眼可見的家具陳設,窗戶微弱的光以及下面漏出來的“縫”,一襲涼意涌上心頭。
捫心自問,到底什么是窮?沒有飯吃是餓,死了連處理后事的錢都拿不出來,一個村子的人想辦法,這才是真正的貧困。
半山村之外的地方,蒸蒸日上日益強大,但是這個群體成為了一個孤島。
村里的賬上僅僅只有十幾塊錢,這是一個什么概念?
村民的房子漏雨沒錢修,學習老師的工資沒錢發,這就是半山村的寫真。
捉襟見肘的財務情況,整體給我的感受很真實,無論是環境還是演員的實力,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尤其是村子里的孩童,沒有任何的玩具,只能堆在一起玩土和泥巴。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孩子都非常瘦小,身上的服裝也讓觀眾們捕捉到了自己兒時的影子。
電子設備發達的當下,多數孩子整日里抱著手機,失去了童真的快樂。
突然看到這一幕,家長們心中感嘆:多像曾經的我們。
而孩子們看著家長的懷念,一臉懵懂無知的樣子,絲毫沒有任何的共鳴,難道不是一種可悲可嘆?
《山河錦繡》開局非常優秀,這種“真實”讓觀眾窮追不舍。
導演除了在布景和劇情上,呈現出半山村的“窮”,還通過認知的角度,折射出了思想上的“窮”。
男主在將堂哥去死的消息,轉告給其母親的時候,對方一副高風亮節,將半山村的規定搬了出來:寧愿餓死也不要飯,甚至拒絕將兒子領回來。
在母親的心里,自己的兒子要飯,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有辱門風。
除此之外,這個家庭還遭受著流言蜚語的困擾,女主和其他人相親這個細節,就展現得淋漓盡致。
只要是和柳秋玲見過面的人,不是將胳膊摔了就是將腿摔了。
形象生動的描述,寓意著她是一個“克夫”的人,不得不說這個情節是畫龍點睛之筆。
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類似的場景,聽說某某某家的某某某,是一個非常倒霉的人,自從她怎么樣之后,不好的事情就接二連三的發生。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過高等文化教育的相親對象,竟然相信了這些話。
一臉氣憤地質問媒人:你怎么能給我介紹這樣的人。
沒有任何的依據,僅僅只是流言蜚語,足以斷送一個女人的一生。
半山村思想上的貧窮,不僅僅體現在人情世故上,還有孩子的教育問題。
女主在教學的時候,有個女孩子趴在窗戶上,從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對知識的渴望。
但是這位女孩子之所以不上學,是因為“女大當嫁”,上學沒什么用,只要把羊放好了就可以。
重男輕女這個話題,再一次展現在了眾人面前。
男孩子是家里的頂梁柱,女孩子是未來“婆家”的人,角色上的不同,命運也發生了翻轉。
《山河錦繡》的真實,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這種挑戰不僅僅是針對觀眾,還有每一位實力派演員。
扶貧劇的創作很難,不容任何的“造價”,角色虛假、故事虛構離譜,主要觸碰其中一個,就會造成觀眾的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上映后不少人都共情、共鳴,導演和編劇憑借實力,牢牢地拴住了每個人的心。
處處求真是一個亮點,如此好的口碑和回響,可以說非常的出色。
除此之外,觀眾的代入感很強,那種窮到絕望的感同身受,讓這部劇打破了主旋律的天花板。
“真”和“暖”這兩個方向,《山河錦繡》沒有偏移主路。
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從前都是聽父母表述,腦海中勾勒出美好的畫面。
看到《山河錦繡》的那一刻,恍惚之間明白了,先輩的不易,農村的苦不僅僅是莊稼地,還有那走不出的桎梏。
原汁原味的陜人陜語,演員大多都是西北籍,如此用心的陣容搭建。
賦予了該作品“靈氣”、“底氣”,這場視聽盛宴,值得每個人去細細品味,陳年老釀的后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