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的國產劇也是一派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繁華景象,不僅有精美絕倫的服化道,還有那一個個形象迥異的俊男美女。
可隨著近些年來資本運作、低門檻演員的涌現,導致了國產劇的審美標準越來越畸形。
首先,最讓大眾難以消化的就是演員顏值身材這一塊,過分推崇“白幼瘦”,使得審美越來越單一化。
而“白幼瘦”這股風潮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盛行的呢?
2014年,臺灣作家李敖在做客《城彩名人堂》時,就初次表示了最喜歡的女人類型是“瘦、高、白、秀、幼”這五個條件。
當時此話一出,炸出了無數中國男性的心聲,自那以后,便有許多人將李敖樹為“初代男權kol”。而且后來順之發展,娛樂圈也就莫名形成了一股以“白幼瘦”為美的風氣。
要知道,“白幼瘦”這個詞若是放在上個世紀的娛樂圈,是被視為上不了臺面的代表。
畢竟根據我國五千年文化歷史來看,“珠圓玉潤”、“端莊大氣”的女性才是最符合中國傳統式審美,而以往那些受捧的主流明星,可以說幾乎都是長了一張國泰民安的臉。
譬如陳紅、趙明明、林芳兵、朱琳這些享譽盛名的女演員,是最能體現出東方古典美的典型例子。
男演員的代表也有古天樂、焦恩俊黃海冰、嚴屹寬這些英俊瀟灑的古裝美男子。
然而自從“白幼瘦”當道以來,我們不僅看不到這些珠圓玉潤、陽剛俊朗的明星出現了,反而還被滿屏幼態、精瘦的“排骨精”霸凌審美。
并且為了更貼近“白幼瘦”這一詞,許多女星不惜走上盲目節食的自殘道路,只為追求那些“撕漫褪”、“蝴蝶骨”、“A4腰”的麻桿身材。
最離譜的是,不光女演員如此,近些年來就連男演員也越來越向“白幼瘦”靠齊。
好比一向被粉絲譽為“建模臉”的羅云熙,曾在2018年播出的《香蜜》中,羅云熙憑借“潤玉”這個角色圈粉無數,迅速躋身新生代古裝美男行列。
可惜在“潤玉”之后,羅云熙似乎陷入了一個審美誤區,身材變得日益消瘦不說,顏值也越來越下滑。
本來羅云熙屬于濃眉大眼一類的帥哥,可因為過于瘦弱的身板使得他撐不起這大五官的長相,加上面色蒼白,給人的感覺好像生了重病一樣,顯得十分虛弱憔悴。
在很多次上映的電視劇里,羅云熙這副暴瘦狀態都會被觀眾拿出來討論一番。
像他之前和程瀟拍《良辰寫意》時,就被觀眾詬病過瘦得變形,臉頰凹陷得根本掛不住肉,像是被吸干精血的“人皮骷髏”似的。
和女主演同框時,襯得對方無比壯實,而他自己又小鳥依人,毫無cp感可言。
而在最新主演的《追光者》里,他和吳倩的cp感還不如七年前的《何以笙簫默》呢。
那時候羅云熙雖然也瘦,但身材看起來還是挺勻稱結實的,不至于像現在這般瘦到脫相,仿佛隨便刮一陣風就能吹倒的樣子。
和同劇男演員穿著西裝坐在一起,這體型差距好大啊!
隨便切個全身,也是小小個一只。
感覺無論站在誰身邊,他才是那個迫切被需要保護的人。
除了羅云熙外,近一兩年追求“骨感美”的男星還有張若昀,他在去年播出的《雪中悍刀行》中也暴瘦過,劇里的張若昀硬生生把原來的圓臉瘦成了小v臉。
如果說這個時期張若昀的瘦還是在可接受范圍內,那他之后在《警察榮譽》里的狀態,就顯得比較驚悚了。
臉頰下陷,眼皮耷拉,一做表情就“顴骨升天”,法令紋、魚尾紋全都堆積在臉上,老態盡顯,頭上還頂著鍋蓋劉海,看起來十分拉胯。
其實拍這部戲時,張若昀才剛三十歲出頭,按理說這個年齡段是處于男人的黃金期,但劇里的他總給人一種不符合年齡的違和感。
所以說,明星們如果只是一味地隨波逐流,盲目追求“白幼瘦”,那久而久之內娛的這種病態審美將會越來越瘋魔,很容易給觀眾造成一種不健康的身材焦慮。
其次,如今的影視劇不但盛行白幼瘦,還鼓吹顏值至上,網紅臉泛濫、磨破濾鏡開到十級。
在以前那個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雖然大多數演員的臉上都會有一些小雀斑、小齙牙的瑕疵,但至少每張臉都是原汁原味、有辨識度的。
而如今隨著科技越發達,原生態美人卻變得越匱乏,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磨皮美顏的網紅臉。
如張一山版《鹿鼎記》里,韋小寶的七個老婆,一眼望去,真的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還有即將上映的新版《神雕俠侶》,劇中的一眾女主演也是清一色的大眼睛、錐子臉,毫無辨識度。
除去長相雷同外,現在的影視劇還特別喜歡給演員加上一層十級厚的磨皮濾鏡,連毛孔、紋路這些都被磨得一干二凈。
像《星辰大海》里的劉濤,美顏開到滿格,張口說話就能看到滿嘴“白熾燈”似的烤瓷牙,簡直亮瞎眼。
張震和倪妮主演的《宸汐緣》,磨到五官看不清還不夠,經常連背景都是虛的,弄得無時無刻都像是在摳圖。
趙麗穎在《有翡》里的其中一場哭戲,眼淚也是被磨沒了。
鏡頭拉近時,滿屏見不著一點眼淚滴落,只能看到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以及眼下部位糊了的妝容,看起來像“無臉男”妝面效果一樣,好尷尬。
鞠婧祎在《新白娘子傳奇》里飾演的女主,更是白到反光,遠遠看上去都不知道鼻子嘴巴在哪兒。
這部劇最可怕的是,老戲骨沈保平飾演的法海,愣是在磨皮美顏下年輕了幾十歲,劇中的沈保平不但一根皺紋都看不到,皮膚還無比光潔無暇,假得很。
這種奇葩的濾鏡審美,不光出現在古偶劇里,連正劇也難逃一劫。
倪大紅在《正陽門下小女人》里不光眼袋和皺紋都被磨平了,連眼睛都磨成了大小眼。
同劇的蔣雯麗也是被這樣的一鍵磨皮濾鏡,搞得整張臉跟蠟像一樣僵硬,實在是過于恐怖了。
常言道,演員情感爆發的時候是連頭發絲、皺紋都會演戲的,可在如今滿屏的十級美顏濾鏡下,這些細膩的演技怕是早被磨沒了吧?
最后,在白幼瘦、網紅臉、磨皮濾鏡盛行的趨勢下,各種喪葬風、倭化風的畸形審美也日益瘋漲。
說到這點,大概很多觀眾都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吧,明明我們泱泱大中華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沉淀,每個朝代都有著代表自己的特色服飾。
然而如今的影視劇卻把以前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精美特色服飾去簡化,統一換成了毫無生氣的喪葬風格。
無論正劇還是仙俠劇,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孝服”打扮,雖說白色看起來素雅仙氣,但像這種全白,沒有任何花紋、色彩疊加的服裝只會讓人看得無比壓抑。
有時候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很像是在辦喪事的感覺。
都說美是多元化的,所以不應該局限于統一標準里。
回頭看以前的古裝劇,神仙是穿得富麗堂皇、華服霓裳的,一個個顧盼生姿,騰云駕霧的模樣,猶如真的神仙妃子一般。
不過比起“喪葬風”,“倭化風”的滲透更令人感到害怕。
現在有許多影視劇為了博眼球、吸流量,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他們不但不弘揚自己本國的美學傳統,還打著“追本溯源”的幌子,胡亂抄襲外流文化,給觀眾傳播一種不倫不類的審美觀。
看看之前辣目洋子主演的那部《我叫劉金鳳》就知道了,處處透著一股“倭化風”。
本來這部劇從演員到題材、劇情都沒什么大問題,結果偏偏在服化道方面翻了車。
看了這部劇的觀眾想必對劇里的“奇裝異服”印象深刻,男演員的帽子后面拖著一個長長的“尾巴”,根本不像是我國傳統漢服的模樣。
后來有見多識廣的網友爆料才知道,原來這種著裝是日本古代的公卿服飾,頭頂上戴的長尾巴帽子則是日式的“垂纓冠”。
而李宏毅飾演的皇帝造型,衣服上的圖案也是繡滿了櫻花。
再來看辣目洋子飾演的皇后,她的造型更是顯而易見。
那種日式的小紋樣圖案、系在腹部的蝴蝶結長裙,可以說與隔壁島國的櫻花妹子如出一轍。
事實上,不止《劉金鳳》這部劇被“倭化”,早在2020年上映的《今夕何夕》中,就有細心的網友發現了國產劇被“倭風”入侵。
劇里其中一位禮部尚書頭上戴的帽子,就是直接照搬日本天皇的帽子造型。
甚至包括前不久的熱播劇《夢華錄》里也有出現過“倭化”現象。
那會兒該劇發布了一段點心采訪視頻,里面一位擔當點心顧問的上海姑娘說,自己根據史料記載設計了一套傳統宋代果子,可是成品出來的模樣卻跟記載中的相差甚遠。
當時有不少網友點進該點心顧問的話題主頁中觀看,發現了這些點心明明是和風果子,卻被明晃晃地當成是宋代果子。
之后連河南共青團的官方號也忍不住出面質疑《夢華錄》有“以倭代華”的嫌疑。
后來這波質疑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一番熱議后,有人便將此段點心顧問的采訪視頻從話題下悄然刪除。
從這種種跡象來看,國產劇這股“倭風文化”早已在潛移默化下被滲透進來了,可這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魔改問題了,而是暗戳戳地夾帶私貨,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與否定。
以此長久發展下去,不但會對青少年產生負面影響,也會讓越來越多的國人連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歷史,都搞不清楚了。
當務之急,希望國產編導能重新重視這些問題,觀眾也一并監督,并引導新一代祖國的花朵樹立良好、正確的審美觀,將畸形扼殺在搖籃里,還國產劇一片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