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蘇明娟堪稱第一頂流。
走出北京站,照相機、攝像機擠成黑壓壓的一片;路人看到接站照片,蜂擁而上,一下把出口堵上了;檢票員看著她笑,刷臉通過;
數不清的中國人、外國人要跟她合影,有的外國友人還要連照幾張,說“今天太幸運了,見到了中國人見人愛的‘秀蘭·鄧波兒’”;
連素來嚴謹的儀仗隊,看見她迎面走來,都亂了隊形,搶著跟她單獨合照;上校帶著她檢閱隊伍,在央視她和倪萍一起站C位……
這一年,蘇明娟年僅13歲。
她第一次走出安徽金寨張家灣村,看到了窮鄉僻壤外的紛繁世界。閃光燈、鮮花、掌聲、憐憫、疼愛……如潮浪般鋪面卷來,蘇明娟慌了神。
1.
1991年4月18日,是蘇明娟命運轉折的一天。
她和往常一樣,穿著打了好幾個補丁的小花襖,越山、坐船,趕早走3里地去上學。
她早已習慣,每天這樣來回兩趟走12里。不一樣的是,這一天,一個架著相機的中年男人一路跟著他們。
來了個城里人,孩子們覺得稀奇,問他、笑他。只有蘇明娟躲在一側,安靜得像只小花貓,時不時用那雙大眼睛偷看一眼。
這個中年男人叫謝海龍,是一名攝影記者。他當時正在全國各地取材,拍攝“希望工程”主題的系列照片。
謝海龍發現了小小的蘇明娟,那雙“占了臉一半”的大眼睛立馬吸引了他。他主動上前跟她說話。
8歲的蘇明娟,很認生,臉都紅了,反復搓著衣角,就是不說話。直到謝海龍伸出手,問她會不會寫名字時,她才小聲說“會寫”,從書包掏出圓珠筆在謝海龍的掌心用力寫下“蘇明娟”三個字。
此時,謝海龍只覺得,這雙大眼睛靈氣。當他到學校,在教室轉悠,尋找精彩瞬間時,蘇明娟抬頭的一剎那,他整個人都震顫了。
那雙凝視前方的晶亮大眼睛里,是專注,是渴求,是希望。
他立馬端住相機,穩住鏡頭,等待蘇明娟再次抬頭、凝視前方。伴隨著“咔嚓”聲,謝海龍的唯一感受是“成了!”
這張照片被命名為《大眼睛》,它果然成了!
8歲的蘇明娟
青基會以《大眼睛》為宣傳標志,注冊專利,各種報道、雜志、公益活動都廣泛使用,被引用次數累計數億次。
它創造了20世紀最大的圖片發行量,被選為50年來人們心中最震撼人心畫面的第一位,也吸引了數億元捐款。給希望工程捐款的至少一半人,是因為《大眼睛》。
短時間內,蘇明娟以當今任何流量難以睥睨的速度,家喻戶曉,且從老到小全年齡段、各行各業全覆蓋。
大眼睛火了這件事,蘇明娟本人卻一無所知,甚至,還面臨輟學。
2
張家灣是金寨最窮的山區,田地少,種的糧食只夠蘇明娟一家吃半年。為了填飽全家肚子,父親蘇良友常常沒日沒夜跑去水庫捕魚摸蝦。
和蘇明娟一樣家庭的,張家灣不少。
連吃飽都成問題,別說上學了,十幾塊的書雜費都能讓人愁白了頭。村里好一點的高中輟學,差一點的可能初中、甚至小學就輟學了。上大學這件事,張家灣村人壓根不敢想。
蘇明娟也曾中途輟學。
一是路太遠,蘇明娟又身子弱,每天上學太辛苦。二是又添了個弟弟,一家四口,生活更為困難,父母也照顧不過來,只好讓她輟學。
雖然再度返校,但輟學仍是懸在她頭上的一把利劍,不知什么時候斬下。無法把控命運的她,完全不知道,此刻,外面因為她,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愛心捐助。
不只是蘇明娟本人,整個張家灣都不知道這塊山疙瘩里出了個大名人。哪怕是鄉里、縣里,也沒人把“大眼睛”和本地聯系起來。
一方面,張家村處在山區,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里幾乎與世隔絕。
另一方面,寫在謝海龍掌心的“蘇明娟”三個字,被汗水浸了,模糊辨認成了“蘇玉仙”。外面的人,只知蘇玉仙,不知蘇明娟。
直到1994年,金寨募集教育基金,熱賣2元的愛心彩票,彩票上印著的,便是8歲的大眼睛蘇明娟。
村里有人買了彩票回來,覺得像蘇良友家的小梅子(蘇明娟小名),上門打聽。但蘇明娟已經不記得被照相的事了。
不久,蘇良友帶蘇明娟去鄉里看病。大夫盯著她水汪汪的大眼睛,翻出了畫冊、雜志上的大眼睛,認定蘇明娟就是她。
慢慢地,事情傳開了,老師找到蘇明娟,讓她回家找找照片上的小花襖。
翻出袖子上還有兩塊補丁的小花襖,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樣。大家驚喜地確定:蘇明娟就是大眼睛!
同樣在這一年,謝海龍拖一個去安徽出差的朋友看望大眼睛。兩人一見面,名字的誤會終于解開。蘇玉仙更名蘇明娟。
至此,蘇明娟真正一夜成名。
3
成名最直觀的好處,就是錢。
第一筆錢是180,第二筆是300。蘇良友拿著錢,很高興去學校,說有學雜費了。
但第二天,他們就頭痛了。
又來了個50,200。第三天,郵遞員又來了……全村人都跟著跑,看今天收了多少錢。那一段時間,每天幾百幾千的收。
窮慣了,白花花的銀子飄來,蘇良友沒有天降橫財的喜悅,滿心的不踏實。
他想了想,決定除了那480元以外,其他所有錢都捐給金寨縣團委希望工程辦公室。他希望大家不要寄錢了,把錢捐給更困難的人。但愛心還是紛至沓來。
打那之后,蘇良友簽了個約,凡是匯款單上寫著“蘇明娟”的,都直接轉到希望工程的賬上。把錢拿去給縣團委時,他都會讓女兒自己送進辦公室。
沒有錢發愁,來了錢,蘇良友一家也很拎得清。
1996年,謝海龍第二次來到張家灣。蘇明娟已經成為希望工程形象代言人,他來簽署一份肖像授權。
作為監護人,蘇良友二話沒說,拍板簽字。謝海龍拿出2000元,作為肖像使用費。
2000元對于蘇明娟照片的龐大使用量,其實并不算多。這筆錢,俗了說,是一場交易所得,收下理所應當。
但蘇良友拒絕了。
在謝海龍問“有什么能幫忙”時,蘇良友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明娟他們校舍很破了,能不能給修一修?”
這些年,蘇明娟接受的捐款,不過一萬多,包括她和弟弟的上學費用。
他們一家從沒想過把捐款用來改善家庭生活。為了省錢,初中讀住校時,每個星期,蘇明娟都會從家里裝好米和菜,計劃好一周的伙食;每周回家,坐船走水路要近一些,但為了省1元船費,蘇明娟一向走山路。
以往,蘇家的窮,是和大家一樣,肉眼可見的窮。成名后,蘇家的窮,成了不少人眼里的“假把式”。
一些親戚、老鄉找上門,是來借錢的。這些認為蘇家有“利”可圖的人,常弄得他們哭笑不得。
1998年,蘇明娟當選團中央候補委員,從北京回來,剛踏進家門,就有村民跑來問:“明娟,你現在在北京當大官了,苦日子到頭了,現在一個月能領多少工資?”
蘇明娟老老實實說:“沒有工資。”
對方一聽,不高興了,嘟囔著:“說了也沒事嘛,我又不會找你家借錢?!?/p>
甚至,為了證實蘇家家財萬貫,村民們還找來了一個算命的。
算命的一見著蘇良友,便故作大驚失色,說蘇良友有財運,是個百萬富翁的相。順著便試探:“家中100萬是有的吧?”
見蘇良友搖頭,又問:“十幾萬不成問題吧?”蘇良友還是搖頭。
算命的不高興了,說:“你女兒是大名人,外面又有人捐款,還能不富?”
敢情是摸家底的,蘇良友立馬把人趕走了。
4
造成蘇明娟苦惱的,豈止是錢。
從1996年第一次去了北京后,各種活動、采訪接踵而至。這對于一貫內向、文靜、不喜歡出風頭的蘇明娟來說,實在有些應接不暇。
更有些記者,令她十分不適。
一次,蘇明娟去動物園,背后突然傳來一聲大吼:“快跑,老虎來了!”她驚嚇地轉頭,身后的記者立馬拍下了那雙比“大眼睛”還大的眼睛。
類似的事屢次發生,對她傷害很大。
所以,蘇明娟將記者分為兩類,大記者和小記者,前者她尊重,后者討厭。
也有人千里迢迢跑來,想要利用蘇明娟的名氣,為自己炒作一把。
小小年紀,她看過了人性的貪婪、欲望、薄涼,但更看見了人性的善。因而,即便討厭平靜被破壞,蘇明娟還是毅然決然,繼續站在了閃光燈下。
她一次又一次為希望工程站臺。光是金寨,就因她吸引了上千萬的捐款。
隨著學業越來越繁重,蘇明娟拒絕了很多出場費高的活動,有些找謝海龍從中斡旋,也沒能成功。即便備戰高考,她還是會盡量參加希望工程的活動。
蘇明娟時刻謹記,她的幸運,是社會的饋贈,她應當反哺他人。
對幾個捐助人,蘇明娟一家每年都會納個鞋底,或是準備點土特產寄過去。
對陌生人,她和父母也充滿了善意。
蘇明娟時常收到全國各地的來信。有個15歲叫婷婷的女孩寫信說,很羨慕蘇明娟。婷婷說她喜歡上學,成績也好,但初二就因為家里困難輟學了,去了飯店打工。
蘇良友夫婦知道后,花了18元,和婷婷通了次長途電話,又寄去100元,鼓勵她戰勝困境。
蘇明娟考上大學后,安徽一個老板捐了1萬元。學費不用愁了,蘇明娟很高興,這時,她聽說金寨另一個鄉鎮有個叫陳健的三好學生很困難,便拿出2000元捐給了陳健。老板知道后,很感動,又給陳健捐了1000元。
進入大學,蘇明娟就開始勤工儉學,主動申請將自己從希望工程捐助計劃里刪去,把名額給更需要的人。
5
上大學時,有一次,蘇明娟和室友一起逛街。
她看上了一條新款牛仔褲,反復撫摸。室友買了一條,她也想買,但猶豫再三,還是放下了。
回到宿舍,她忍不住求室友脫下來,讓她試試。等她一穿上,大家都說好看。室友說:“既然你喜歡,為什么不買一條呢?要不我明天陪你去買?”
蘇明娟把她拉到一邊,悄悄說:“20塊錢一條的褲子,穿在身上還會像個窮孩子嗎?我和你不一樣,我是希望工程形象大使,穿得太花哨,是有損希望工程形象的?!?/p>
一個20歲的女孩,想要漂亮點有什么錯呢!可蘇明娟不行。從13歲被“長槍短炮”追著開始,她就不得不學會克制。
蘇明娟的青春,獻祭給了希望工程。她失去了買一條時髦牛仔褲的權利。
她曾說“我很想過一種普通人的生活,沒有干擾,平平靜靜”。
如果她想,是由得她的。
但她選擇了一條更難的路——持續發揮“大眼睛”效應。
她上大學時,父親為了掙錢養家,和朋友做起了豆漿生意。朋友為了利用蘇明娟的名人效應,給豆漿取名“希望”牌。蘇明娟知道后,覺得有損希望工程形象,讓爸爸取消。蘇良友不僅取消了這個名字,也不再做豆漿生意。
畢業后,她在銀行工作,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她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至少捐款1000元。
工作、家庭需要兼顧時,她仍舊積極參加各類志愿活動,2017年成為共青團安徽省委兼職副書記,不拿任何報酬,2018年設立“蘇明娟助學基金”,2022年成為二十大代表。
今天,蘇明娟自己賺錢自己花,依然無法任性地做自己。但她一定能更從容面對自己的雙重身份。
31年前,蘇明娟看到了光,命運由此改變。
她獲得了“希望”,她珍視“希望”,她也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希望”。
她從普通人里走來,真正懂得,流量加身,該如何自持,流量涌來,該為何而用。
參考資料:
《大眼睛蘇明娟的“非常人生”》
《蘇明娟的愿望》
書籍《我要上學:謝海龍希望工程攝影紀實》
【小九心事】原創文章,未獲授權,禁止轉載。